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的餐桌第3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8/598


云初就从蒸菜区域端来了一碗牛腩,一碗黄焖羊肉,一份烧的红彤彤的红烧肉,以及一碗猪肉丸子。
当一碗面跟这四样菜摆在一起之后,云初就再次指着那碗面道∶“此时,这碗面的价格翻了三倍有余。”
李治皱眉想了一会道∶“你的意思是说,这碗面单买是一个价钱,只有区区的三文钱,假如跟这些膏腴放在一起,就变成了十文钱不成?”
云初笑道∶“英明莫过陛下,钱少的人,吃一碗面三文钱,会觉得很划算。
连这四样膏腴一起吃的有钱人,再说这一碗面三文钱,未免有看不起人的嫌疑。客人不但不会领情,还以为这一碗面是不值钱的东西,拉低了他的身份。”
“哈哈哈哈……”李治爆发出一阵猛烈地笑声。
虽然云初知道这段话的笑点在哪里,可是,李治笑的如此夸张,还是让他有些莫名其妙,只是周围的人,包括武媚都在笑,他也只好尴尬的张开嘴跟着笑。
一直本着脸的李弘见云初笑了,也就跟着张开嘴笑了起来,这一笑,让云初突然发现,这个孩子长得真是好看。
其实这就是一句废话,太宗皇帝,文德皇后,这两人就是大唐公认的龙凤之姿。
李治长得也文弱一些,五官有些文弱,也很俊秀,至于武媚,即便是大着肚子,也是云初见过的最好看的孕妇,这样的人生出来的孩子,要是不好看才出了鬼。
云初一开始真的不愿意理睬这个二十几岁就突发疾病死掉的孩子。
这个时候跟这个孩子倾注的感情越多,将来这孩子完蛋的时候,自己就会更悲伤。想要不悲伤,那就从一开始就不要接触太多。
“对,对,做生意就该这样,少少赚取或者不赚取弱者的钱,多从豪奢者身上取利,这样的生意才痛快。
可惜,这世上很多人的生意经做反了,他们从弱者身上多取利,却在强者面前少取利,或者不取利,真是荒唐啊,荒唐。”
对于,李治的这一番话,云初相信他是发自肺腑的。
坐到了他这个位置上,说实话,他的利益反倒与普通百姓的利益是一致的。
国家太平,百姓安康,他这个皇帝就当的逍遥自在,假如国家烽烟四起,百姓揭竿而起,最难受的也必定是他这个当皇帝的。
看过两百多道美食,李治却没有任何想要品尝的意思,倒是他身后那个壮的跟熊一样的壮汉,走了一路,就吃了一顿。
可是,这个混蛋吃东西从来不肯好好地一道接着一道的吃,而是,拿着筷子,将这满满一长桌的饭菜挨个试了一个遍,不论是不是他喜欢吃的,他都要拿筷子挑一口邯。
李治欣赏完毕了这些菜式,忍不住赞叹一声道∶“这就是你晋昌坊出了名的长桌宴吗?”
云初笑道“正是。”
李治又道∶“百姓以此等盛宴相待,将士们即便是辛苦征战,也无遗憾了。”
===又必须说明一下===
写作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问题,尤其是网文作者,最容易被情绪所左右,有的时候一旦写开了,基本上不受理智所左右。
怎么说呢,就像是你写的故事在控制你的手,而不是作者在控制你的手,尤其是在作者快速更新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什么东西,就会不由自主的呈现出来。
我们最熟的诗词,大多来自于唐宋两代,在这之前,是风雅颂,楚辞,是骈文,是赋……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已经对前代的诗文做了一个小结。
因为我们现代人,对于风雅颂,楚辞,骈文,赋的理解是有时代沟壑的,如果引用这些东西,我相信,大家看到的注释,会比正文还要长。
而且,以上一些文体,除过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剩余的都是艰涩难懂的,这样的好东西,放进网文中间实在是太格格不入了。
最近的文章中,兄弟姐妹们总是看到,我让唐人说出唐以后的诗词,这看似是一个错误,其实不是的。
任何的文化出现都不是无缘之水,无根之木,在他之前就会出现一些端倪。
比如,我昨日引用的“常羡人间琢玉郎”这句话,好多书友都认为这是出自苏东坡,唐人不可能知晓。
大家不知道的是,这句“常羡人间琢玉郎”在我的理解中,就是一句古代人说的俚语,大意为“好羡慕这個漂亮男人啊——”
琢玉郎的意思是用玉石雕琢出来的完美男子,后面的点酥娘,说的则是如同奶油一般洁白润泽的女子。
这是一种很普通的修辞手法,苏轼之前的人没本事把琢玉郎,点酥娘这样的名词放在一起构成一副绝美的画卷,苏轼做到了,所以,他才是中国历史上可以与李白比肩的大才。
如果一个诗人,词人,需要源源不断地创造新的词汇出来,才能写诗,写词,那也太难为他们了。
所以,我个人以为,很多词汇早就出现了,或者出现了相似的,诗人,词人,把它们做了一下变化,就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样子。
当然,以上揣测,实属孑2一家之言,兄弟姐妹们如果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就在这里讨论,共同进步,至于对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罢了。
另外,昨日更新里出现了一个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跟法国人打架的话语,那个也不是错误,是一个梗,一个日常乳法的梗,孑2还不至于连时间顺序都搞不清楚。
在这里,我要向提出来的兄弟姐妹们致谢,这种会引起误会的梗,以后会用的非常谨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8/5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