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江山(校对)第7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0/898

  二十万美国人足以对佛罗里达半岛,对墨西哥湾,也就是润州【休斯顿】和欣泰【新奥尔良】造成重大的威胁。而且美国人的海军也能给陈汉造成不小的麻烦。
  陈鸣肯定不会对灯塔国有丝毫的妥协、退让,如今灯塔国提出来抗议,被‘分析’出有掺和进来的可能,陈鸣在内心里就判了灯塔国的死刑。
  但是战略上再藐视敌人,战术上也必须重视敌人。
  而且这个分析也必须尽快的送到美洲去,“告诉暹罗和江户,让他们尽快准备好二批部队。”这两个国家的头一批远征军已经登陆东京了,现在是他们准备第二批的时候了。
  而事实上现在陈汉于美洲的形式是十分大好的。
  ……
  让时间回到潜水艇发威的那个夜晚。
  月亮高高的悬挂在夜空,镶嵌在漆黑的天幕中,好似一块无瑕的碧玉,又似一颗洁白的珍珠。
  淡淡的云彩为整个天空盖上了一层薄纱,显现出一种朦胧的美,衬着皎洁的月光,还有点点明星——从浩瀚的大海上仰望无垠的夜空,这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美,美得让人陶醉。而当人还沉浸在这种美时,月光变淡了,月亮悄悄的躲向云层。月光随着月亮的隐去越来越淡,直至一片漆黑。
  “那是什么?”
  “上帝!是火箭弹,是火箭弹——”
  萨阿贡号上响起了一名瞭望手惊慌到极点的喊叫声。警钟响起,瞭望手拼命的在敲响着警钟,夜间执勤的水兵反射性的看向周边,然后有人就发现了那两个正在黑夜中飞行的火箭弹。
  “上帝啊,哪来的火箭弹?”执勤的上尉军官只来得及呻吟了一声,两颗火箭弹已经狠狠地撞上了萨阿贡号的船舷。
  这艘四级风帆战船是不可能逃的脱的,它现在连船锚都没有升起来,那就是一个死靶子。
  突然炸响的火光照耀了整个基韦斯特港,如果这时候有人仔细的看着港口的海面,就会有人发现,港口内突然的多出了不少漂浮在海中的细管。
  如果他们有透视眼的话,透过这些细管就能看到它们下面都有一个大大的木桶,而木桶的下面又都吊着一块生铁。
  这就是陈汉的浮雷。是根据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水底龙王炮等水雷改进而来的。
  以木桶作为载体,上面连着一个细细的竹管,可以给木桶提供空气。木桶的里头安放着丝绸包裹好的火药包,以点燃的盘香来定时,木桶的下面吊着配重物,可以让木桶沉入水面下一尺。
  然后在港口处,顺着水流放出一个个木桶,这些东西就能轻轻松松的潜入港口了。只要被阻碍物挡住木桶或是上头的竹竿,就能‘固定’住浮雷。
  等到燃香燃到尽头,浮雷从海底一尺处爆炸开来,能够对战舰造成重大的创伤。
  当然,这种浮雷有时代的局限性,要是想要更好的给敌人以杀伤,还需要配合着水性超凡的蛙人。
  而潜艇本身的火箭弹,那是在时间即将到点的时候,展开的突然进攻。要想给港口的西班牙人以最大杀伤,那就要双管齐下。
  瞭望手和水兵眼睁睁的看着两道拉着尾焰的火箭弹,狠狠地撞在萨阿贡号战舰船舷,撞在吃水线以上不高的部位。
  “轰轰轰……”
  连续的轰鸣,烈焰伴随着碎木片四射爆裂。萨阿贡号战舰就像自爆了一样,浑身上下都是一阵剧烈至极的震动。
  两颗火箭弹的爆裂让萨阿贡号船舷裂开了两个巨大的豁口,整个战舰立刻就遭受了巨创,不知道多少海水顺着豁口低下的裂缝灌入其中,萨阿贡号现在已经成为了一条死鱼,连反击开炮都不敢做!不然船体震动起来,船舷下方的裂缝会越来越大,补不足缺口,萨阿贡号就完了。
  而这天的夜里,西班牙人所要遭受的灾难才刚刚开始。
第994章
‘黄祸’
  在后世灯塔国的历史上,他们的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绝对是一个杰出并伟大的总统。他废除了很多令人生厌的联邦法令。在两届总统任内废除了前届亚当斯政府所颁布的《归化法》、《客籍法》、《敌对外侨法》和《镇压叛乱法》,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并且积极推行向西扩展的政策。
  ——路易斯安那和北美十三州之间也有着一片广袤的土地的。
  历史上杰斐逊在任职期间对灯塔国最大的贡献就是购买了新奥尔良、西佛罗里达和路易斯安那这三块土地。最后者更是使美国领土直接扩大了一倍。
  而即使剥离了这些土地购买案,因为在如今这个‘现实’时空内,新奥尔良和整个佛罗里达,以及广袤的路易斯安那,全都成为了中国的势力范围。杰斐逊也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总统,老美在他的两届任期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管是人口还是经济。
  1808年,杰斐逊的第二个任期已经接近尾声,但是诞生了二十余年的灯塔国也迎来了自诞生之日起,迄今为止最最重大的危机和抉择。
  那是命运的十字路口,一念生,一念死。
  如果有可能整个灯塔国都不愿意经历这样的抉择,但他们没有可能。威胁着灯塔国存亡的危机已经悄无声息的降临了——中国人已经来到了灯塔国的身边,灯塔国必须勇敢的去面对,而不是把脑袋插在沙子里当鸵鸟。
  野心如同恶魔的贪婪一样无穷无尽的中国人,正在向着南美的西班牙人进攻。葡萄牙人已经同西班牙人勇敢的联合了起来,他们共同面临黄色的魔鬼。而身在北美,与中国比邻而居的灯塔国,现在也到了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了。
  是勇敢的同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站在一起,共同面对这场危害着整个一神文明的‘黄祸’,还是低眉顺目,苟延残喘的等到中国人吞噬了整个南美之后再对灯塔国痛下杀手。
  杰斐逊心中其实已经有了决定。但他还需要去说服很多人,灯塔国不是他一个人的灯塔国。
  “总统先生,杨特使已经到了总统府。”
  总统府的一名工作人员对杰斐逊说道,他口中的杨特使就是陈汉派来的资政院委员杨德望,后者在日本奴工事件中扮演着一个极重要的角色,当那一场局告一段落之后,杨德望也收到了属于他的回报,成为了资政院中的一员。乍然一看比唐飞鹏和王家【北野】得到的好处都多。
  现在杨德望就由灯塔国的国务卿詹姆斯·麦迪逊陪同,已经到了总统府了。今天杰斐逊将在总统府宴请杨德望,而这也是杨德望的一个机会,杨德望将面对着灯塔国的诸多顶层军政要员发表一次演讲,这算是他在国会大夏演讲的前奏,也是杨德望此行公开透明的政治观点和理念的一次简述。
  至于不公开和透明的那些事儿,那是当然不能大大咧咧的就说出来的。
  两扇包着一层铜色的大门被打开,杰斐逊大步的走了进去,脚下红色的地毯一直铺到总统府的门外。这个时代的灯塔国,可没有三军仪仗队来让杨德望检阅,虽然杨德望的地位还够不到那个资格。老美倒是有一支乐队,在一旁的草坪上奏响着音乐。
  杨德望看着眼前这群穿着西方服饰的灯塔国人,这并没有让他感觉着有什么亲切。在陈汉几十年的打滚,当初内心中那点亲西方的小心思早就被磨削的干干净净了。
  “总统阁下,在场的先生们:谢谢您今日的邀请,我感到非常荣幸。这是我在十年内第二次到访灯塔国,上次我作为一个远道而来的商人受到了贵国人民的热忱欢迎,这一次我更是接受到了您的热情和慷慨的款待,而且我惊讶的发现自己还是第一个享受如此殊荣的中方人士。”因为杨德望是这些年来中国第一个对美国正儿八经的派出的钦差使臣。上一会他带着满满的两船货物抵达美利坚,那不管是生丝、茶叶、瓷器,还是药品、布匹、小五金等等铁件,在老美这儿都是抢手货。
  “这并不意味着我朝一直忽视灯塔国,两国民间这些年蓬勃发展的贸易交流趋势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在官方上的往来,这是的确一个疏忽。”灯塔国不主动的寻上陈汉,难道还要陈汉无缘无故的首先对灯塔国派出特使吗?有来才有往,就像现在这样,灯塔国先向陈汉外交部递交了抗议书,这才有了杨德望此次的灯塔国之行。
  “但是,我很庆幸能够弥补这个疏忽。我希望今天我的存在能进一步证明中国重视与贵国的关系。”反正就是拖拉么,暹罗国和日本的第二批远征军还没有登陆,要马上抵抗美国的二十万大军还有点力不从心。是的,美国扩军了。从去年开始就扩军了,虽然很多民兵并不是正规军,但这里的各州民兵是比灯塔国的正规军还强大的存在。
  而且有消息表明英国人深深地掺和到了这中间,法国将领莫罗成为了灯塔国的陆军总司令,加拿大的英国总督也不知不觉中被换做了阿瑟·韦尔斯利。怪不得伊比利亚半岛上没有了他的消息,原来是被伦敦派到了加拿大。
  而且驻欧办反馈回来的消息说,英国人在美洲的陆军力量虽然很薄弱,预计只有一万人。这个数字是加拿大和加勒比海相加后的数字。但是英国的皇家海军却在美洲下了大本钱,据数据显示,英国皇家海军在美洲水域部署了九十七艘军舰。其中有十一艘主力舰【三级风帆战列舰】和34艘护卫舰。
  灯塔国的海陆军数字相加在一块,数据不只是二十万,而且英国人还武装了不少印第安人。
  这些印第安人当年跟法国人搅合在一块,一场七年战争,高卢公鸡输了个底儿朝天,印第安人也被纳入了英国人的势力范围。灯塔国玩独立的时候他们还配合着英军一同对美作战,就是到了原时空的第二次英美战争期间,这些印第安人也是英军的好盟友。这也怪不得灯塔国后来那么狠辣的屠戮印第安人了。
  “从华盛顿到南京是一段很要遥远的路程。这之间的距离是由历史、地理、文化、政治观点等等的因素所综合造成的。”灯塔国与这个时代的中国的差异何止那万里之遥的空间距离啊,更多的‘距离’是文化政治上的差异。
  就算是‘开眼看世界’的陈汉,现在都有千千万万的人看到灯塔国会深深地咒骂上一句:大逆不道。
  “大概在九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费城,我个人对美利坚的印象非常好。在灯塔国获取独立战争的胜利后的这些年中,两国民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地在增多。两国人民对于彼此的了解也逐渐在增多。”
  “斯蒂芬·牛顿先生是一个态度很严肃的学者,他在我朝陛下身边待了三十年的时光。”斯蒂芬·牛顿的名字就连灯塔国人都知道,这是距离‘苹果牛顿’之后伟大的第二个‘牛顿’。
  “这位对东西方文化和政治都有深刻了解的先生曾经在自己的日志中写道:对灯塔国的深入了解可以为古老的中国打开一个新生的知识帝国的大门,民主——那是迄今为止人类思想上结出来的最为璀璨夺目的智慧果实。”
  “从那时开始,我的同胞就开始为灯塔国所倾倒。之后,我本人更是亲自来到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来到这个公认的自由民主之乡。两国间的科技和文化交往虽然才刚刚开启,但对于贵国的研究却已经在中国掀起了热潮。尽管两国的政治见解有非常大的差异,但是在对很多世界事务上我们还是能达成了高度的共识的,在很多领域我们有着相近的利益关系。”
  “我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来到了灯塔国。”两边都在磨刀霍霍了。“现在的灯塔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现实主义的风气、实现平稳发展的决心,以及在贵国体制与信仰下基础稳定的经济发展让我深感启发。”灯塔国绝对不想跟中国开战,可他们是被逼无奈,不得已而为之。前途也渺茫的很!
  “我们都知道,对于国内和国际利益的问题,是没有万全的解决办法的,但也不能全部嗤之以征战。和平与自由是我们的首要原则,是每个国家都享受的权利。但是大家也知道,要维护和平就必须强大。”在现今这个世界丛林里,不强大哪来的安全?这是弱肉强食的世道啊。
  “在国家与国家的交往上,总是会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吸引侵略者的不是实力而是软弱,侵略不需要偿还。我知道西方有一个俗语,意思是:我们不能让侵略者如虎添翼。我个人非常赞同这一句话。我和总统先生、国务卿先生之前也谈到,反对霸权主义,这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这是我们双边共同理解并赞同的观念。也正是由于我们反对霸权,反对侵略,强大的华夏民族千百年来都平和的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而不是像西方的殖民者那样不断地对外出击掠夺其他民族赖以生存的土地。我们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是西方的殖民者让我们首先感受到了威胁,从300百年前开始,南洋的华人留下了数以万计的鲜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是我国陛下的政治宗旨,也是中国这个国家的对外交往准则。我们坚决抵抗一切侵害我国独立和危害我国政府的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军事和政治压力。我国期望寻找到政治理念相同的伙伴,比如东方的日本、暹罗、金边、廓尔喀这些国家,我们共同抵制任何侵略我们利益的行径。”
  “抛开不愉快的现实而抱有自我安慰的幻想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美国这豆丁大的一点实力还能期望着战胜中国吗?事实就是事实,美国要清楚的认识到。
  随着中国的不断壮大,中国也在不断地损害着其他国家的利益,在美洲这块土地上,中国就严重的威胁到了美国的利益。
  “在美洲这片广袤的新大陆上,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两国在广泛的领域有着相似的利益。”利益冲突是中美之间最大的矛盾所在,可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强者又岂能对弱者让步?
  “总统先生和我,我们已经进行了第一轮有益的对话,但我们还没有开始讨论关乎美洲的问题。我期待着明天能够和您继续讨论这一重要议题。”杨德望的话风软中带硬,他并没有直截了当的扫落老美的颜面,可是灯塔国的大人物们也不会听不出他话中隐隐带漏的意味。
  话音一转,杨德望说起了结束词,这也是一番客套又隐隐透漏着威胁的话。
  “尊敬的各位先生,我之前有提到我们两国之间相距甚远的地理距离,但是距离并不能决定什么。”陈汉如果想要灭亡美国,再远的距离也不能阻挡大军的兵锋。“尤其是这个日益变小的世界。我国一千两百年之前的唐朝的一位诗人在赠给临别友人的诗中这样说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他的诗对于国家之间也是适用的。中美两国之间的友谊对我们两个国家都是有益的,对世界也是有意义的。今晚,我非常荣幸能够为这份友谊写下新的、历史性的篇章。”
  “现在请允许我提议大家举杯,为尊贵的总统先生,为中国的大皇帝陛下,为尊贵的两国人民以及今天所有到场的灯塔国朋友们,为中美友谊的进一步发展,干杯!”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如果谈判桌上能够达成了目的,谁也不希望付出尸山血海的代价。杨德望笑吟吟的举着倒入了葡萄酒的酒杯,对着所有人遥遥一敬。
  他希望灯塔国能够自己识趣的躲开,帝国的兵锋可是出必见血的。作为一个一神教徒,他并不愿意看到战争。
第995章
陈鸣死也放心了!
  灯塔国虽不是外交手腕高超的大英帝国,可是杰斐逊、麦迪逊他们的政治智慧也并不差。他们当然听得出杨德望那翻‘友好’的演讲中隐隐透漏的威胁。
  在杨德望的演讲词中,前半截全部都是废话,不管是民主自由,还是文化政治,那都是废话。
  真正表达着陈汉意愿的词语是:“我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来到了灯塔国。”这句话是在说两国的关系已经走到了一个是敌是友的抉择点了。
  “现在的灯塔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现实主义的风气、实现平稳发展的决心,以及在贵国体制与信仰下基础稳定的经济发展让我深感启发。”
  现实主义风气是说美利坚之前对中国所表现出的隐蔽敌意,实现平稳发展的决心和在贵国体制与信仰下基础稳定的经济发展,这都算是称赞美利坚。说他们有武装保卫自己利益和未来的决心。
  但这些话从另一个方面也证实了一个确切——中国已经知道,或者说中国已经认定美国要武装保卫自己的权益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0/8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