重生之似水流年第1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4/3406


这是位置决定的。
以至于他只能在空无一人的乡间公路上,向一个十六岁的小姑娘倒出苦水。
徐文良憋屈!
然而,徐小倩听了父亲的这些工作苦恼,其实是似懂非懂的。
她确实比较早熟,但还远没到父母那般通透,但有一点她听懂了。
那就是,父亲所说的那些问题父亲是不能说的,说了会有麻烦。
本能的抓紧了徐文良的衣角,“爸,我有点怕。”
徐文良一怔,女儿这么一句话,比郭昌存、管建民他们劝一百句都要管用。
徐文良脑袋嗡的一声,心说,我在干什么?我还有家人啊!
安慰徐倩,“别怕,爸爸不会多这个嘴。”
是的,徐文良最后还是放弃了希望,也许对女儿倒出苦水,就是他最后的倔强。
“嗯!”徐小倩安心地应着,她是不希望父亲冒险的。
不到十里的路,爷俩骑行了半个小时就快到了,和付江他们其实也没差多一会儿。
只是徐文良没注意到,就在离齐磊四姑家还有不足两百米运的时候,一辆挂着哈市牌照,0字头的中巴车后来居上。
此时,郭昌存坐在车里,离的老远就看到公路上骑行的徐文良,不由生疑,“那不是老徐吗?”
车上付长河、管建民闻声望去,也是意外,“他不是去陪女儿了吗?”
车在徐文良车边慢了下来,郭昌存拉开车窗,“文良同志,你怎么”
好吧,郭昌存可不知道徐文良的女儿是到下河村出游。
而徐文良倒有几分镇定,指着村头第一家,“前面就是我家倩倩同学的亲戚。”
此言一出,车上的郭昌存,还有中央调研组的同志都表情怪异起来。
有人欢喜,有人愁了。
因为,就在刚才,远远能看到下河村的时候,郭昌存就向他们介绍过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正是把着村口的第一家。
这让郭昌存有点哭笑不得,半开玩笑道:“文良同志啊,看来你是没这个好运,休息这半天喽!”
车上的人都在笑,倒是让徐文良有些莫名奇妙。
调研行程徐文良是烂熟于心的,也知道今天调研组要到下河村的张贵林家进行走访。
但他还真不知道,张贵林就是齐磊的姑父。
本来还挺庆幸,上午过来感下齐磊四姑盛情款待,顺便看一看那个让他恼火的小男生。之后就可以直接归队,展开下午的工作。
现在倒好,碰一块儿了。
此时,徐文良也是苦笑,郭昌存说的对,他这个陪女儿的上午看来要泡汤了。
其实,这也不是郭昌存想要看到的结果。
当中巴停在村口,郭昌存下车,对上推车到近前的徐文良,两人相视一笑。
意味深长。
郭昌存沉吟了一下,“既然碰上了,那就一起吧,毕竟你在这个位置上。”
语带双关,位置更深层的意思是,你在这个位置,就要说这个位置的话,不要惹麻烦。
对此,徐文良通过一路上女儿的开解,也想开了不少。
给了郭昌存一个肯定的答复,“郭厅放心,本来休这半天就不合时宜。”
郭昌存点了点头,拍了拍徐文良的走臂,引着众人迎向等在路边的齐玉华,还有下河村的干部。

齐玉华作为白河子镇,乃至整个尚北市最大的农业承包大户,接受调研组走访是一个必然的行程。
这可能也是尚北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成绩了。
毕竟,这种集中农业的模式,在当下的时间节点,放眼全国也属于比较超前的思维。
尤其是齐玉华和张贵林的背景更值得深挖。
张贵林是某野战军旅参转业,齐玉华则是是动荡年代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庆城油田采油二厂主管后勤的副厂长。
89年辞职下海,经营起一家油田设备公司,96年又毅然回到家乡做起了新兴农业。
目前已经在白河子镇承包了1000多晌水田,并带领下河村民试验性地搞冬季木耳养殖。
这样有看识,有能力的模范农户,在尚北已经算是门面了。
调研组在经历了两天的煎熬之后,也终于看到了一点尚北的“诚意”。本定半个小时的走访,却是足足呆了一上午。
详细了解了齐玉华一家的情况,包括大规模种植的经验,还有遇到的问题,也算是宝贵的经验了。
最后,调研组成员以及省市领导,就在齐玉华家的院子里围坐一团,算是展开了一次临时的谈话会,主要还是听取基层百姓的心声。
其间,上面的领导问到齐玉华夫妇有什么困难需要政府层面的帮助。
对此,齐玉华也只能暗自无语。
困难肯定是有的,而且不少。就白河子到尚bs区的那条路,就是阻碍发展的最大的问题。
但是,做为一个过来人,一个也曾经在领导位置呆过的人,齐玉华也懂什么叫“位置”。
这就不是一个提困难的场合。
所谓县官不如现管,你在这向中央来的大领导提意见,置本地官员于何地?
等上面的领导一走,还不得看本地领导给不给办事?
在98年,人们的观念,包括胆量,和二十年后可是没法比的。
后世有自媒体,是个无比开放的信息时代,一点点小事就可以被放大,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
以至于百姓敢说话,也敢质疑权威。
但是在当下,真的没用。
尽管中央调研组是带着诚意来的,想听取意见建议。但是,涉及的层面太多,受到牵连的官员也太多,谁也说不准哪一个环节会出问题,会出现一个不愿意听真话的人。
所以谨慎起见,闭嘴是稳妥的选择。
其实,这也是郭昌存、付长河他们不让徐文良开口的原因。
稳妥,稳妥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齐玉华也只是说了一些场面上的话。
包括在坐的下河村支书以及村民,也都被人提前打过预防针。
这是一个很怪异的画面,甚至可以说违背了普罗大众的基本认知。
中央调查组想听真话,想发现问题,可是他们毕竟高高在上,皇城寡闻,看到的毕竟是少数。
到底有什么问题,只能由地方官员来给他们答案。
地方官员也非懒政,不想去解决问题,但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心存顾及,又不好开这个口。
到了下面的基层百姓,更是惹不起任何人,不到万不得己,绝不肯当这个出头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而每个位置又都瞻前顾后。
这让带队调研组的农业部陈副部长很是苦恼。
其实,调研组也知道,东北的这些问题,有一些责任确实不在官员。他们下来也并不是兴师问罪,真的就是想办点实事。
但是,没法开诚布公。
你说一万遍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赶紧提,没人搭理你,你怎么搞?
就像昨天发现那个违规的木材加工厂,本来调研组想以此为契机,打开尚北地方官员的闸门。
可是,他们还没表什么态,更没说什么批评的话,包括省里的官员就已经是惊弓之鸟,吓的不敢张嘴了。
不但没达到目的,反而使得一部分人开始害怕,开始畏畏缩缩,今天一早就把尚北的书记,那个唯一看起来有些胆色的年轻干部给支走了。
这是个信号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4/34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