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江山(校对)第2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3/898

  陈连生虽然是汉军镶黄旗人,老祖宗在辽东时候就跟了还是后金的满清,但局势败坏到那个份上,他也拼过命了,也不欠大清朝的了。
  鲸4号战船上,管带正在劝着罗大良,船队现在打不动外皮牢固的石质封闭式炮台,那就退走的好。鲨11号完蛋是很可惜,但现在不走还会有更多的战船遭损。
  清军将仅有的几门好炮都搬入了封闭式炮台中,外头露天布置的大炮,不管是射程还是数量都比不得三座封闭式炮台中的大炮,再耗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
  “副都统,我们还是撤吧?要拿下这三座炮台,必须要有陆战队。咱们现在回去,等到后续的运船到了,咱们晚上突进来,人一登岸,再坚固的炮台也是手到擒来的。”
  等了半天,管带发觉罗大良仿佛还在堵着气,也知道他现在气闷。徐友若刚刚拿下了一支清军的船队,引着陆军,近乎兵不血刃的夺得了福宁府城,结果轮到他带队南下了,就一头撞在三都这个硬石头上。
  再次重复了一遍:“副统领,鲁公殿下说过,不要让船队在没有陆战队的时候,去跟有准备的岸上炮台对轰。我建议咱们马上后撤!副统领?……副统领?”
  罗大良扭过头来看了他一眼,脸上充满了无奈,苦涩地说道:“你说得对,没有陆战队,船队确实没必要跟有准备的炮台对轰,撤吧!”
  只能说他运气不好!
  六月初三,复汉军走海路,轻而易举的拿下了福宁府城。初四,复汉军水师一部攻取三都不克,但水师奈何不了三都炮台,陆军却从陆路轻而易举的夺取了宁德。然后不等卷土重来的复汉军水师驶入三都,三都港的清军就全部退往了罗源。
  过了罗源就是连江,接着就能看到福州城了。
  与此同时,进入建宁府的守备二师也跟据守建宁府城建阳的天地会义军彻底碰面了。
  对于天地会义军,陈鸣不想动武,否则福建多山地,一个八闽之地不知道能绊住他多少手脚和兵力呢,更浪费宝贵的时间。
  “殿下,台湾的上书。”
  熊炳章一脸振奋的大步走进来,行走间都带着一股风,他手中捧着一本折子。陈鸣接过来看,内容不出半点意外,就是一个献土纳降,举台湾全土投效。
  再看落款和署名,除了严烟这个天地会南北两路总首领外,还有泉州、漳州多个大宗族首领人物的姓名。陈鸣当然高兴,但“漳泉械斗!”台湾历史上怎么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弯弯,也以一种很直白的方式呈现在了他的面前。
第382章
人心,绝对叵测!
  台湾义军确切数字有多少?
  “殿下,严烟报上来的在台各路义军数字,总共只有两万出头。”刘武手中拿着厚厚的一个文件夹,这是跟台湾的归顺折子一块递到的东西。
  里头十分相近的记录了各路义军的规模,大小首领的来历、年岁、出身以及功勋,再有各路义军的准确数字,而且还有年龄的统计。
  “两万两千人不到,还有一万三四千人是三十五岁以上者。”刘武嘴角挂着的全是嫌弃。那群笨蛋家伙,难道以为暗营在福建的布置真就完全依靠着天地会,就再没有旁的人手了吗?台湾义军究竟有多少人,复汉军虽然没有确切的数字,也有大致估算的数字。
  更知道这些人在占据台湾一年多的时间里,究竟干了什么事!那些当初带头造反的天地会大小头领,现在可一个个吃的肥肠满肚,看看哪一个人名下没有几百几千亩田地啊?
  大的大搂,小的小搂,加上各自的亲戚和手下的军士,整个台湾西海岸现有的一二百万亩‘五组’熟田是被他们上下瓜分的干干净净。人人都吃的一肚子油水,还有谁愿意再站出来当兵啊?
  最初时候漳州人是台湾起义的主导力量,泉州人先是帮着满清官府,但很快又反戈一击;潮州人是坐山观虎斗,所以这次好处是潮州人得的最少,漳州吃的最多,泉州人也粘到了不少的荤腥。
  哭的只有那些站到满清一方的土豪大户了。
  整个台湾,地方宗族势力是来了个大洗牌。“但这不是彻底的打到了台湾的地方宗族势力,而是新的一批人代替了旧的一批人。就跟改朝换代一样!”只是这些新的家族暂时还没有站稳脚跟。
  在刘武、熊炳章面前,陈鸣不必太多的遮掩,他就是看宗族势力不顺眼。
  家族他还可以忍受下,宗族算什么?
  宗族再进一步就是门阀!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缩小了无数倍的门阀,无数的宗族,九成九的宗族的影响力只限于当地——准确的说是一个‘县’境内,稍微强大的宗族——供养出几个有功名有名望的读书人出来,他们就改头换面成为书香门第了。
  从书香门第到官宦世家,另一种用意上,他们就是门阀的变种。
  打唐朝以后,历朝历代都能够容忍这种‘世家’,那就是因为他们拿起‘笔’的同时,已经丢下了‘刀’。
  陈鸣也可以容忍这种‘世家’,但唯独对于宗族,对于黄泉之下一直俯首称臣的宗族势力,对于未曾转变为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的宗族,他无法容忍。因为这种宗族最直接的控制着百姓,这就是‘刀’!
  人在拿起‘笔’的时候就等于进入了现有的体系体制之中,再怎么你欺我压,你倾我轧,那都是在现有体制下的一种竞争。可握‘刀’的就不一样了。手中握着刀把子,那就可以破坏、掀翻规则。
  陈鸣的想法可能是‘左’了一些。
  但为了解决宗族势力,他跟自己的老爹都是绞尽脑汁。陈家可不也是宗族之力起家的?
  陈惠心中也存在一个‘警戒’的意思,天底下能出一个陈家,就能出第二个‘张家’,第三个‘赵家’。这事儿他比陈鸣都要用心呢。而且也真正拿出来一个确切的法子来,阶梯征税!
  ——以家资田亩为本,按阶征税。
  一百亩以下的,一亩田只征收五厘【5%】的话;超过一百亩的就要征收一成;超过五百亩的就要征收一成五厘……等等而上。当然这就是一个比方。
  这种法子是陈鸣之前准备用在商税上的想法,最后还搁浅了,再小的麻雀也是肉,陈汉现在还没有到给小商户免税的地步。陈惠则把这个法子转嫁到了田亩上来,认为此法如果施行,绝对可以逼的乡野宗族零散。
  整个陈汉同意此法的也数不胜数。老的有七公、九公还有老舅爷,少的高彦明、陈季卿,都十分之赞同。他们心里想的跟陈惠的忌讳大同小异。只是这个法子想要全面铺展开,细节必须做好完全的准备,眼下还在‘研究’之中。
  陈鸣也觉得这个法子不错,但也能肯定这个法子绝对会让乡绅地主更加排斥陈汉的统治。
  就看他那老爹要什么时候拿出来一套完整的阶梯收税法吧。
  陈鸣只想着他爹能够晚两年,最好是等到陈汉大军打进北京城了,确立了绝对优势,再行知天下。不然北方的地主乡绅可就有的是劲头了。
  这事儿,就跟高新工业调整一样,用高新工业带动老旧的密集型工业,一得一失,长远看有大利,近的来有损失极大。但这是政事,且陈鸣自己也想不出啥两全法来,他手下的这波人也想不出什么万全之策,这就像‘土地兼并’,历朝历代都为之头疼的大难题,千百年来不也一样束手无策么?
  陈鸣就看着自己老爹怎么来处置了。
  “愿意从军的,调来福建整顿;不愿意接着当兵的,就遣散为民。”
  满清在台湾的驻军一直都是班兵。为的是预防汉兵军民渡海割据,在台湾独立建国,成为反清力量的根据地。所以清廷在澎湖驻屯重兵,在台湾本岛则有班兵制度与义兵,后者更多是一种乡勇,也禁止台湾人服兵役,更严禁私制武器、组织会党。清廷在台驻军皆由大陆调派,每三年调动一次,即为班兵制度。
  陈鸣是汉人,当然不会把台湾兵全部解散,不准他们当兵。同时顺着惯性继续行班兵制度,舆论上也站得住根脚,也不会有太大的阻力。当然回驻台湾的队伍里一定还是有一部分台湾的本土兵的。这一次调兵,更多是一个机会,让他看一看台湾天地会人等对兵权是个什么样的态度!
  六月初八,复汉军水师云集在连江海面,大批复汉军陆勇乘坐舢板登上陆地,只用了一个小时就肃清了连江城外清军。
  清军水师也云集在琅岐屿,但看着复汉军大批陆军登陆连江,吴必达并没有出动战船。
  凌梁已经回到了延平府城南平,一路上不是快马就是快船,好歹赶在复汉军进攻福州前夕回到了南平。南平城中一封复汉军发到的信函已经在等着凌梁。南平城是延平的府城,沿着闽江往上游,过了福州就是南平。
  凌梁也是靠着地理优势,一直在福建的多路义军当中,最热衷于打福州。
  “大将军,龙岩的张狗和汀州北部的李少敏已经停下了兵势。”这俩地方就算是闽南了,龙岩挨着凌梁新据的永春州,汀州则在福建的最西南方。凌梁明面上称‘将军’,但他身边的人都是以‘大将军’自称的。这个称呼就直接显露了凌梁的野心,他的这点兵力和声势哪能跟陈惠当初的形式相比呢?
  现今福建的义军里头倒是没有称呼自己‘大都督’的,而‘大将军’的叫声却不仅凌梁一个。
  那信函,凌梁让人读都不读就知道里头写的是什么,“一纸书而张李退缩,鲁公真好威风。”可男人也就该这样。凌梁又是愤愤,又是羡慕。陈鸣让他们歇兵,停止内斗,借口只是一个‘大敌未灭’,还要他们不得擅自向清军的地盘挺进,因为那些全都是复汉军瞄中的肥肉。
  陈鸣早在三月里就派人联系福建各路义军,还有万云龙万二和尚这块被福建天地会顶在头上的牌子。结果效果很不理想,除了交情深厚的卢茂愿意立刻归顺,其余各路人马是推三堵四。就是台湾的严烟那时也没给出一个准确话来。
  凌梁只能感叹万幸,万幸陈鸣这个时候不打算跟天地会来硬的,这逼人的局势才还有回旋的空来的时间让腾挪。而这些日子从他收到的情报来看,福建地面上除了卢茂这个受了复汉军大恩的笨头鹅外,也没谁真心要投靠陈汉,这让凌梁大松一口气。但是凌梁转眼就又想起卢茂的地盘来了,不大,只半个漳州。可那半个漳州都是什么地方啊?想起这个凌梁就窝火,卢茂当初最的暗营的支持,初起兵的时候顺顺利利,那时就不晒万云龙了,霸下了漳浦、漳州、厦门这些风水宝地,尽是靠海的口岸。而他现在却是想谋求一处出海口,都万般的不如意。
  凌梁不是傻子,起兵这么长时间了,他很清楚自己手下这点兵跟陈鸣那巨大的差距。所以他才重视港口。那火器方面,复汉军的‘造器神术’天下皆知道,能跟复汉军的枪炮一较高下的,只有洋人,只有那些长着红毛绿眼睛的洋人。
  如是有了出海口,他早就派人到广州联系洋人了。
  那些蛮夷之辈,不就是想要茶叶生丝么,他给。只要有枪炮奉上来,多少茶叶生丝凌梁都愿意给。“可惜,可惜!”
  凌梁在上头转着一个又一个脑筋,下头的几个心腹文武对视一眼,眼睛里都能看到彼此的担忧。自家这位‘大将军’要说在一干首领中绝对算有本事的了,可就是心太大了。更不美妙的是‘生不逢时’!
  跟陈汉跟陈大都督同生一时,那还哪有出头之日啊。
  大将军如果一直憋着气,那‘大志向’要是平不下来,日后他们可都不美妙了。
  一干人都不禁想起了台湾传来的传闻,台湾当然不比福建富庶,他们在‘打天下’的时候可一个个都抢得金银满屋财宝满箱,个个也有几千甚至上万亩地。但是他们却没法子像台湾的那些同行一样把手一甩,安安稳稳的享受富贵。台湾的那帮人把手头的大兵一交,一个个转身一变就都成老爷了,搞不好鲁公殿下还要对他们再封赏一次呢?
  ……
  琅岐屿,闽江口的第一大岛,就如崇明岛于长江口一样。清军水师占据了这里,复汉军根本无法进闽江。
  数百艘船只,大批的军需粮草,一万多兵丁,将琅岐屿都要塞满了。
  吴必达将海坛的物资储备和大炮尽可能的都转到琅岐屿上来,所有的战船也全部囤积到琅岐屿。
  叶相德的心都提到嗓子眼来了。复汉军已经抵到了连江,距离琅岐屿只剩下一步之遥,怎么吴四儿还没传来一个确切的话呢?
  叶相德都不敢出水师营地,他怕吴四儿被吴必达抓到把柄,自己如果去了,就是自投罗网。而待在军中,吴老军门再神通广大他也奈何不了自己。
  清军已经危如累卵,再也经不起一丝儿的风吹浪打。
  只是叶相德没有想到的是,他不敢去见吴四儿,吴熙群却亲自登门拜访他了。
  “哈哈,叶老兄,你放心。绝对误不了大事。”吴熙群凭着一张纸和一个小铁片取信了叶相德,而这张纸和这个不到巴掌大的铁片如果被他爹给看见了,吴必达肯定会拿刀削了他。
  那是陈汉的委任书,和暗营的身份铭牌。
  所以,人心,绝对叵测。吴必达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身边不离左右的四子会跟复汉军早早的勾搭在一起,福州城里的明福和鄂宁两个满军旗大员也肯定不知道。就连叶相德,想起这档子事,没品位也觉得稀奇的很。同时对于复汉军暗营的厉害更加铭记心中。
第383章
兵强马壮既是正统
  闽北建宁府建阳县,麻沙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3/8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