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江山(校对)第1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8/898


第305章
苦逼
  深夜,湖广总督衙门。书房里的那座西洋钟已经11点多了,可阿里衮裹着棉被却怎么也无法安眠。床边熊熊燃烧的火盆应得他脸色泛起一阵红光,两只毫无一丝睡意的眼睛眨啊眨啊。
  马铭勋【四川提督】带领川军诸将能完成他交代的任务吗?德泰【湖广提督】能从襄阳抽出兵力南下吗?他能及时的赶到汉阳吗?复汉军水陆齐发,只用了三天就攻下了黄州府城,黄州知府王文熙在城破之际很光棍的带着残兵逃往了黄州府北部山区的罗田。
  果然那山沟沟里的罗田县不是复汉军的攻略目标,现在的复汉军的前锋杀进了汉阳府,马铭勋带兵顶在黄陂,那是天天向他求救兵啊。可湖北的绿营兵马一部分在襄阳,另一部分坐镇省城,都轻易动弹不得。再说阿里衮也知道黄陂战况,川军的形势根本不是马铭勋说的那般紧张。
  马铭勋在黄陂的布防学的是河南的复汉军那一套,城内还有大炮压阵,而进攻黄陂的复汉军则手中无有足够的大炮。复汉军来的快速,轻兵急进,有数量不少的火枪兵,有一定数量的小炮,却没有足够的大炮随军,即压制不了黄陂城中的清军火炮,也无法对缩在地道战壕中的川兵形成严厉的打击。
  推盾车进展太缓太慢,黄陂县外的田亩里,被清兵挖了大大小小的土坑,还有一道道沟壕,要想把盾车推到清兵阵前,你至少要把路填平不是?而城中清军的大炮不停的轰击着,大部队列阵进攻和大摆盾车阵都不成。黄陂战情对于川兵并不怎么危机。至少现在是这样的。
  自从复汉军兴起,湖北绿营就与之连连大战,湖广各镇兵勇皆伤亡惨重,也就是之前的一年时间让湖光各镇兵马都有了一丝喘息之机,重新收整丁壮,扩充武力。但是阿尔雅江任职期间,湖北人马与九江复汉军多次攻杀,特别是最后一阵——阿尔雅江命丧城子镇,湖北绿营也跟着他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到现在也远没恢复元气。阿里衮只能就派朱珪带领一部分民团练勇赶去黄陂,可这都已三天了,朱珪还在江对岸的汉阳呢。
  湖南巡抚方世俊倒是救命的及时雨,听闻湖北告急,就已经让湖南团练大臣宫兆麟【按察使】率民勇万人先期开赴湖北,并且方世俊自己也在权利筹措各镇绿营,待到兵马集结完毕,就亲自提兵北上。当初湖北之战,镇竿镇等湖南绿营相继败亡在复汉军手中,湖南绿营士卒的死伤也是一个惨重,更与复汉军接下了血仇。听说宫兆麟率领的万人民勇很多都是从民风彪悍的湘西之地招募的,之前湖南苗民起事,这支民勇在剿灭镇压过程中就屡立战功,战斗力之强半点不弱于经制之兵。
  阿里衮也已经向北京奏请援兵,他知道四川的绿营已经集结在了夔州府,而且河南的人马也能分出一部杀到德安,配合着襄阳之兵将河南杀出的复汉军逼回南阳去,好歹也解了他一路危机。但复汉军的船队依旧源源不断的汇入黄州,这有好也有坏的消息,让阿里衮饱受煎熬。
  虽然是湖广总督,可阿里衮之前就筹谋大志,对于江南的复汉军十分关注。尤其满清粘杆处的活动,让满清方面多了很多信息来源。当然,阿里衮最重视的还是复汉军的军事情报,至少他搞清楚了江南复汉军的优劣,知道他们什么多,什么少,知道江南复汉军中有的队伍很能打很能战,有的队伍则连乡勇都不见得能赢。
  那头一批杀进黄州的队伍,就有不少是复汉军的主力部队。陈鸣之前调兵增援安庆与九江,在‘北伐’这个大环境的情况下,那当然是巩固后方的手段;在‘西征’这个残酷的现实面前,那就是弄假成真,而且还偷梁换柱,用绝对的精锐力量装扮成非主力部队登陆九江。
  当时所有的人都被‘北伐’两个字给迷住了眼睛,傻了吧唧的看着陈鸣完成自己的所有布置。
  等到一切真相大白的时候,悔之晚矣,阿里衮也是好恨啊。
  在湖北的川军部队有两万人,但其中一部分川军留在了荆门,马铭勋带着顶在黄陂的人马只有一万三四千人。如果复汉军的大炮不参与战斗,阿里衮觉得马铭勋部在黄陂坚持一个月也不在话下,可复汉军几百门之多的大炮若是被拉上来,谁还能顶得住呢?
  这是实力是的差距,再多的口舌也无法弥补。作为湖广总督,阿里衮担忧的不仅仅是黄陂,还有省城。几百门大炮如果堆到了省城外,武昌也要完蛋。
  现在的阿里衮还不知道乾隆皇帝已经给他下达了死守湖北省城的钦命,不然他会更苦逼。
  ……
  晨曦照耀着大地,为万里长江在阳光下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霞衣。距离黄陂只有三四十里的李家集——潭河码头上,一队队复汉军将整个码头包裹的严严实实,畜力驱使的转臂式起重机吊着一根泛着金属寒光的大炮筒从船只甲板上慢慢转到码头地面,上千斤重的大炮筒落到码头地面上似乎地表上铺设的青石板都不堪重负的呻吟了一声。
  然后是炮架,弹药车,还有成箱成箱的炮子,一桶桶的火药……
  “炮兵第五营第一队,五斤炮六门,到位……”
  当最后一桶火药从船甲板上顺着木梯滚下码头的时候,那一根根炮筒、炮架和弹药车,已经被炮手重新组装成了六门雄壮的五斤炮。一队队炮兵列在炮车的左右,一头头从码头上赶下的犍牛套上沉重的炮车后,迈着沉重的步伐,拖着炮车向连通李家集码头的大路行去。
  阿里衮的担心不是自己癔想的虚妄,而是真正的现实。当陈鸣知道前军攻略汉阳府的步伐在黄陂受堵,复汉军的火枪兵固然犀利,可马铭勋领着川军躲在地道战壕城池壁垒中,没有足够的大炮,前线的队伍很难攻克黄陂县。立刻就拨调了炮兵第五营和相配的弹药,特发一支船队,急送到黄州去。船队直接由水师营战船护送,越过黄州府城行到城西面的断天河,通过河道进入涨渡湖,然后顺着汇入涨渡湖的潭河一路抵到李家集来。
  这中间还更换了一次运船,在涨渡湖的湖口。因为能在长江里自由航行的漕船、沙船,可不能在小小的潭河里也往来自如,为了防止搁浅,后勤部队特意在涨渡湖口更换了船只。
  结果一支五十多艘船只的船队一下子膨胀成了小二百艘,因为船小了,载重也小很多了嘛。
  在李家集的码头上,完全将所有运载的弹药彻底移交给先锋部队后勤处的运输队伍的长官,在后者一一核实了火药和炮子数量以后,拿出文件,一式两份,双方各自签署下自己的姓名,然后盖上公章,彼此人手一份。
  “兄弟,镇子上都准备好住处了。今儿就好好地歇一歇。”
  严肃的表情在文件签署以后就完全不见了,两个后勤队伍的长官脸上荡漾着仿佛亲兄弟一样的亲密友情。“那我们就不客气了。这几天可真把我们累得不轻……”在涨渡湖湖口更换船只的时候,运输船队的人哪一个没有亲自下手?完成任务了,必须要歇一歇。
  前锋部队的消息传给陈鸣,陈鸣发来船队起航,一番周折来到李家集,这时间都已经走到了二月底了。复汉军的大部队在黄州集结了三四万人,只是大批的辎重物资和炮兵还遗留在安庆。这段日子里,皖北的清军如同缩头乌龟,老老实实的待在泸州,不敢南望一眼。唯恐复汉军起大兵杀上皖北。而江西的清军则相对来说就硬气很多,对着九江、湖口猛攻不已。让复汉军第一批赶到安庆的队伍,屁股都没有坐热,就急忙忙的赶去增援九江。
  到现在,江西清军也牵制住了复汉军小万人的兵力。清兵练勇不停地向九江湖口发起进攻,惹得陈鸣火气直冒,真想大军向南,狠狠地给江西清军一击。
  安庆的桐城前线,唐文灿遥望着对面的清军阵地,良久放下了手中的望远镜,骂道:“这狗鞑子,真是把窝囊装到家了。一门大炮都没有了……”这做的可真够彻底的。估计现在桐城的复汉军如果发起攻势,对面阵地上的清兵拔腿就会往北跑。
  唐文灿部到了安庆之后,就被高平山一分两半,一大半留在安庆,一小半送到桐城替换了原先兵马。唐文灿主动请缨,成了现任桐城复汉军的最高指挥。
  从前线阵地怏怏不乐的下来,唐文灿去了伤病营头,之前守备桐城的复汉军是撤走了,但伤兵不能说走就走。唐文灿请示了安庆的高平山,这些伤病员伤愈之后,就就地转入现在的桐城守军部队了。也就是说这些伤兵日后还是他唐文灿的兵。
  唐文灿这次带来桐城的部队有三个营,比之之前的桐城守军多出一个营头,但唐文灿还是觉得人手少,因为他在防守桐城县城之余,还让手下士兵向原先守军控制不了的西部山区摸索渗透一二。唐文灿是不会嫌兵多的,而且这些人都是上过战场的老兵,比唐文灿手下这三个营的士兵更值得信赖。
  一进军营,应眼看到的就是一个个百姓装扮的人。这些人也确确实实是老百姓,是桐城当地的老百姓。每一个能进到伤病营做工的百姓都必须有家有户,有人联保。每个人每月一块银元,逢年过节还有奖励,这是桐城当地难得一见的高新。
  百姓有男有女,男的做力气活,女的也不全是要她们伺候人,那要看她们自己的意愿。不愿意伺候伤兵的还能去浆洗衣物和洗煮纱布,伤兵包扎换下来的纱布洗净晒干后还可以重复使用。
  烧开的大锅上头弥漫着的腾腾的热气,一个个年纪不一的当地妇女拿着长杆站在锅边搅动着纱布。煮好的纱布被用长杆挑出来,稍微放凉之后,就开始洗涤,然后重复煮。
  在伤病营的东南角,二十多个如王之政一般大小的毛头小子正在卖力的处理着药材。切、碾、压、捣……一个个十来岁大的少年蒙着白色口罩,穿着白色的大褂,全神贯注。他们就是复汉军军医系统里的童子兵!
第306章
拉拢民心
  前清安徽巡抚衙门,现在的复汉军安徽总兵府,眼下的复汉军大都督行辕。陈鸣的到来将高平山直接挤到安徽的原布政使衙门办公去了。
  陈鸣身后墙壁上悬挂的大幅地图上,本来横跨大江南北的大片红色区域现在已经缩水了七八成,苏北之地只剩半个扬州府还没有丢,江南则再度恢复到了苏北决战时的情形——还被复汉军掌控的地盘就只剩下那狭窄的沿江一溜儿。
  “江阴黄山炮台的守军主力不是已经撤了吗?”
  “禀大都督,黄山炮台的主力部队已经后撤。”
  “那江阴也撤吧。守住镇江就行。”陈鸣丢下了黄捷抵到的奏报,对于江阴的得失有点不以为然。那地方丢了也就丢了,本来江阴距离镇江就有些过远,在北岸的南通州已经被清军拿下的情况下,过于遥远的水陆通道太容易被清军从中间切断了,所以没什么好可惜的。
  南京的局面啊,只要复汉军暂时还把持住镇江——南京——扬州,这么一块三角地带就可以了。
  况且为了之前的战略布置,复汉军付出的代价还小嘛?
  那苏北的队伍在撤离淮安的时候,淮安粮库中囤积的还有十几二十万石米粮来不及运走,陈鸣不也大笔一挥就散给当地的难民和百姓了么,结果连清江的百姓听到消息后都跑去淮安抢粮食。还有江阴的黄山炮台也是如此,炮手和护军撤走后,只留下了小部分人在炮台上装样子。如果清兵打来,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炸毁炮台和炮台上的四五十门大炮,然后逃之夭夭,而不是拼死抵抗。
  复汉军的大炮来的轻松,但四五十门大炮也不是一个小数目。陈鸣都舍弃了那么多了,还有什么舍不得一座江阴县城的呢?
  就是可惜了他之前对江阴存留的好感了。复汉军占据江阴那么长时间,整个江阴投靠复汉军的人也凑不齐两个营。虽然这个数字比起其他地方已经好出很多,但距离陈鸣的‘期望’还是差之很多很多的,白瞎了陈鸣之前的一腔感情了。
  放下黄捷送来的奏报,还有九江苗福伟送来的快报。九江湖口两面聚集的清军和江西民勇数量已经达到三万人。在陈永生带领着九江水陆军进攻湖北之后,陈鸣就派苗福伟坐镇九江,自然的他头上也多出了一顶江西总兵官的帽子,一如高平山现在的安徽总兵官一样。
  苗福伟现下手头的小万人马,但百分之六七十都是新兵蛋子,剩下的三四成也都是非主力部队,战斗力比之对面的清军民勇只会弱不会强。也就是他们处在防御态势,并且炮火力量充沛,陈鸣为九江加强了一个炮兵营,这让让九江部分挡下了清军的一次次进攻。
  苗福伟的这个快报当然是求援兵的。
  提笔在折子上写下了‘知道了’三个字,然后反手撂到了一边。一些事情可以对下面解释,但解释了之后就没必要对下面再解释了,九江的战局就是一个僵持么。那就僵持着好了,复汉军现在火药充足,清军能有多少人来喂炮弹啊?苗福伟就算一天一个快报来求援兵,陈鸣也不会派出去一个兵蛋子。他现在关心的战事只有黄陂!
  短短两个小时,陈鸣看了二十多道奏报,在一大半折子上写了‘知道了’仨字,他现在这仨字是越写越有范儿,都已经可以写连笔了。
  “让谢瑚谢宝光来任安庆知府,提调安庆的民生工商。”
  自从谢瑚在星子县南康府大牢里被救之后,伤愈的他对满清是心灰意冷,在家人都被复汉军接来后就很自然的为复汉军效起力来,陈永生在知道陈鸣有改九江的军管会为正式政府的意图后,曾专门写了个折子报保举谢瑚,但现在坐在江西总兵位置上的人已经不是他陈永生了,让谢瑚这个与陈永生关系密切的人在九江做知府,就有些不恰当了。只不过这个谢瑚也确是很不错,那怎么办呢?就调到安庆来,让他做安庆知府。
  “下面县一级的知县任命,还有各地的佐官,你们要尽快拟出一个名单来。不要怕担责任,只要你们自己不犯错,下面的人错了只是他们自个的错,牵扯不了你们。咱们现在夹袋里的人也不算少了,那些做过师爷的人都不是傻子,放手用他们一用。你们尽快拟出个名单来。在咱们起程去湖北前,把安庆、九江两地的官员任命全都敲定。”
  陈鸣对着眼前的郑宏宇和柳德昭说道。安庆知府他定了谢瑚,九江知府他任命了原扬州知府郑闻。后者是绍兴人,为太平府知府【芜湖】的师爷,复汉军下江南途中攻取芜湖的时候,郑闻没能逃掉,就乖乖的投降为复汉军效力。
  这个人贪生怕死,一被俘虏就稀了,很难让陈鸣真心信任他。一开始陈鸣就并不相信他,但郑闻当过十好几年的幕僚师爷,处理起各种杂务是得心应手,而且在暗营对他的长久监视中,也没有发现郑闻与清军细作有勾搭的迹象。陈鸣现在虽然还是不能完全的相信他,却也用他的才。
  至于知府以下的佐官,还有县一级的正副官员,陈鸣就没心思去梳理了。直接交给原先东南行署和柳德昭去做。
  他现在就想三下五除二的将安庆、九江的麻烦全都摆平,然后带领剩余队伍开入湖北,江南的人马也陆续撤入安庆和九江,他太想完成这个军事战略上的千里大转移了。
  暗营北方局已经传来消息,之前被阿桂转移到归德、开封一线的清军,正在迅速回转前线。而且一支清军马队已经从陈州南下信阳,陈二宝带领的队伍从德安转回襄阳境内,然后又回南阳了。现在河南暗营正在全力侦探那支马队的数量……
  安庆城外东南方向,临近破冈湖的西山咀,原本这是一片王姓财主的地,复汉军打过来的时候,王家人跑的一干二净,这地也就落到复汉军的手中了。这里的地势很高,别看是临近湖泊,几百亩田地却几乎都是一般般的旱田。
  现在这里变成了一个热闹的大工地,在开春之后就赶上了。复汉军用每人两块银元的工钱从周边招募了上千壮劳力,大半个月时间,就在这片高地上搭起了五排整整齐齐的房子,还有操场、食堂、望楼和一道七尺高的围墙。
  开春的安庆,江风吹刮过来也一样冷得很,可工地上做工的百姓们却心头却热得发胀。干了这么长时间的活,他们若是还不知道这片地方是准备做什么用的,就太扯了。
  复汉军大手笔投进银子来,开办的这处技校那是教人手艺的。技校技校么,技工的学校。什么铁匠、铜匠、皮匠、瓦匠、石匠、木匠、秤匠、篾匠、绳匠,成衣扎作,和简单的识文断字,算术珠算,全都教授,并且一律免费。
  第一批就招收五百人,他们的子弟如果愿意来学校的,那都可以来报名,还优先录取。因为这些人来工地吃粮都是经过联名做保的,这才能来上工。这样的人家势清白,值得信任。
  技校不勉强将来的毕业生一定就为复汉军效力,校方在对外宣传中说的明明白白,这纯粹是复汉军的一项惠民政策,今后这样的政策还会越来越多。学校不收费,学生愿意住校的学校还提供宿舍,食堂对所有师生开放,学生可以背粮食、柴火等等到食堂换粮票,然后吃饭的时候就可以凭粮票在食堂买饭了。
  只不过校方同样也有声明,如果在校学生不努力用功,而是挑事捣蛋,校方有权力开除。
  对于很多的安庆百姓来说,让自家孩子去学习一门手艺,那可是关系一辈子的好事。往日他们要送孩子去当学徒,学手艺,还要备着厚礼,求爷爷告奶奶的才能让人师傅答应下来。孩子送进去了,也就等于在今后的几年里卖给了师傅了,一分工钱拿不到手不说,稍有不顺那师傅意的,狠打狠骂都是家常便饭。
  当然了,那师傅收了学徒也就要管着学徒的吃喝穿用,不比技校这里,天天吃穿都是家里。
  所以两边有好有坏,但总的来说还是技校大好的。
  复汉军还特意推出了技师资格证,在学校里任教的那些匠师,每一个都至少是中级技师以上的资格,而普通的民间匠人则连初级技师考核都不见得能通过。这东西最早在后勤部队施行,然后是九江的造船厂,现在就正式的推广开了。
  民间匠人有不服气的可以,去试试手,就知道一二了。
  技校最外面几间房子就设立的有一个展览馆,不仅有现成的成品放在那里展览,还轮圈的有师傅在那儿现场表演。这项措施能很大程度上让安庆百姓感到放心。当然过去练手的师傅日后也少不了要应付外来者的挑战,把台面撑起来。
  复汉军打赢了苏北之战,现在陈鸣对于攻略湖北又信心十足,复汉军在安庆、九江的立足点已经从战略重地式的桥头堡,演变成了要用心经营的前线基地。
  在安庆搞技校,那就是为了拉拢当地的民心。而且时间合适的时候,复汉军还会开展西式的初等教育,或者说是现代化的学校制度,陈鸣所熟悉的学校教育制度虽然起源于西方,但是他更为熟知的那一套与18世纪的西方教育制度是不是完全符合,他可没谱。初等教育,还有更高级别的职业技术学院,然后慢慢的向综合学院和大学迈进,干什么事都要一步步的来。
  中国现在的教育现象,陈鸣就是集结全国之力,也甭想一步登天的搞出清华北大来,那不现实。这个时代的中国在某些方面的差距,不仅仅是实际应用,还在于系统的教育培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8/8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