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江山(校对)第6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5/898

  这让巴尔瑙尔城下的西北军区第11师师帅陈威非常愤怒,这种丢脸的事情竟第一个出现在自己手下。
  “饭桶!一帮饭桶!区区几个骑兵就把你们弄得如此狼狈!你们手中拿的是烧火棍吗?”
  陈威拍着桌子咆哮。
  当年他跟着部队出关,不是没遭遇过大股的骑兵部队,可从来没有吃过亏。甚至于,在西北战场是他还有过带领一个团硬抗五六千清俄骑兵冲锋,反杀五六百人的高光时刻。
  陈威是真正的在战场上磨练出来的将领,他没有上过军校,陈家子弟出身的他就是一个老兵,当年多次英勇负伤,队官都没有当过,就直接拔到营官了。魏秀志当初守无锡的时候,陈威就是其手下的四个营官之一。
  随后在武昌之战的时候,他跟随着高峤堵荆州旗兵和绿营的退路,立下了不小功勋。
  但是作战勇敢,指挥能力欠缺的陈威却在营官升团正的关口上被卡了好几年,一直到陈汉出兵北伐的时候才登上了团正的位置,在大西北打了一仗又一仗,才升任了旅帅。
  立国的时候陈威连授一个流爵的资格都没,但他并不准备认命。陈汉军中这些年里连着历经了两次大淘汰,很多跟陈威同期的人物都离开了带兵的第一线,陈威却是仅存不多的‘远古化石’之一。
  但陈威心里也清楚,这一次战争就是他的最后一次征战了,这也是他的最后一次机会。表现的好了未尝不能坐上开往美洲的直通车,可要是表现不好,那就只能在老家‘安享富贵’了。
  也因此他对手下部队被俄土骑兵骚扰,继而形成威胁,表示非常的不满。就算吃了苦头的那个营损失不是很大,这也让他暴跳如雷。
  陈威跟前站着几个紧挨在一起的军官,这些是被俄土骑兵袭击的营头和即使赶去支援的营头的军官,他们一个个都缩着脖子,连大气也不敢出。
  被袭的营头军官是无颜说话,而赶去支援的营头军官只是解了友军之围,却没能趁机反杀敌人,他们也不敢说话。
  见没有人应话,陈威并没有熄火,将手一抬,指着其中一个右校尉军官的鼻子,喝道:“冯文光,你跟我说。你们营是干什么吃的?是咱们的战士真的打不过老毛子,还是你自己愚蠢无能!?”
  冯文光一脸冷汗。
  陈威虽然是第11师的师帅,但第11师的兵力根本就没有全部来到巴尔瑙尔,第11师是西北军区下辖的三个主力师之一,全师要两万五千人呢。
  巴尔瑙尔城下的国防军顶多有一万五,这还是看在巴尔瑙尔距离俄军太近了,所以多给安排了一个团的兵力。
  陈威指挥部队的时候,眼里就根本没有旅这一级,直接指挥到团级,甚至是营一级。
  冯文光屁话也不敢回,只能埋头挨训,然后在心底里暗暗发誓,下一次一定要搞个胜仗。
  这次哥萨克袭击来的太快了,选择的时间也是天不亮的黎明前夕,发动攻击干一票就走。可不管怎么说,阵地的守军确实是松懈了,是他自己大意了,这才给其可乘之机。
  一个营损失了一个队,不要说师帅喷他,他们营要是就这么的从阵地上转移到后方,他头上的帽子都不见得保得住。
  冯文光在陈威怒火消散了一些的时候,趁机做下保证。陈威则狠狠地挥手:“不要跟老子废话!你记住自己说的话就行。再出错了,你就给我滚回老家去。”
  陈威对冯文光非常不客气。但谁也不认为这是陈威在打压冯文光,冯文光是冯少华的儿子,冯少华虽然挂着上将军衔退伍了,但老辈儿面子,陈威是不能不卖的。
  冯文光从陈威指挥部出来的时候,额头上尽是汗水,顺着下巴一滴一滴的往地上滴。
第816章
‘排枪击毙’时代的逝去……
  一支骑兵大军正浩浩荡荡的沿着巴尔瑙尔河向南方推进。
  黑色的披风,传统的切尔克斯卡袍,头戴哥萨克的高筒皮帽,脚蹬着黑色的皮靴,与那绿色的大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仿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色盘。
  哥萨克部队所过之处,黄尘漫天,远远望去。犹如一条张牙舞爪的黄龙,滚滚而下,直向南边扑去。
  而在哥萨克骑兵的身后十余里的地方呢,穿着传统蒙古袍子,头戴小圆帽,马撘里塞着弓箭、火枪,腰间挎着蒙古式弯刀的土尔扈特骑兵,正在缓缓慢行。
  萨尔特科夫与渥巴锡做了初步商量,土尔扈特骑兵纷纷撤回,而哥萨克骑兵和鞑靼骑兵出现在巴尔瑙尔周边,做出来一种土尔扈特骑兵被调去别处的假象,这还是在晃点对手。
  鞑靼骑兵虽然跟土尔扈特骑兵有一定的相似处,但一神化的前者和保持着密宗信仰的后者之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越来越多的俄土骑兵聚集在巴尔瑙尔,人喊马嘶,一片沸腾。
  渥巴锡骑在一匹并不高大,可很精神的白马上,立在那条被马蹄碾出来的小道路边的山丘上,带着自信与傲然,俯视着从面前开过去的那些部队,身边簇拥着他的随从和舍楞、巴木巴尔。
  一名骑兵策马飞驰而来,将一封信报交给渥巴锡的一名随从,然后又拨转马头,策马飞驰而去。
  随从将信报交给渥巴锡。
  “哦,是元帅的命令。汉人的军队已经发现了西伯利亚军的异动。鲁缅采夫命令我们可以结束第一阶段的任务,萨尔特科夫会在接下的时间里带领哥萨克和鞑靼骑兵寻机进攻巴尔瑙尔城外的中国军队,对他们施加压力。他已经派出第一军赶来巴尔瑙尔。至于我们,也要行动起来。反击战就要开始了~”
  渥巴锡嘴角翘起了喜悦,舍楞也仰头发出畅快的大笑:“真的是很非常不错的作战计划,是不是?我已经渴望看到第一军全军覆没的那一幕了。到时候鲁缅采夫元帅的脸上一定万分精彩。”
  土尔扈特部的高层们虽然在底层不限制仇汉思想的传播,但是他们的高层却被要求人人能说汉语,有人说这是渥巴锡还做着‘反攻’的美梦的。可事实上这只是为了让他们在今后更好的融入‘社会’。
  舍楞现在就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他并不是土尔扈特部土生土长的贵族,他是土尔扈特汗和鄂尔勤克叔父的后裔。当年和鄂尔勤克西迁伏尔加河时,舍楞的先辈并没有跟随着一齐走。到舍楞时他居住在伊犁,并成为准噶尔部的台吉。准部被清军覆灭后,舍楞独抗不降,他杀了伊犁都统,逃到库尔苏喀喇塔境内(今薪疆乌苏一带),清军追剿之,他又逃往博罗塔拉(今薪疆博乐一带),不久逃窜于俄国……
  舍楞虽然跟满清有仇,但渥巴锡内心生出东归念头的时候,那时陈汉起兵的消息可还没有传入他们的耳朵中了,舍楞就一直是渥巴锡‘东归决策’的坚定支持者。
  你很难解释舍楞那个时候的心态,或许对回家的渴望在那一刻已经压过了对死亡的恐惧。
  舍楞有一句话,很能表明他的心意:“生也天山,死也天山。即使死,一颗头也要抛在伊犁河畔,白杨树旁,抛在生我养我的家乡。”
  但是一个政治人物的内心是不能只看他那张嘴的。你要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样儿的背景。
  乃至于渥巴锡本人产生东归的意图的时候,土尔扈特部又遭遇的是什么样的压榨。俄国人对待那个时候的土尔扈特部可远没有现在这么好。
  如果不是被圣彼得堡频频的调集遣将,一次次的战争让土尔扈特部不堪重负,渥巴锡也不至于要生出东归的念头。就算俄罗斯的文化再难以融合,生存才是这些游牧部族所要考虑的第一要务。
  ——土尔扈特的位置,正好处在带有斯拉夫风格的俄式文化圈与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之间。俄式文化圈有一些思维方式是很难为中华文化圈所接受的,包括对异民族和异教徒强烈的排斥和偏见,强烈的优越感和对生命的轻视,这些,土尔扈特人都首当其冲。当这些出自东亚文化圈的东方人最终无法忍受俄国人的压榨的时候,文化上的一种‘回归’,在他们选择是否重归故土的时候,也是一个隐蔽影响。
  是身处俄罗斯样的文化范围中,还是回到自己原来的文化圈中,或许他们在无意识中就会认为东方才是土尔扈特人能够习惯和愿意生活的环境吧。
  土尔扈特等少民与中原习俗区别虽大,在文化上却比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的俄罗斯更为接近。
  而且不提舍楞这么个人物内心中当初究竟是怎么想的,只说现在,舍楞就兴奋的彻夜不能入睡。
  巴木巴尔则是渥巴锡手下最忠诚的将领,他与渥巴锡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他们都是阿玉奇的后代,巴木巴尔是渥巴锡的族弟,他掌握着渥巴锡的警卫部队。但对比情绪外放的舍楞,巴木巴尔是一个内敛含蓄的人。他支持渥巴锡,只是因为他与渥巴锡亲密的血缘关系。
  当然,当初土尔扈特部所面临的凶狠压榨也有一定的原因。
  如果俄罗斯对待土尔扈特能够一直如现在这么好,当初的渥巴锡怕也不会生出‘东归’的念头。当然如今圣彼得堡对土尔扈特的优待,为的是什么,整个土尔扈特部落里也没有一个人不知道的。
  想要得到,就必须要有付出。
  渥巴锡的脸色突然变得非常严肃,一丁点的笑意都从中找不到。
  他很郑重的说:“接下来我们要全力以赴的去作战了。这一战将决定着我们部落的命运。如果我们贪生怕死,偷奸耍滑,我想中国的皇帝陛下是不会分出一大块土地由我们来建立自己你的国家的。这是我们土尔扈特部每一个子民都不愿意看到的。”就算是克里米亚汗那样的‘汗王’,也比公侯强啊。
  渥巴锡眼睛里闪着光芒,手不自觉的摸向了自己的怀中,那是一封用蒙古文写的信,一封来自章嘉三世的信。
  这封信是年初的时候送到他手中的,在信中章嘉三世很确定的给渥巴锡说了‘封国’的事情。
  在即将到来的俄土战争中,中俄第二次战争是其中重要的构成部分,而土尔扈特部在这场中国和俄罗斯的第二场大战中,当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章嘉三世勉励渥巴锡,要把握住机会,立下大功,好将来建立一国。
  陈鸣要在亚欧之间建立起一道‘隔离墙’的计划已经通盘告诉了渥巴锡,但土地有限,底盘有限,所以名额也有限,渥巴锡能不能把握住机会,从中割下来一块大肥肉,那就要看渥巴锡自己的本事了。
  “传本汗的命令,接下的一战乃关乎整个土尔扈特命运的一战。所有人务必努力。”
  如今还不是揭开真相的那一刻,在很多很多的土尔扈特骑兵耳朵里,渥巴锡的这句话,意思还是指的让他们努力杀死中国士兵呢。
  ……
  “轰轰轰……”
  巴尔瑙尔的爆炸声传出老远老远,但凡不是刮大风下雨的日子,以巴尔瑙尔为中心,一只只热气球必然会升腾了起来。所以陈威带领的11师部分兵力,虽然依旧不能完全将巴尔瑙尔围的水泄不通,白天却根本没有人能从巴尔瑙尔城内再跑出去。
  至于晚上,那他们就要首先突破中国人在城外布置的铁丝网了。鬼知道中国人从哪里搞来了铁丝网,上头挂着铁蒺藜和铃铛,在黑灯瞎火的夜间,也一样不容易混出去。
  爆炸声已经响好几天了。三天前,还有一支中国的援军抵到巴尔瑙尔,那大概是有一个团吧。
  这几日巴尔瑙尔的爆炸声就从来没有断过,11师白天的进攻不算多,死人太多了,做戏也不能不顾成本、代价不是,夜里才真热闹。
  死多少人,俄国人也没谱。他们又不能天亮了出城去查看成果。只能心里头暗自yy!
  而这在外围的俄土骑兵看来,那就是中国的军队在猛攻巴尔瑙尔。
  是中国人遭受惨重损失的预兆。
  当消息被火速送到卡缅斯基手中的时候,身处第一军的他都来不及等待鲁缅采夫的反应,就火速下令部队向着巴尔瑙尔挺进。对于卡缅斯基来说,他宁愿停兵在边上等待机会,也不愿意机会出现了,自己却不能及时赶到。
  萨尔特科夫带领手下的哥萨克骑兵和鞑靼骑兵打头阵,四五千骑兵被他们搞出了上万人的架势,要不是陈威先一步得到了情报,还真的会向总部求援。
  附庸骑兵继续在警惕着俄国人的骑兵队伍,11师猛攻巴尔瑙尔,他们伤亡惨重的信息是假的,但那一个团的援兵确是真的,如今巴尔瑙尔城下的国防军足足有一万八千人。这还不算巴尔瑙尔南隐蔽的大队骑兵!
  反正国防军的骑兵部队正在迅速减少中,由于联系不通畅,而且无法大规模的越过巴尔瑙尔向南侦查的缘故,卡缅斯基就想当然的认为中国人把之前放在巴尔瑙尔的骑兵大规模的调走了。
  这么理解很正常,巴尔瑙尔是距离新库兹涅茨克最近的一座城市,而且哥萨克骑兵还真的发现了有大队骑兵朝着东南方向挺进的痕迹。
  这支骑兵在卡缅斯基眼里那显然就是之前的中国附庸骑兵,而他们斜着走东南方向,那就是为了切断西伯利亚军的退路。这样解释很顺理成章啊。
  最主要的是,巴尔瑙尔城夜间的爆炸声响的太激烈了。让人不得不相信——那就是国防军在对着巴尔瑙尔在猛攻。可惜,哥萨克骑兵根本就进不到巴尔瑙尔边儿。
  四门六管火箭炮神不知鬼不觉的被推到了距离巴尔瑙尔城外俄军阵地只有三百米的距离,它们被炮组的士兵顺着战壕推到了预定位置,然后一颗颗重型火箭弹被塞进了炮管中。
  四门六管火箭炮,一次性就能发射出24发重型火箭弹,巴尔瑙尔外沿的地表俄军和防御工事会被炸成什么模样,那可想而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5/8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