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江山(校对)第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898

  两边就像是两个巨人,你一拳我一拳,公平较量,输的人找不出任何的理由来推脱。
  清兵的鸟枪兵有上千人之多,面对着青泥河对岸只有自己一半数量的陈家军火枪兵,却被打成了狗一样。士气亢奋的陈家军火枪兵根本不是清军里的鸟枪兵们所能比的。要不人怎么说真正的精锐都是战争里磨练出来的。陈家军一场胜仗接着一场胜仗,屡屡以少胜多,一股‘我很强’的自信自然的就会从陈家军上下的心底里升起。尤其是火枪兵,几次对决,都是以寡打多,还偏偏就将清兵的鸟枪兵虐成了狗。这让他们如何看得起清军的鸟枪兵?
  这种内心对敌人的蔑视和自我强烈的自信,对于排枪击毙时代的火枪兵来说就是最最重要的两层光环,有了它们的buff,陈家军火枪兵战场上一打二清军鸟枪兵,不在话下。
  “冲啊……”高平山举着手里的刀盾大吼着。作为高家的一名子弟,高平山没有像高靖辉那样在最初的时候就得到了高鹏起的强力支持,然后没什么功劳却就名正言顺的成为了一营之首。而高平山进入陈家军的起点却仅仅是一个排长。
  但高平山不服,凭什么自己就不能成为一营营官了?只因为高靖辉更贴家主的心?
  现在的陈家军不是之前的陈家军,最初的时候高平山还乐意看到自己隐身在一群大头兵中,那可时候的陈家军就宛如一只小小船,清风一吹就会翻沉水底。所以他当时并不妒忌高靖辉,甚至心里还暗自好笑。
  高平山这样的心思在半途入伙的高家和黄家旁系偏支子弟中很有些市场。所以高靖辉和黄安两人的骤然‘高升’,在最初的高家和黄家只是引带起了一层不起眼的涟漪。直到陈家军一步步的壮大扩大,直到陈家军发展到今日,如高平山这样的人很多都看到了一抹希望,他们的心才开始不平衡起来。
  这种不平衡的心态有两种表现,一种自然是很糟糕的妒忌羡慕恨;另一种却是如此刻的高平山这样,准备用一次次的战功抹平自己与高靖辉的差距。现在高平山已经是队官了,只要继续立下战功,只要陈家军继续壮大,他想成为一名营官很简单很轻松。但是高靖辉想成为一名旅帅,却是相当的不容易的。因为一个旅有三千人,打底的营头就要五六个。陈家军眼下的营官,即便不算教导旅的那些,也有七个之多。即使排资论辈轮到高靖辉当旅帅的时候,陈家军怕已经要有五六万人了。如果自己一直努力作战,立下一次又一次的功勋,谁敢说到时候第一个当旅帅的高家人就一定是高靖辉而不是他高平山?
  “大丈夫功名只向马上取。”
  高平山内心咆哮着,举着刀盾快步向河岸冲去。历经了多次战争的他早已经学会了该带领手下的士兵发起冲击,而又让自身能得到一定的保护。在跳下木筏的时候,一定要果敢无畏,表现出带头冲锋的勇气,几声大喊的时间里就能让一些悍勇的士卒超过自己,然后要必须紧跟在他们的后头,始终处在第一序列却又不是最靠前的位置。
  高平山不知道自己总结出的这套法子是不是能一直的有效下去,反正他现在正爽快的砍杀着清军的鸟枪兵,这些人手中的鸟枪在近战的时候连根烧火棍都不如。而让他们拔出腰间的佩刀奋力拼杀,这些连隔着几十米长度对射都支撑不下来的绿营兵,实在没有太多的勇气去白刃肉搏。
  “大都督,清兵逃了。”冲锋的两支甲兵队都属于陈二宝手下。看到清兵被区区两个队的甲兵冲的七零八落,这一仗陈家军已然胜券在握,陈二宝就想着陈鸣能立刻下令部队出击,他好带着营里剩下的人马去抓俘虏。
  “二宝叔追击可以,但不要太逼近许州城了。”
  “这你放心,肯定不会昏了头的。”陈二宝拍着自己胸脯保证着。
第147章
军歌嘹亮
  许州之战旗开得胜。下午的时候,陈家军在通往许州城下的路上,依次唱起了将军府新近定下的几首军歌。这些军歌并不是都来自陈鸣熟悉的21世纪,就连调子也都不是,而大多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存在的军歌。这里头最合陈鸣心思的就是红巾军战歌。
  是的,这首歌的歌词比起其他的战歌来是直白俗气很多,但有劲啊。当初陈鸣第一次在网上看到红巾军战歌的歌词的时候,真有股血脉喷张的感觉。
  云从龙,风从虎,功名利禄尘与土。
  望神州,百姓苦,千里沃土皆荒芜。
  看天下,尽胡虏,天道残缺匹夫补。
  好男儿,别父母,只为苍生不为主。
  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方罢手。
  我本堂堂男子汉,何为鞑虏作马牛。
  壮士饮尽碗中酒,千里征途不回头。
  金鼓齐鸣万众吼,不破黄龙誓不休。
  调子很俗气,这首歌的曲调是陈惠找来的汝州地方唱曲的、唱戏的那些‘曲艺界’人士给谱的,很普通很普通。但是这歌词就有股子感染力。在陈家军士兵中的受欢迎程度远高出了《秦风·无衣》、《九歌·国殇》、《满江红》、《明·凯歌》等等。倒是陈鸣记忆里的那首所谓的《大汉军歌》:批铁甲兮,挎长刀。与子征战兮,路漫长。同敌忾兮,共死生。与子征战兮,心不怠。踏燕然兮,逐胡儿。与子征战兮,歌无畏。
  是仅次于《红巾军战歌》在队伍中第二受欢迎的军歌。
  这首词一看就知道不是真正的汉家军歌,陈鸣奇点上看文的时候,很多作者君都说这是汉家军歌,拿来就用,但真要认真查一下就知道,根本找不到出处。
  可是这词很牛啊,朗朗上口,一股子荡平四海的豪情激荡心怀。所以在军中它比《满江红》还要红。而另一首陈鸣记忆里的《知识青年从军歌》,现在被命名为《青年军歌》的:君不见,汉终军,是位列其后的第三名。
  当然最后一句: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被应景的改成了誓扫胡虏不顾身!
  陈家军这样高昂的士气,陈二宝营追亡逐北,大部队数千将士一路高歌,许州城里的秦光远死的心都有了。
  “陈家贼兵能战敢战,武备精良,无有三五倍于其之军力,根本就战他们不下。”秦光远看着嘴唇绷得紧紧地温明道:“温兄见到抚台大人,还望直言相告。许州这里实在无法支撑。”
  许州州城东门外,秦光远拉着温明的马缰,语气可谓哭求了。
  “秦大人放心。温明见到了抚台大人,一定告知以实情。尽快的为大人请来退兵之令。”温明拽着马缰从秦光远手里拉过来,嘴中应道着。他是必须应下来,否则的话他能不能走的了都不一定。秦光远现在是一点信心都没有了,求来阿思哈的退兵命令,那是两边都好看。否则的话许州兵崩掉也是说崩就崩的事儿。但到时候无论阿思哈还是秦光远这个河北镇总兵官,颜面上和官面上都不好交差。
  陈家军今天下午做的活儿就像昨天下午在八里桥外修筑阵地、营地和安置大炮一样,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到了明天,陈家军还会老早的就大炮轰鸣,一上午将许州守兵轰的魂不守舍,然后下午的时候依旧能一举克之?
  温明是一点都不想再在许州待了。阿思哈之前接到陈家军进攻的军情后,只是要他前往前线打探一番,却不是说要他到前线效力。那温明可就不在许州伺候了。虽然阿思哈手下的左右营抚标主力都在许州,但抚标只有营官去统带,头上又有秦光远这个总兵大人在,温明还是回去伺候巡抚大人的好。
  许州城内的一处不起眼的民房小院里,十几个打颍桥镇逃回来的卢氏营残兵正瞪大一双双眼睛盯着翻滚着热气和香气的大锅。这里面炖着一只风干的野鸡,是他们中的一个人上午在城北几乎成为了无人区的民宅区里四处逛游的时候,打一处小店厨房里搜刮到的。除了这支风干的野鸡外还有三条活鱼,一条是在那厨房的水盆里,也不知道这户人家走的究竟有多么匆忙,厨房里着实留下了不少好东西呢,另外两条在后院的水井中捞的。三条新鲜的活鱼和一百多斤细粮杂粮,还有百十斤地窖里的土豆、红薯,着实让他们这十几个没人管的残兵舒舒服服的吃了两顿饱饭。眼下这支鸡是作为夜宵的,好东西不能放,要赶快吃了。不然被人拿走了他们也不敢唧唧一声。这些人心里本就提着胆的。陈家军初攻颍桥镇不可,还丢了二十六具尸体,让卢氏营拿到了一些无法质疑的缴获。那真的是人家陈家军被‘打退’了吗?那纯粹是走投无路的宗纬峰跟陈家军做的一笔交易。死的都是陈家军依军法论处的败类。
  整个卢氏营,军官也好,士兵也好,榨干榨净,筹措出了两千三百多两银子和一大包首饰,给对面杀来的陈二宝营买了个好。那时陈鸣的名大部队刚刚抵到襄县,两者之间的交易只是一个开战前的小花火,宗纬峰付出了银子和把柄,扬了扬卢氏营的名头,以及陈家军真正杀过来时留他们卢氏营一条活路的允诺。陈家军部最大的收获不是那两千多两银子和一大包首饰,而是他们在清军里面有了一颗算不上钉子的钉子。
  今后的河南还有的仗打,有卢氏营在,必要的时候对两边都有好处。这就像之前的李健楠。
  就算是后世果工大打出手的时候,在两者中间还有孙二国母这一波左右通吃的主儿存在,现在陈家固然举起了‘反清复汉’大旗,但对于绿营兵,对于汉族的官僚阶级,也没必要完全关闭上大门。陈家当然不会去巴结讨好他们,可也没必要一点都‘不近人情’。
  那些满清的汉官以及眼下卢氏营这等的绿营兵,只要有一丝回旋的余地,他们也不会死脑子似的与陈家军只去分你死我活。不管是先前的李健楠,还是眼下要发生蜕变的卢氏营,战争双方间总会有这样的角色出现和存在。他们的存在即是合理!
  现在‘逃进’许州城的卢氏营残兵是由一个胳膊受伤的把总带头的,实际上这十几个人都是宗纬峰的亲信,是他绝对能信得过的人。宗纬峰本人和卢氏营大部分的人马,在壁虎断尾一样丢掉了一百多个脑子不开窍的人以后,在陈家军大部队杀来的时候,轻装转进,现在已经跑进禹州地界了。正用一种轻松的心态来看待许州发生的战争!
第148章
久守而必失
  “轰……轰……”
  “轰……轰……轰……”
  许州城大西门。
  随着炮声奏响,“莎莎……”又是一阵土灰落下。
  躺身在城墙内里不足百步远的城隍庙里的文图动都没动。待听到几声“呸呸”的声音后这才睁开眼来。竹篾夹油纸编造的大斗笠完整的罩着了他的头脸,上面不时震落的尘土根本就落不到他的脸上。瞄了一眼见外面没什么变化,文图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再次把身子缩成了一团。
  从昨天上午陈家军就开始炮击,一直到今天这炮声就没见停过,负责防守大西门的抚标左营都司文图现在都已经适应了这隆隆不断的炮声。
  话说许州也是有大炮的,可是悲剧的是大西门上的三门火炮只是开了五六轮就被陈家军的火炮给轰没了,而且陈家军的那种能爆炸的炮弹,在西城墙上的三门火炮被打灭了之后迅速抵到城墙外发射开,其中一枚这炮弹还引燃了城头上的火药,一连串的剧烈爆炸之后整个西城楼就似要消失了一样,残破的许州城墙又似被谁啃了一口似的,变得更加的残残破破……
  原本亲自督战大西门的参将庞明远在那一刻变得粉身碎骨了,随后接替庞志远督战的滑县营守备杜贵也能没能支撑多久,被一颗蹦飞的石头砸的头破血流,直接送下去修养了。文图也就被顶上了。
  要说文图愿不愿意来顶这个苦差,能行一点他也不愿意,秦光远已经收到了阿思哈‘回兵’的手令,文图更愿意带着队伍第一个抢出许州东门。但温明不在啊,许州城里连一个为他说话的主官都找不到,不得已之下他也只能领着千余由清兵、衙役、乡勇、百姓丁壮等众多人等组成的队伍,蹲守大西门了。
  今日许州城重建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当时的古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城垣周围有箭楼34座,城外有护城河,深五丈,宽二十五丈【这个是似乎是真的,现在许昌市区残存的护城河有四五十米宽】。绝对是一座坚城,明末清初,一场又一场的战争让许州城残损大半,清代明之后又进行了一次修葺,全城周围十六七里,城高两丈七尺,宽一丈三尺。城门五座,为大西门、大东门、小东门、北门和南门。
  城头的箭楼已经彻底消失,四角耸立起了四座角楼,然后是三层城楼。
  陈鸣的兵力不多,不可能把五座城门都围起来,所以就只盯着大西门努力了,而在余下的大东门、北门、南门则只是放有小股部队虚张声势,小东门外更是索性就空着。
  炮弹一刻不停的落下,三十门三斤炮、两斤炮分为三个组,轮换着打。所以不用担心炮管过热而火力不及的问题。
  第一夜里,双方是都没有合眼。陈鸣是指挥手下驱赶着清兵战俘,全力搭建大西门外护城河上的浮桥,用小船做‘桥墩’,上面铺上木板,前后船只用铁索相连,这样的浮桥并不难制造。而文图也在死命带着手下把一袋袋土石沙袋搬上城头。
  两边一忙都是到天亮,被陈家军炮弹几乎扫平了的大西门两侧城头的城垛,坚固的城砖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袋袋垒的厚厚土砂。文图现在是累的要死,可是轰轰的炮响时刻回响在他耳边,搅的他就是想睡都睡不着,也不敢睡。
  大西门内一连片建筑中最坚固的就是这座城隍庙了。而且更主要的是这座城隍庙西边高耸着一栋三层高的建筑,从城外打来的炮弹除非能把这栋建筑给打塌了,否则想要命中相对低矮了许多的城隍庙是想也不可能的。
  这样的好位子自然非文图莫属,在安排了小股人手留守城墙盯梢,然后布置大队人马躲在城墙背后,他就带着自己的亲兵躲进了城隍庙。
  昨日的炮战,清兵落败的速度太快了,让城内的士气大丧,特别是接连死伤大将,也让清兵的士气大颓,现在直接在大西门顶缸的文图部众士气低靡。一些本来向着清廷,自愿出来协助守城的百姓丁壮这时候也已经悔的肠子都青了,不少人还偷偷地溜了回去。作为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们不但要在炮声隆隆之中背着土袋、石块上城墙,还要和清兵、衙役等一样去抽签选拔人手上城墙盯梢,实在超出了心理承受能力!
  而且陈家军也不是没有打进过许州城,陈家军自身并不祸害老百姓,不滥杀无辜,更不会奸淫掳掠,这些许州城的百姓也是知道的。但总有一些人站在满清这里,虽然这个数量并不多。许州城被破之后,大量士绅大户的逃亡和被清算,以及陈家军的旋即后撤让整个城池陷入了无政府无秩序状态,结果城中居民百姓在这种状态下受到的损害反倒远超出陈家军攻城。
  一直到清兵再次进入许州城,许州城内的居民数量在此之前都是日日流逝的。其他地方都不说。城北大片地区都成了无人区。往那‘不应该’的方面想一想,就算是城池破了,倒霉遭殃的也是清兵,而不是他们这些普通百姓。且说不定,陈家军临走的时候,大把大把的粮食还会再度分发下去,就像上一回……
  文图头都要炸了,这种明明熬的眼睛通红,却睡也不敢睡的滋味太难受了。
  想睡却又睡不着,心里紧张的有些过度,似乎只要一闭眼,就会有无数的‘匪寇’蜂拥杀来……轰轰的炮声搅的让文图的头都要炸掉。
  而且城头盯梢的人因为没有躲避炮火的经验常有被炸死的,就连躲在城墙后面的人手也时不时的被蹦起的石块砸死、砸伤的。而每到有人被炸死、炸伤第一个报知的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打搅的就是文图。
  谁让他是大西门的第一号人物呢!
  众人都在惶惶不安之中,表面镇定的文图内心中也实是惴惴不安。咚咚的心跳声犹如在擂鼓一样。许州城这样下去早晚是一个陷落,总兵大人是怕了陈家贼兵了吧?昨夜里连摸营都不敢派人去了。
  ——那能不能成功是一回事,派不派人去又是另外一回事!这是态度的问题。
  文图当然知道八里桥时那百余条汉子的下场是怎样的,可一味的困守,久守而必失啊。
第149章
城塌
  许州城下,陈鸣接到了暗营的飞鸽传书,陈州府的安徽绿营已经进到了周家口,看样子陈辉祖这个官二代是没打算放阿思哈的鸽子,东面的这两支清军部队间还存在着一定的配合。
  安徽绿营的人数跟许州的河南绿营差不多,但陈辉祖手下还有一支两千人的民团。陈鸣对安徽的绿营兵并不怎么在意,倒是陈辉祖带来的那支淮北民团很让他好奇。因为他不知道这支淮北民团中会不会有张洛行啊、龚得树啊,这些原时空捻军领袖们的老祖宗?要知道捻军都出淮北啊。甚至还有刘铭传、张树声兄弟等一帮淮军大将的祖宗。加上随军的民夫丁壮,安徽清军总人数接近万人,战兵七千。可以说是十倍于郾城守军的力量了。
  负责郾城守卫工作的陈洪涛,手下一个满员营加后勤队和炮队,战力也就700。可是郾城作为陈家军最要紧的战略重地之一,自从城池被陈家军控制在手中以后,一船船的水泥、铁筋被运送到这里,一座又一座的铁筋水泥建筑在郾城内外拔地而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8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