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江山(校对)第4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4/898

  李家的老两口在钱和儿子的颜面问题上摇摆不定,曾氏就是一门心思的钻到钱眼里了。李春红不可能因为这个就离婚啊。现在陈汉天下没有休妻这么一说了,也没有合离这么一说,就是一个离婚。但整个宝鸡还没有爆出一个要离婚的。
  李春红可不想在这上面第一次吃螃蟹。
  但是要面子的男人也不会放任自己的老婆丢自己的颜面,这天李春红就带着一家人回老家了。在此之前他专门的说服了自己的爹娘,用升官受影响这个做噱头,成功的把他爹娘老两口给忽悠住了。
  “呦,春红,你回来啦!”西仁堡的小地主曾大兴笑着给李春红打招呼。这可是吃官粮的,就跟过去的衙役一样,他们曾家的女婿啊。
  去年曾大兴还通过李春红的关系,用150块的价格从北边工地里买下了五头受伤的牛马,都不是大伤,细心的喂养照顾三四个月,一个比一个恢复的好。就算不留作自己用,再卖给工地里,一来一回也是上百块的收益。
  现在宝鸡地界的牛马是前所未有的繁多,也是前所未有的紧张。政府是放开了量的收购牛马,民间普遍出现了牛马断绝的现象。
  工地上受伤的牛马,伤势严重的直接宰杀,不严重的那就是民间百姓渴求的目标了。
  就以曾大兴购买的那两头牛三匹马来说,平均价格一头、一匹三十块,也就是三块银元二两银子,这是什么价格啊?蒙古人把牛马卖到张家口的价格也要比这高一点。【驽马】
  不过曾大兴看着热情,李春红还是能非常清楚的看出,曾大兴这是要急着出去。自己来的不巧啊。
  曾大兴也看得出李春红是找自己有事,主动问起来。
  “五叔,我这次来是想问问生产队的事情。”那时李春红立刻开门见山地说道。
  脸上的笑容立刻就从曾大兴脸上消失了,曾大兴紧张起来,“我们那生产队怎么了?”
  “五叔别误会。不是政府的事儿,是我自己想问一问。五叔你们办的生产队不是搞的比较好么,我想问问这生产队现在还能不能加入了?”李春红主动地给曾大兴递上了一根烟。
  曾大兴的脸色立刻好转了,“你小子说话没个头尾,唬了五叔一跳。是这件事啊,难了。”曾大兴很为自己领导的生产队‘名头’响亮赶到高兴,这是一种肯定。
  “春红你不是在政府上班么?怎么问起这个来了?”
  “我爹娘要回老家,我家婆娘也跟着回来种地。五叔你也知道,俺家现在大大小小三块地,差不多有十二三亩。让她一个女人家跟我爹娘俩老人种我不放心。我想着找个生产队,加进来稳当。”
  “这个啊……”曾大兴听了李春红的解释,脸上露出了很为难的神色,“春红啊,不是我不愿意帮你,而是我们这个生产队特别累。除了种地,我们还打零工,还有给人运货。那忙起来是不分男女的。你媳妇来了后只怕是顶不住啊。你咋不去联系一下农场呢?”
  小地主家也没余粮。当赚钱的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那些拉起生产队的工头没谁会因为辛苦而把钱往外头推的。虽然这钱拿到手的时候,想想自己受的累受的苦,很多人都破口大骂不值得。可下一趟生意来的时候,他们就又忘了苦累了。
  农场则主要是以种植为主,就算还兼顾豆腐坊、油坊、磨坊这些生意,那也是在一个地儿捣腾,不像生产队,曾大兴最远的时候赶着牛车都把铁条送到了褒城去,那再往南面一步就是汉中了。路上别提吃多少路受多少累了。
  曾大兴的话让李春红忍不住咧嘴苦笑了,他的确是联系过农场,里头还包括军民公司。不过李家既不是军人,也不是大地主,还不是正儿八经的官,李家总共的田亩只有十二三亩,还跟那些公司农场的地界不相搭,就是想加入也加不进去啊。
  他们倒是可以用手段‘换地’——土地使用权,但是为了一个小小的李春红,为了区区十二三亩地,值得吗?既然不值得,那李春红也就求告无门了,只能转而寻起了生产队。
  现在农村变化之大让李春红觉得不可思议。不仅城里面的工厂搞起了所谓的制度管理,建设工地上讲起了纪律,农场也是如此。
  在来寻曾大兴之前,李春红先去找亲戚了解了一番西仁堡的事儿。他老家这儿一共三个生产队,曾姓人一个,李姓人也拉起来了一个,还有一个是吴家的,只是后者的领头人是退伍兵,还是伤残军人,掉了两根手指头,那面子叫一个大,全生产队的人都进了宝银线的工地,并且在去年秋天取得了五级施工队的资格。
  跟李家和曾家的生产队完全是两码事。
  而再细比较李家人的这个生产队,籍籍无名,对于后来者不愿意再纳入,而是只想着拿到土地使用权。李春红如果去‘投’,那生产队肯定很乐意,但这跟过去李春红家把地租出去,有什么两样?
  李春红现在要的是一个能绊着自己老婆的‘工作’。但这个工作一定不能太累,因为李春红家里还有两个老人和两个孩子要照顾呢。
  也是这个时代孩子学籍建立了之后,要转学很容易。西仁堡作为宝鸡的一个镇驻地,也正好有着学校。
  “娘,爹是不是不要我们了?”
  此刻的李家,曾氏正在忙碌着烧柴做饭,八岁大的儿子跑到母亲身边,怯怯的,小声的问道。
  他在学校里上学就听人说过,有人就把自己的老婆孩子都送回乡下去,然后在县城里又找了个小的。
  曾氏哈哈一乐,“你爹要敢有那样的心,我一巴掌扇的他三天没脸见人。你小孩子家家的,操什么心?快去看书去。”
  曾氏当然清楚自己丈夫这一回老家是要干什么的,但是李春红把孩子的转学还有老人都给说服了,事儿都给做绝了,她也只能顺着回家。
  不过曾氏一直在心里痛骂着李春红,这宝鸡城里摆摊的妇人多了,怎么就她偏偏摆不得?当个政府公员说起来很有面子,之前朝廷俸禄未改的时候也真的很高。可是朝廷的俸禄更改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了,以后这一改,没了田地的增价,可也不比她天天卖茶叶蛋挣得钱多多少了。
  李春红没能做一个着落,就不得不回城里上班了。而他不知道,就仅仅是半个月后,重新用孩子长大了上学要花很多钱为理由说服了李家老两口后,曾氏挑着担子从西仁堡出发了,前往十几里外的一处工地。
  曾氏干的还是她在县城里做的老本行,前后两个担子,一个挑着馒头,另一个挑着火炉煤炭和一盆鸡蛋豆腐。
  曾氏只是在亲戚里收了点鸡蛋,按照之前的经验,鸡蛋这东西远没有豆腐卖的快。
  可后来就发现那片工地上的人似乎真的不差钱,她的茶叶蛋居然供不应求了。然后她就不挑馒头,专门下鸡蛋和豆腐皮、豆腐块了。工地上都有食堂,馒头可一点吸引力都没有。
  对面工地上有四五百号民工,每人一天一个鸡蛋的话,累死曾氏也忙不过来。当然这只是她美好的一厢情愿。
  不过这茶叶蛋好卖么,竞争对手也立马出现。很快曾氏就发现自家摊子对面出现了个小媳妇,也开始卖茶叶蛋,立马抢了她一半的生意。
  可恨!
  原本曾氏还满心指望能靠垄断经营,卖茶叶蛋赚它个盆满钵满。五分钱一个的茶叶蛋太便宜了,应该卖到一角一个最好了。可现在有了小媳妇出来了,美梦瞬间破灭!
  就当曾氏想着是不是跟对面的小媳妇商量一下,两家联手涨个价。不说一角一个,好歹六七分一个啊!可她就发现这聪明人太多了——一个月不到,工地周边卖茶叶蛋的冒出是好几个。
  之前没人向着来工地买吃的,因为宝鸡人都知道工地的食堂吃得好。可没有人细细的想过,有的人吃了好的后就希望吃的更好,特别是这些人手里有了钱后。
  在这个时代,不是说你手里有银子就能天天在工地吃香的喝辣的。
  不要说是肉了,鸡蛋这东西就是在军队,也不可能保证每个士兵一天吃一个呢。
  全中国有这个保障的只有童子营的一个阶梯编队和成均公学等少数几家重点院校,国家补贴学生,一天一个鸡蛋,一天一块咸鱼咸肉。
  别看沿海地区的罐头产业和海产品干货做的生气蓬勃,产量不断在加大,但这些量要是深入到内陆几千里地,放到两万万这个基础数字上瞧,看看平均量才有多少?
  本来就只是四五百人的一个工地,两家三家茶叶蛋还有的钱赚,可以说五六家七八家那就差劲了。
  曾氏不是个没志气的,她在卖茶叶蛋的时候就注意到了工人们嘴馋的这一事实,转头就大胆的不卖鸡蛋了,她村子里收鸡蛋都越来越难收了。因为就在这一俩月时间里,不仅仅这一个工地的边上出现了小商贩,整个宝鸡的外延工地都有这种小摊位出现。
  供需立刻就显得紧张起来。
  曾氏进行了产业升级,人家改卖天水杂烩了。
  宝鸡跟天水民间联系还是很紧密的,天水的美食在宝鸡名头也一样响亮。那正宗的天水杂烩是把鸡蛋清和蛋黄搅匀,摊成薄饼。取鲜五花肉剁碎,放入盐、粉面、花椒后拌匀,加在两层薄蛋饼中间压平,上笼蒸熟,切成条形,便做成夹板肉。以夹板肉为主,配以响皮条、丸子,浇上鸡汤,撒上葱花、香菜、木耳等,盛入汤盆,量足汤多,荤素搭配,边喝边吃,不油不腻,味道鲜美。
  曾氏没那个途径天天要新鲜的五花肉,那是肠子肚子下水,什么都用上。配料能有的就有,没有的就换别的,还特别弄了辆车子,天天把这炊事车拉到工地上。服务热情,顾客至上,生意立刻做大了。
  当曾氏把自家的炊事车再次升级换代,靠着西仁堡的官道办了一家酒店的时候,并且不再只是李春红一家人,李家的亲戚朋友也纷纷搀和进其中之后,欢呼李春红回家的呼声就越来越高。更凑巧的是,正好政府也有了政策,要进一步加大个别重点乡镇的单位机构……
  可是让县城的公员主动地回归乡镇地方,这谈何容易啊。
第649章
皇帝
  皇帝到了,还在宝鸡走访了驻军,接见了牺牲民工和伤残民工的家属,但这些都是面子活。县政府一大摊子事,政府公员该怎么上班还要怎么上班。
  李春红这天不用去上班了,因为他的调令已经下达了。县政府在这件事上的效率还是很高的。
  而陈鸣眼看着就要回西安了,他也不愿意光做一些面子活,他真正要了解的是当地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如果是演义,陈鸣这个时候就该去微服私访了。
  但是这不是演义,陈鸣只要脑子没有瘸,在宝鸡这种他‘初来乍到’的地方,他就不会做什么白龙鱼服的蠢事。
  谁敢说现在这宝鸡城内就没有满清的余孽跟随,躲藏在最阴暗的角落,窥视着陈鸣的身影?
  现在的中国要搞一只滑膛枪很难吗?
  把一只滑膛枪拉上膛线很难吗?
  陈鸣很宝贵自己的小命的。
  “葛二,宝鸡老百姓的日子比起东北百姓的日子怎么样?”
  丢下手中宝鸡县的财政统计报表,陈鸣问道,这是做工的和务农的在他心中的一次比较。
  整个宝鸡才多少人啊?
  一个渭水狭道国道工程就吸纳了上万男女,加上宝银线和宝中线,宝鸡县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人干工。
  葛二的大号叫葛明,这是他投当时杀到吉州的复汉军后,军管长官给他起的一个名。但陈鸣都叫他葛二,他自己也习惯称呼自己是葛二。
  “陛下,这宝鸡的人挣钱是不少,但要说日子的舒服,那绝对比不上东北。”
  “东北那天冷的冬天人都不敢出去,九月里就猫冬,第二年两三月里才露头。一歇足足有半年。”
  “虽然挣得没有宝鸡的人多,可也不愁吃喝,干半年歇半年,多舒服?宝鸡这儿的人也太累了。”天天都上工,歇息一天都舍不得。葛二看的都咧嘴巴。
  葛二的文化不高,除了几个制式的贺语敬词,陈鸣是不要想着从他嘴里听到一句文绉绉的话了。但这人真的有股二杆子劲,敢实话实说,敢什么好都说。见到陈鸣的第一面就狠狠地告了吉州知县一状,没有任何的证据表明他是被打击报复了,但当着皇帝的面,葛二就敢叫嗥着他被打击报复了。可能这也是一种小老百姓的聪明,只要他能保障自己的这个性格,陈鸣还是挺乐意身边跟着一个这样的人的。
  “那你自己是想当宝鸡人,还是想做东北人呢?”陈鸣继续问道,还加了一句补充。“放到在你做乡官之前的时候。”据陈鸣的了解,葛二在当乡官之前的日子过的可是很差劲的,要不是真的过不下去了,有几个乡下汉会在复汉军进吉州后立刻就跑过去投靠?
  行在的一处书房陷入了沉寂。陈鸣坐在书案后目光炯炯的盯着葛二,刘武、汪辉祖等人的眼睛也在注视着他。葛二陷入了沉思之中,脸上全是为难犹豫、摇摆不定的神色。
  只以他做了几年官后的经历看说,葛二是绝对会选东北的;宝鸡这种劳累的日子,他觉得自己做不了。可这要是放在他做乡官之前,过了上顿没下顿的时候,他是会选东北,还是选宝鸡呢?
  “微臣虽生性有些懒痞,但人穷志短,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候挣钱才是第一位。改在微臣没做官前,那必是选宝鸡这边的。”
  “那这上工抓钱的日子过上几年,你还愿意回去种地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4/8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