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江山(校对)第7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0/898

  黄淮平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不大点地方就有三百万百姓受灾,要从里头选出多少人去移民?当地官府是不情愿的。
  如今的中国已经很少在向外大规模的进行移民了。听说下一任内阁,移民局的牌子都要撤了,变成一个啥出入境管理处的。负责外国人来华出境入境、移民、留学、签证等。
  这说到底还是因为朝廷想要保持本土的综合实力。
  而这第三方案其实就是第一案的变种,朝廷在遭灾之地扶持新业,将灾民转化为工人,让灾民可以不依赖田地吃饭。这办法需要结合实地情况,要费很大精神,同时花费也很多。还要担心新立之工厂产业在离开了政府的扶持之后,能不能稳住也是个问题,风险难测。
  而这第四个方案就是把黄淮之地的赈灾救济工作跟埃及苏伊士运河的挖掘工程联系在一块。把这里的难民直接拉到埃及去当一年劳工。
  麻辣个蛋。
  苏伊士运河的开工已经好几个月了,但奥斯曼帝国因为法国人的入侵,之前满口答应的一些事儿,半点也没有做到。不管是人力还是物质!
  苏伊士运河距离尼罗河三角洲可是很近的,距离曼苏拉要塞更近。拿破仑自然不会跟中国真正的撕破脸皮,派来军队突袭这里,可是伊拉姆和奥斯曼在彻底解决拿破仑之前,也没办法组织人手‘增援’运河工程。现在的问题就是,要想保证进度,今年陈汉必须多向那儿派遣员工。
  人拿破仑手下的军队虽然不多,但斗志昂扬,野战能力极强。奥斯曼帝国在天方半岛西部沿地中海区域组织兵力,与拿破仑进行了两次大的会战,是两战皆败。哪怕第二战中的奥斯曼军队兵力比拿破仑军两倍还要多些,但还是落得战败。
  埃及的战事还有的要麻烦。
  而最后一个方案,就是汇聚上述四策,因地制宜,兴办工业,建设工程,劳工输出,外加移民对外。就是把四个方案都糅合起来,那里适应什么方案就用什么方案。这个方案或许用不了那么多的前,但这需要地方和中央投入海量的人力去规划、管理和监督实施。
  陈鸣是最不喜欢‘抢险救灾’的。这东西事起突然,数据统计起来太费事太麻烦,光花掉的钱还不算什么,但用掉的人力精力呢?有的时候陈鸣都想成立一个专门的救灾抢险应急部门,或者把灾后重建、善后工作也归入其中。
  中央各部门的统计人员可都是陈汉官场的新时代精英。
  “朕以为前四策,单行其一,皆只有不足之处,而并行各策,成效最大,花费也最少。未来还可期待着莫大好处。唯一顾虑的就是于中央牵动太大。”
  从心底里讲,陈鸣是倾向于第五种方案的。但要做第五种方案,内阁可就有的忙了。后者并不怎么涉及军事,可是对内各下属的各部门来说,就有的麻烦了。
  而且还是工作计划之外的麻烦。
  陈汉的财政支出可以做预算,全年的工作可以做计划,但碰到这种计划之外的灾害,谁也没办法。
  更重要的是,春旱并不见得是一桩单纯的天灾,它随后往往还伴随着夏涝或者是蝗灾。可以预见,承天二十五年的黄淮大平原,是没得安宁了。
  当然了,如果老天爷要使劲的作践黄淮,那么抛开道德不谈,就现实层面来看,这场天灾,以及后续多半会有的其他灾害,回为陈汉带来了一桩莫大的财富,那就是几百万‘活动人口’。
  这些人要是投入到了工业生产当中,绝对会对社会造成莫大的刺激作用。而即使最后只能有其中的一小部分人投入到工业大潮中,也弥足珍贵。
  当然了,美洲、南洋、南明州等地肯定会紧盯着这些人不放。这几年里,移民工程是越来越疲软了,很多很多海外的肥沃土地都无人去垦殖。
  甚至吕宋、马来的一些移民还有从农业上流逝的状况。
  这些新土的田税很低,种田可得温饱平稳,但得不到富足。在那些地方,想要挣到更多的钱,几乎就只有挖矿一条路。谁让这粮价又平稳了下来呢。
  现在在南洋,最后得钱的门路不是去种田,而是到矿场挖矿,那比伐木场都能来钱。
  某种程度上奴隶制已在吕宋和安南渐渐兴起了,一些国人为了获得廉价劳动力,诱骗甚至捕虏土人为苦力,运到矿上去干些挖矿背砂一类的低技术劳力活。死了就往矿坑中一扔了事!用起来比国人、日本人、暹罗人等方便多了。
  三百万人受灾的大事儿,陈皇帝最先想到的竟不是灾民起乱子,而是要收拾‘灾害’会废去他太大的精力。这就好比事情出来了,不是摆得平摆不平,不是陪多少钱,而是要操心受累。这绝对是够财大气粗的!
  但如今的陈汉就是有这样的资本。
  三十年的发展,以去年的数据为例,陈汉发展了几十年的海运,截止到承天二十四年,陈汉注册的海员数量不下五十万,同时拥有大中小型海船七千艘,总规模超过300万吨。
  本土的人口水准还是处在两亿水准,但城市人口不下4000万,南京、上海、广州的人口已经不止是百万了,而是两百万。燕京、武汉的人口也超过了百万规模。其余的如各省省会和鲁山、扬州、天津、烟台等城市,人口多在五十万以上。
  而最能体现陈汉已一只脚步入近代工业社会的数字,就是钢铁和煤炭产量。
  陈汉一年的钢铁产量已经接近了100万吨,达到了英国的四倍。煤炭产量也在4000万吨上下,对比英国人的1200万吨煤炭产量,可以说是绝对超越。
  后世人常说,19世纪的国力就看钢铁、煤炭,这绝不是简单的数字。而且随着轮船和火车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日益加大,煤炭的产量还会更高。
  马车的底盘,吊机的铁架,枪炮刀剑,以及蒸汽机为代表的诸多机械,甚至是造船上的用铁,以及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一个国家对钢铁的需求是无处不在的,就这一条,就能显现陈汉和欧洲各国国力上的巨大差距。
  每年的财政岁入只是一个很直接的表现罢了。
  陈鸣决定回南京。在杭州处理事务,毕竟没有南京方便。他来杭州可不是带着一个小朝廷来的,身边顶多是侍从室和各部随员。
  本来是出来透透气,没想到老天爷这么不给脸。
  想到回南京,陈鸣就想到了陈鼎,想到了那几个儿子。这一回墨西哥给拿下来了。趁早,把那些无心于大位的儿子,早早的分封出去。
第941章
中国的改变
  齐鲁淄博,恒台县。
  黄有田放下手中的筷子,回到自己的房间就迅速的收拾起行李来。恒台县他已经呆了五天了,该看的都看了,未来的生意能不能在这儿展开,他心里也已经有底儿了。他要背着行李继续往南,往着淄博府城前进。
  恒台到淄博的公共马车属于长途马车,可跟恒台县里头的县公共马车不一样,那一天只有五个班次,现在时间都要两点了,他要赶三点半的那趟车。
  在与他同母异父的兄弟张来福接上头之后,黄有田的命运就发生了改变,现在他们已经算是彻彻底底的一家人了。
  去年放寒假,黄有田的儿子黄丹是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亲奶奶。那自然的,成为了大学生的黄丹让他爹在自己的二叔、三叔面前半点也不显寒蝉,虽然黄家对比张金来、张有福真的很穷。而当两边说起未来的时候,本来黄有田已经打算在‘自己兄弟’的支持下,在烟台盘下一个小店面,继续做自己的小生意。这点小钱对于张金来、张来福来说是不值一提。
  如今黄有田这个老哥哥生养了黄丹这么个好孩子,甭管他们之前的亲情还剩下多少,就算是看在黄丹的面子上,张金来、张来福也不会放任黄有田继续当走村串乡的货郎小贩的。黄丹也很感激自己这俩便宜叔叔,张金来、张来福真真的帮了黄家。
  而张家兄弟还准备在济南省城盘下几个店铺,搞一下房产投资,另外带吃租子。
  但这个时候黄丹提出了一个不同的意见。他觉得自己这俩新叔叔手里既然有钱,与其在济南买店铺,还不如投入车马行呢。
  人在翰林院大学的黄丹,虽然不是经济学院的人,但耳闻目染,‘战略’眼光可比张金来、张来福这样的土包子强多了。
  “看看这几年马的价格就知道国内的车马行有多么火爆。但这还远远没有达到市场饱和。”
  “真正的市场饱和要做到啥程度?村镇和城里的同类商品,同品质商品,不能说价格完全一致,也至少不会差的那么大。”黄丹扬了扬自己手里的一罐椰糖。这东西不是他在烟台买的,而是从南京带回的。
  烟台罐装椰糖的零售价格比南京高了五角,这算是运费上的差距吧。实际上成罐的椰糖很耐放,且体积不大,海运到南京和烟台的成本价分散到每一罐上,近乎为零。
  但是他们老家单县的椰糖价格呢?不,不说单县。只说淄博。
  淄博北部的高青临近大清河,在黄河没能夺大清河入海的情况下,大清河是山东很重要的一条水路运输线。淄博府区域面积细长,从最北端的高青到淄博府城怕是要有小二百里的距离。这中间还有小清河,横插一刀。而如此的情况下,一罐椰糖来到淄博后的价格依旧会比烟台港口高出三角~五角。
  而至于大清河与运河的交汇处,那里的椰糖价格却与淄博大致仿佛,甚至还有可能会低上那么几分。
  而单县县城里也有卖这种罐装的椰糖的,按理说应该比交汇点更贵,但单县毕竟贴近运河——在交汇点以南一百多里处,虽然距离运河和大清河的交汇点要远上一些。但事实上的椰糖售价比淄博的售价一点都不高,因为单县距离运河只有三十来里地,这里的罐装椰糖主要来自由南向北运输的大运河,而不是大清河转进来的海货。但是单县的椰糖价格也很稳定,不会如淄博那样,高的低的能错两角来。单县的椰糖价格一直很平稳!
  南京一罐价值三元的椰糖,放到烟台是三块五,放到单县,就是四块。内河运输比之海运,就是不占优势。但从海边转运到内陆,差价更大。
  黄丹说:“山东的陆路运输根本没有达到饱和的程度。那些大的码头,是已经有了实力雄厚,根基不凡的车马行。但小的码头呢?与其把钱投到济南的地产上,还不如兴办车马行。”鬼知道济南的地产业什么时候才能迎来下一波的疯涨啊。这些年,全国各主要城市的房地产业是迅猛发达,地皮的价格一天比一天高,但涨价涨到一定程度了,也就进入平稳期了。
  黄丹说服了自己的俩新叔叔,或者说他大学生的身份说服了俩新叔叔。
  在南京、上海,大学生不算稀奇。但是在烟台、济南,大学生就是各单位部门的宝贝了,到了单县,大学生更是见人高一等。
  黄有田也因为自己儿子的提议,得到了一个新的差事——侦查员。去往实地的走一走,看一看。
  虽然这差事比较苦,但车马行建起来了,黄有田能分到一成的股份,按照初步投资的五万块华元计,一成的股份那也有五千块钱呢。黄有田不吃不喝也要干上两年才能得这么多。
  在乘车去下一个目的地之前,黄有田还需要去城南的王店镇去拜访一下自己的一位老熟人——一个曾经和自己一起在烟台走四方的小商贩。这位小商贩早年是一家布庄的伙计,有了本钱之后,就回到老家做起了布店的生意,现在小日子不说过的鲜花似锦,却也有滋有味。
  别的都不说,只说这人当年卖下的那店面,转手就是三倍的价格。
  黄有田本来在恒台是要待上一旬的,但就是因为他的这个老朋友的帮忙,才五天时间黄有田就心里有谱了。虽然他们已经十年没有见面,但都变化的不多【除了更老】,双方一照眼,瞬间就认出了彼此。
  黄有田和这人有着不下三年的交情,但黄有田在十几年前就跟他分开了,因为那个时候他已经有了一匹驽马和两个大筐。而当时的黄有田需要攒钱买房子,跟不上那人的‘脚步’了,俩人也就就此分开。
  在此之前的最后一面大概在十年前,那个时候黄有田刚买了一批毛驴,而那人的‘装备’已经升级成为一辆小型马拉货车,生意是再上了一个新台阶。
  再然后黄有田就没见过这人了。只听说他回老家开了一家布店。而现在的恒台县城里,这人不仅有一家布店,还有一个专门出售杂货的百货商店——比如糖类,刀子、剪子、针线,竹具、小型木具,还有酒类点心、蜡烛鲸油,以及油盐酱醋等。但也因此欠下了一笔不小的债务!
  因为这人把开百货店的铺子不是租的,而是买下的。
  这人可以说是他们当初的那群人中第一个走上实体店序列的人,说实话,黄有田还是比较羡慕的。
  话题扯远了。
  黄有田朋友的这家百货店生意还算不错。但远比不得国营商店的流水,毕竟国营商店物种品类要比民营的小百货店丰富的太多太多,老百姓进了这里一次性的就能把自己所需要的全部东西给买齐,方便的太多了。而国营商店的一些东西还是实质上的‘独门垄断’——民间根本就进不来那些货。所以国营商店薄利多销,每年不仅不会亏损,还会赚到不俗的利润。
  而且国营商店的数量有限,很多东西还需要票据【参考前文中的供销社】,很多东西就摆在柜台上,却不会无限量的卖给老百姓,并不会大规模的冲击经济市场。
  说到这里不得不多说一句。自从承天十年以后,各县府里的国营商店和供销社就停止了建设,后者在随后的十年中更是被裁撤一空,前者也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变成了民营。
  如今又一个五年过去了,这国营的百货商店正在与盐业公司合流,不然,这玩意儿早晚要消失。
  只要有时间——排队,手里又有票据,谁都愿意到物美价廉的国营商店里购买东西,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手表和军便装,国营商店的售价绝对便宜过外头的市场价格,并且质量绝佳。那手表甚至还有保修期。而且人家这服务态度也很好。早些年,国营商店的服务态度一度变的挺差,被朝廷狠下一番厉害整顿,现在每一个都和气可亲的。
  黄有田将行礼拎在手里,另一个手中拎着两盒点心和两小坛酒,然后沿着街道朝前方走去。
  这里是恒台县城内最热的场所了。一条石头桥梁横跨小河两岸,城里头的河流,有多么的小,自己想去。桥的另一头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综合市场。
  甲区是最初的农贸市场,乙区是后建的百货市场,啥东西都有,黄有田他朋友的新店就在这儿。然后丙区恒台县的车站,丙区外头是恒台县的吃喝玩乐一条街,价格要的更贵,黄有田都舍不得住这儿。
  综合市场的热闹当然不能同烟台相比,这里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但生意人的本质是相同的。一家家店面的主人都在用精光闪闪的目光在人群中搜索着每一位潜在客户,试图让每一个来进来的人都购买自家店里的商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0/8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