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江山(校对)第5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1/898

  “陛下,宋王刚刚递上的折子。”
  张大永捧着一道奏折,送上了陈鸣的案头。
  陈鸣不置可否,继续提着笔在手中拿着的一份折子上写写画画,这是内蒙的马场送上的折子。陈汉搞马种改良工程已经好几年了,效果已经初见成果。
  因为陈汉从外国引入的公马数量足够的多。
  蒙古、薪疆、清海等地的马场,以蒙古母马为基础培养出的数万匹新马的平均体高已提高到四尺三寸【143公分】、平均体重超过五百五十斤【330kg】,全面超越了之前中国的主流马种蒙古马。但与西方的军马相比,体高仍差距20厘米左右,平均体重差距110斤,冲刺平均速度相差约10千米/小时。当然,最后这个数据不是长途奔袭。蒙古马超强的耐力是它们最大的优点之一。
  虽然这个时代的中国很难有跟英法普奥几大强国开打的机会,但俄国却并不在其列。中国的军马有一个最直接的对比对象,那就是俄国的战马。
  这个年代的俄国战马的主流——顿河马还没有被改良,整体上比之蒙古马并没有太大的优势。或者说顿河马最原始的基础就是蒙古马——西伯利亚无数大草原的蒙古马。那比之南面的蒙古马会有一些优势,但并不能形成质的差距。之所以被叫做顿河马,那是因为俄罗斯以蒙古马为基础,在适合马匹繁衍生息的顿河流域建立了一系列巨大的马场。
  现在,陈汉大规模的引入了土库曼马、阿拉伯马,还有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的一系列纯血、混血马种。时间虽然短暂,这些良种公马与蒙古母马相结合,却已然打造出了一批不错的后代。
  这些新马依旧继承了它们母亲的优良传统,吃苦耐劳,易于饲养,耐力持久,能够在冰冻的大草原中生活。且脾气很好、适应性强,但是在体格上没有吸引力。
  对比它们的父亲,新马的体格和体型结构上依旧有很多缺点,例如动作受到限制、不自然、不高雅和不适宜,但军马不是赛场上的赛马,战争中的马匹不需要那些花哨的东西,很少有马能够在零下二三十度冰雪覆盖的大草原上有效地工作的。
  陈鸣心里有种很古怪的感觉,他觉得这些新马如果在改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很可能就是原时空位面中大名鼎鼎的哥萨克顿河马了。真正意义上的顿河马!而不是俄国人现在骑的那些原始货。
  才短短的几年时间,马种改良就能有如此的成果,陈鸣是很高兴的。要知道,马种改良是一个为期很长很长的工程,一期、二期、三期,每一期都要二三十年。
  就像原时空位面的小日本,搞了前后两个相连接的马中培育工程,每一期就是三十年。到了抗战时期,最终搞出的还是一个人高马大的‘东洋马’。
  在体高与力气上都有了巨大的提高,可也得了一种要老命的‘娇贵病’。被土八路缴获的东洋大马就没有几匹能养得活的。那生活标准叫一个高杆。
  要是放在21世纪,算是珍惜动物,说不定还能当宠物养呢。
  小鬼子的马种改良不能算很成功,但也不能算失败。毕竟他们把自家比驴子都矮的土马改良成了高头大马了么。
  而置身事外的来观看小鬼子历史上的马种改良工程和陈汉眼下进行的马种改良,各类细节比较一下,为什么中国短短几年里的成就就如此喜人了,那只能说是富豪和穷鬼之间的差距了。
  陈汉的马种改良摊子铺得有多大啊?
  光是从外国陆陆续续引进的良种公马就多达两三千匹,而小鬼子呢?明治维新后,小日本搞起的马种改良基础是多大的盘子啊?是仅仅二十六匹公马。
  明治维新前一年,法国拿破仑三世为了感谢德川幕府为挽救法国养蚕业所做的贡献,曾赠送给日本26匹阿拉伯马。不识货的幕府将这些世界上顶尖一流的骑乘马全都赏赐给了大名及家臣。明治维新后,这些阿拉伯马陆续被政府追回充当种马,用于改良本土矮马。
  经过了近10年的改良,日本在册军马的平均体高才追赶上了蒙古马的平均身高。注意了,这是在册军马,那个时候小鬼子的在册军马能有多少?有没有陈汉这几年陆续引入的良种公马的数量多都是两说。
  日本人的改良效果之所以不显著,是因为优秀马种的种群数量过少,仅仅是那26匹阿拉伯马中的公马,导致了严重的近亲繁殖。
  而陈汉除了在改良军马的品质外,着手进行的马种改良还覆盖了小型挽马、轻挽马、重挽马产地等。陈汉在草原上建立的马种基地都是有专门的分类的,建立专门的乘马、小型挽马、轻挽马、重挽马产地。各型引入的良种马配出来的混血后代都根据各自特点,充作特定用途。比如刚才说的骑兵战马,还有步兵、炮兵、辎重兵以及宪兵队中广泛使用的挽马;当然也少不了专门作马术表演和赛马的快步马,也作为高级军官及传令兵的坐骑。
  以这个时代从欧洲引入的挽马为例,同样一辆炮车,六匹陈汉军用挽马拉得相当吃力,而四匹欧洲挽马却能拉着炮车奔跑如飞。这就是差距!
  战场上这就够要命的。
  所以,陈汉的马种改良只是万里长征刚刚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任务更加重大,压力也更加重大。
  因为马种改良工程并不是有一个好的开头就成功了一半的。恰恰相反,一个好的开头只会让他们在后续的进程中压力更大。在一个良好的基础上展开‘升级’活动,要还是不能成功,那是不是就太笨了呢?
  陈鸣足足在折子上留下了四五百字的披红,这才放下这本折子,伸手拿起了陈聪刚刚递上的折子。
  “哦,宋王要搞小学堂义务教育试点工程?”
  全方位的开展小学义务普及教育,那是在扯淡。中国两亿加的人口,就算这几年年年都有大批的人口向南洋、北美移民,可国内的人口始终在稳步增长,每年到点的适龄入学儿童不下三百万,整个小学堂阶段的适龄儿童超过两千万,而真正能入学的儿童连总数的15%都没有。
  所以,这小学堂的义务普及教育根本不可能全方面展开,那是中国的财政根本无法负担的。
  但是这个义务教育的试点工程却未尝不能真的开展。
  陈聪的提议是在三京展开小学堂阶段的义务普及教育,只是南北两京加鲁山,总人口也就二百多万,这是指有三京户口的,总人数绝对不到三百万。小学堂阶段的适龄儿童,大概还不到二十五万人。而且这三个地方又是中国最最富裕的地方,权贵富商云集,儿童入学率本就是中国最高的一批城市,学校密度自然也是中国最高的地方。
  义务普及教育试点工程开始之后,还完全可以就此从市面上进行慈善募捐么。这会大大减轻政府财政上的压力。
  再加上办学地点可以就近选择空闲的宅邸,预计需要真正投入资金建设的校园最多就百十来座。
  学堂的规模都不大,一个年级两个学班为基础,一个班五十人上下,六个年级加学前班,一个学校少的就是五六百人,多的就是七八百人,所需要的教室、办公室、后勤室等,总计二十到二十五间房屋,这投入真的是不大。
  不算地皮的话,建造一所小学堂的投入都用不了2000元。而一所学校所需要的老师总数,正课副课全部算上也不过二三十人。老师的工资以100-150元/人为标准,每月4000元是足够了,而算上师生中午在学校里吃的一顿饭,每个人3元钱/月都用不了,所以一所小学堂每个月所需要耗费的半血经费也就是6000元上下。一年下来,70000元。
  三京的小学堂一年三四百所学校,年经费总耗用也不过3000万!对比陈汉现金迅猛增长的财政收入来说,3000万只能说是一笔小钱。
  陈聪准备在自己当政的最后一段日子里,给三京百姓办一件大好事,为自己赚取最后一笔光耀。
  那么如何才能办的漂亮,办的全体上下都鼓掌喝彩呢?
  思来想去,陈聪最终把眼睛瞄向了教育,小学堂一级的基本教育。
  他很清楚今年陈汉的财政增长会是多么的巨大,新税收政策在今年会有整整一年的时间施行,那会为朝廷的年财政收入带来一个天文数字的增长量。
  这笔金钱的一部分会用来还债,另一部分会有很大一笔资金增加到教育开支上。
  三京的小学堂义务教育试点工程只需要花上3000万,这笔钱对于今年的财政预算上增加到教育上的那笔资金来说,只是一个小钱。
  这件事的唯一问题就是它不在于今年的财政预算当中,去年制订财政预算的时候,陈聪还根本没有想到这事儿。所以,3000万的这笔款子,开支虽然不大,却需要从好几个项目中抠出来。
  陈聪固然是内阁首辅,还是宋王,但他的这个小算盘要是得不到陈鸣的支持,还真不见得能够打响。
  而要是有了皇帝的支持,从几大块资金开支里抠出三千万来,那是小菜一碟。
第794章
放过小人一家老小!
  夏末时候,关于下一任内阁成员入选资格名表的第一次廷推结束了。
  廷议投票结果出来后,下一任内阁成员的初步范围就被圈定了。
  除了陈聪等少数几人不再出现在名单表中,第二任内阁成员大体上都还在列。比如柳德昭、汪辉祖、熊炳章、郑闻等。与他们的名字连在一块的还有四五十个其他的二品大员,这份名表几乎囊括了整个南京中枢大佬和地方上资深的督抚大员,比如说跟陈鼎已经彻底绑在一起的郑宏宇,还有庞振坤、谢瑚、颜希深、沈国贞等。
  郑宏宇能力是不错的,这些年的历练也练出了成效,人更是忠诚,可他的性格有缺陷。就算太机灵了,做事情太活络。这样的结果就是他显得很没有主见了。
  内阁重臣,或者是中枢衙门的主官,与地方的大员的‘行为准则’可是大不相同的。
  总的来说,一个负责全面全局,一个则只需要着眼一方。一个是以己为主,一个是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内阁重臣,中枢衙门主官,那都是自己拍板定调子的,可地方大员要考虑的就多得多了。前者要更多着眼于全局利益,后者的着眼重点当然是‘一己之私’。
  郑宏宇人太活络,容易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总想着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你好我好大家好,所以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中枢大员。
  不过整个内阁有九人,每个位置的预选人群要五到七个人,这可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榜上有名的候选人几乎占到了二品官这一群体的四分之一。【含正从】
  郑宏宇资格老,人情网广泛,自然是榜上有名。只是他这般被‘定性’的官员,按理说完全就是陪太子读书的角色。
  不过也很难说会不会有奇迹发生,要知道第三任内阁首辅大臣是柳德昭啊。他的身后站的不仅有宫内的柳贵妃,还有柳贵妃诞下的皇子公主。
  而郑宏宇的孙女却跟皇长子定了亲,难保皇帝不会心往皇长子那里偏一点,手一哆嗦,把郑宏宇也送进了内阁名单上。所以郑宏宇的几率不仅不小,反而相当的大。
  但他必须要保证自己的名字能出现在自己的缺陷被最弱化的那个位置的前三名。
  比如第三任内阁中首次入围的邮递运输体育大臣,这个位置在内阁九老的排位中完全是垫底的。但前两届内阁里的交通水利建设大臣被取缔了,改为在国家日常生活中显得越来越有份量的邮政、运输和体育等部门入阁。
  当然,这事儿当中未尝没有开国十年,水陆交通建设和农田水利工程都、防沙固土工程、治理水土流失工程等,都已经步入尾声的原因在。
  一块被取消的还有军务大臣,之前担任这个职务的是兵部尚书张弛,这算是军方在内阁的代表。然接下的一年张弛会退出内阁,也从兵部选择了离开,后者被更名为国防部。代替军务大臣位置的是崭新出现的农林牧水产大臣。
  而军队的一切权利就此归为大都督府。
  陈汉内阁一共有九人,除了亲手攥着吏部的内阁首辅大臣外,还有邮递运输体育、农牧林水产、司法监督、文教新闻、财政、内务、民政、外交等八名成员。
  除去大都督府,除去军权,内阁大臣的权利也不算小了。
  这些大臣的排位里,邮递运输大臣是当之无愧的吊车尾,不管是统一负责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的农牧林水产大臣,还是负责司法和监察体系的司法监督大臣,再或是手握文教部和新闻书籍出版大权的文教新闻大臣,那都比邮递运输体育要强上不少。而更上一层的内务部门,也就是警察和国安、军情等情报部门的总头目,重要性毋庸置疑。
  民政和财政也不需要多说,外交更是如此。
  且不提这一阵儿就一直患得患失的郑宏宇,也不说密切关注着下一次廷推的李家和陈鼎,就说陈鸣,这阵儿他就收拢了不少让他感到好玩的信息。
  比如说,李家名下的几个企业突然的要去陕覀投资了。几个大手笔投入的产业,怎么看也不是正确恰当的选择,不是说不能赚钱,而是说风险太高,回报周期太长。
  有那个钱,李家投到东部沿海地区,获益远比扔到陕覀要强。但现在的陕覀巡抚依旧是吴学礼,本来他是已经被动了的,可是薪疆处在边地,不适合吴学礼。而另一个选择中原省,根本不是吴学礼能排的上的。最后吴学礼被调到了交通部任右侍郎,算是略微的贬了半级,毕竟皇帝在西安城里受到了‘惊吓’,而且吴学礼还一直在为秦直道张目,掉进交通部算是如他所愿了。但在秦直道被修复之后,他就又回到了陕覀任上。
  因为当时的陕覀巡抚犯了错,直接回家养老了。
  而与吴学礼交情,情比金坚的庞振坤是皇帝的心腹爱将,现任侍从室主任,而这一次很有可能出任文教新闻大臣。
  庞振坤可不是纯臣,他也不是只有吴学礼一个至交好友,作为侍从室的一把手,他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几乎不弱于内阁大臣。
  很难说,李家突然大手笔的投资陕覀,是看好陕覀的经济发展,还是一种政治上的‘交换’。
  陈汉眼下的大气候,很难有直白的金钱交易发生,那风险太大。可是这种‘政治资本’与‘经济资本’的交换,倒也让陈鸣咂舌。
  黄帝陵、秦直道和渭水峡道、宝鸡的贸易市场等几个项目的投资,李家扔出去三四千万资金。对于一个山头来说,这绝对是一笔不小的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1/8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