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江山(校对)第8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4/898


第1061章
中国式的内斗
  伍秉鉴是伍国莹的儿子,而伍国莹又是潘家的伙计出身。他少年时曾在广州南海学宫里读过一年书,但很快厌倦,不顾家人的反对从南海学宫辍学,到潘振承的散货档上了一名伙计。后来潘振承入仕陈汉的时候,把伍国莹也带进了工商署,后来又调入了银管会。
  伍秉鉴的道路也就此走上了另外的一个途径。
  在原时空里,他可是19世纪上半业赫赫有名的世界首富。资产大约有2800万两白银之巨,而当时美国最富有的人也只有700万两。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他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同时他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
  伍秉鉴并不知道自己在原时空中的辉煌,而他就算知道了自己在原来历史上的辉煌,他也肯定对陈汉生不出恨意来。
  现在的伍家虽然没有原时空中那般的富裕,可伍家在整个社会上却变得更有地位了,他父亲致仕的时候已经是从三品的大员,他现在不仅继承了伍家的诸多产业,还手握着海南糖业集团一成的干股,身价怎么着也是千万富翁级的。
  而原时空里的伍家,在一鸦之后没几年伍秉鉴就死了,而伍家很快也随之没落。因为五口通商了么,广州十三行可是一个享有特权的商业集团,五口通商就是破坏了他们的特权,而没有了特权,十三行过往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地位也就不复存在了。何况二鸦的时候,十三行还燃起了那把滔天大火……
  伍秉鉴就算知晓了原时空自己的辉煌,他也绝不会替满清王朝叫喊一声好的,他对现在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满意极了。别看他没有从政,但他是粤东省省谘议局的副议长,作为海南糖业集团的总裁,伍秉鉴在岭南的影响力是很大的。粤东的参政、参议见到他,也要尊称一声‘伍先生’,正牌巡抚跟前,他也是正儿八经的座上客。如此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伍秉鉴与朱家的接触,是一种大联盟前夕的秘密接触,朱平安在北地的糖业企业中还是相当有话语权的,单纯的从蔗糖的产量上来看,朱家在北地糖业的诸多公司企业当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了。
  而且他除了糖厂这个产业外,食品加工是朱家另一个臂膀,后者可以为他提供充足的资金来供朱平安收购农场,持续的扩大甜菜的种植业。朱平安的糖厂在最初的两年时间里,每年所生产的蔗糖很大一部分都直接被他的食品加工厂给内部消化了。
  但随着蔗糖产量的持续增多,朱平安把糖厂与他的食品加工厂彻底的结合起来,依赖着他的食品加工厂这些年来做出来的品牌效应,很快就打响了名头,先是在东北做大做强,然后南下华北攻城略地。
  但朱平安的大连糖业公司在高速发展了几年之后也遇到了当初海南糖业集团所遇到的问题,发展到一瓶颈了,而凭着朱平安和葛二的力量,又实在没办法把大连糖业公司从全国一流提升到顶级去。
  又因为北方糖业的体积要小于南方的糖业总体量,相对于整个本土市场来说,朱平安的大连糖业公司的份量要比李氏旗下的海南糖业集团小上一些,后者如能占据全国的十分之一,那么大连就是1/12、1/15的程度。
  虽然比起整体的综合实力,北方糖业集团是后起之秀,不管是本身的体积,还是他们背后的靠山们,都要比之南方的同行逊色很多,但这种事不谈判是谁也‘强吃’不下谁的。因为他们勾结陈聪那一支的成本实在太低廉了,不说把公司卖给陈继卿、陈继功,只要组成联合公司,甚至是只要交给他们一个销售网,那一切就OK了。
  古巴岛和更名为海地岛的西班牙岛都十分适合甘蔗的生长,那里的土地营养肥沃,不需要如陈汉这边的土地那样年年都需要细心呵护,挥洒肥料。生产成本要比陈汉这儿的低廉很多,加之那儿的甘蔗品质非常之好,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大大减低了蔗糖的成本。所以,遥远的海路并不是一个令人生畏的旅途,就算加上足够多的运输费用,以蔗糖的价格,来自宋国和彭国的蔗糖也能狂猛的冲击内地的糖类市场……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么。
  朱家之所以能起家,朱平安的小舅子葛二在中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一名对陈家皇朝赤胆忠心的老臣,葛二多少年前就对美洲实力的不断扩张而感到担忧。
  加勒比海那也是属于美洲。
  对于本土的糖业公司要‘抵抗’美洲蔗糖的‘进攻’,葛二几乎没怎么考虑就选择了赞同。然后对小舅子的话十分重视的朱平安也选择了赞同,甚至还主动的联系起了不少朋友。
  可以说这次南北糖业公司企业的大会盟,葛二在里头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陈鸣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忍不住笑了。这才哪到哪啊。就算后世的古巴被成为世界的蜜罐,现在的古巴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古巴在后世的糖类产量可以达到7、800万吨的,出口年年能达到600万吨以上。比现在整个世界的糖类产量都要高很多。
  而现在才多少呢?
  原时空的古巴在西班牙全力发展蔗糖产业后,在19世纪的六十年代,才把古巴的糖产量提升到550000吨,从他们在海地爆发战争之后开始着手发展蔗糖产业,整整七十年的时间才有了如此的规模。
  现在,古巴岛成为了宋国,陈鸣相信古巴的蔗糖产量达到550000吨的时候肯定会比原时空大大的提早,但再提早也要有个度,人力很强大,可人力有时尽,机械的发展才是古巴蔗糖产业的关键。
  原时空里,在古巴被掌握在西班牙人的手中时,这儿的蔗糖产量从来没有超过100万吨。但是1898年美西战争结束之后,美国人大手笔的向古巴投入了海量资金,收购一切可以收购的种植园,逐渐形成了以大生产为特点的现代化甘蔗种植园,并使零星种植甘蔗的小农纷纷破产,土地日趋集中,甘蔗种植范围由西部各省沿着红土平原逐渐向东部更广阔的地带扩展。
  美国兴修了一批灌溉设施,使海拔不足100米的低地普遍种植甘蔗,蔗田面积占全国耕地60%以上。于是美国的糖业公司就变成了一个可怕的怪物。他们拥有一个个大型榨糖厂,拥有大量的蔗田,而且加工自耕农与佃农的甘蔗,从中获取利润。为了使甘蔗迅速运往糖厂,还建设许多铁路专用线。至1958年止,共铺窄轨铁路9500公里,占全国铁路线的2/3,并使古巴成为拉美铁路网最稠密的国家之一。
  是这些现代化的科学手段才把古巴的蔗糖产量推向了一个可怕的高峰。就那么大的一个小国,竟然能生产出近千万吨的蔗糖。
  古巴就是在21世纪走过了十多年后,人口也才达到1000万出头。
  ……
  陈鸣让情报部门继续盯着这场南北糖业大会,他的主要精力还是看着印度马拉塔人的选择以及大西北的战局发展,然后一些消息就陆陆续续的传来了。
  比如说朱家对伍秉鉴低头了,这很正常。伍秉鉴背后靠的是李氏,而李氏又是陈鼎的舅舅,就算他们在‘百亩农场计划’上当了‘叛徒’,引起了很多未就藩的藩国和属国的怨气,但李家的发展速度依旧很快很快。中国有那么多的人,多了是愿意捧他们脚的人。
  葛二之所以派住朱诚悄悄赶来上海与伍秉鉴碰面,这完全是想从伍秉鉴这里探探‘口风’,也好让自己在参加会盟之间心里有个底。
  虽然两边的条件早在俩月之前就递给了彼此,但谁都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利益么。
  葛二在信里说,他打听到了某个不知道真假的消息,九州商会有可能大笔贷款给古巴和海地的蔗糖产业,可是伍秉鉴却对此嗤之以鼻。
  他非常清楚,葛二肯定是从某个‘大人物’那里得到了这个消息,甚至这消息有可能就是那个‘大人物’本人说的。但是在伍秉鉴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可能的。
  陈继卿和陈继功与皇室的关系是很近,但再近也近不过孩子,高家、黄家,与皇帝的关系同样近。
  不患寡而患不均。九州商会拿钱借给了陈家兄弟,那是不是也要拿钱借给其他的国家啊?
  而九州商会虽然超级有钱,可在国家的层次上,它的钱又能‘贷’的起几人?
  九州商会不是国家银行。
  虽然从某个角度来看,贷款给宋国和彭国,那真的是很优质的良产。
  陈鸣为什么对国内事务不感兴趣了?那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此。国内的争斗,那斗来斗去都是自己人,还都是在他规定的范围范畴之内,这未免太无趣了。
  陈鸣是国内事务的主宰者,那他就像一场大型游戏里的超级革命,再大型的游戏,再多的NPC,对他又能有个鸟的吸引力呢。
  “陛下,西北急报……”宫殿外传来了侍从紧张的声音。
第1062章
大反击!
  就在陈汉内部和外部发生了那么多事儿的时候,阿斯特拉罕的战斗终于分出了胜负。
  俄军在强大的炮火支援下,一个个少将、中将甚至是上将都亲自带领的部队轮番向国防军阵地猛攻。虽然让某些阵地上险情迭起,但是俄国人始终未能取的突破性的进展。
  当然,巴格拉季昂的确把炮弹送到了阿斯特拉罕的要塞之内,但那不是来自陆地,而是来自伏尔加河。从察里津顺流而下的俄里海舰队战船,在阿斯特拉罕战役的中后段里,经常出现在阿斯特拉罕要塞外的水面上,甚至是突袭到里海。要知道阿斯特拉罕这座城市兼要塞,就立在里海水岸边。到了21世纪,里海水位大幅度下降,阿斯特拉罕距离里海水域也只有短短的二百米。
  所以,里海舰队的战船在出现在阿斯特拉罕城外的时候,第一天就直接突破了陈汉战舰的阻挠进入了里海,然后炮轰阿斯特拉罕。
  以至于陈汉方面不得不把更多战船紧急的调往阿斯特拉罕。
  陈威已经习惯了在战斗打响之后,副官满面春风地跑来向他报告可喜的战果。可是在这场战斗里,却是进攻、突击、反击失败的消息频频传来,各部接二连三地请求增援。
  若是像以前的历次战役那样——对西班牙,陈威也就把预备队派出去增援了。但是此时此刻,他却举棋不定,犹豫再三了。对于潘昶等派增援部队的请求,他好多次都迟迟未予答复,只是踱来踱去的沉思。好不容易下定决心了派出预备队,很快就又改变主意了。在他心目中,这场战斗已经不是出动预备队就能赢下来的战斗了。
  俄国人的勇气和韧劲,在这场战斗里表现的无与伦比。
  陈威也没有像往常那样在作战期间迁移自己的指挥所,更没有深入前线观察战况。
  不是他变得怯懦了,而是那样做的危险性太大。作为这场战斗的总指挥,他的人身安全关系着整个战事,关系着十几万将士的性命。
  整个对俄作战的总参谋长沈世英倒是上过一次前线,结果已经有二十年没受过伤的沈上将是走着上前线,躺着被抬回来的。
  昨天夜里,陈威还跟他讨论这场战斗的前景。
  现在他问道:“老沈,前面的情况怎样?”
  “是不是应该把禁卫一师派上去?”
  “别,千万别,别把这支精锐给毁掉了!”
  禁卫一师是皇帝的心尖宝贝,可别浪费在一次次的防御和冲击上。
  在沈世英亲临前线的这一段时间里,他就亲眼看到了俄军一次又一次地向国防军阵地发起猛攻,而守军也一次次的向俄军发起反冲锋。前线士兵伤亡惨重,能坚持作战的人数越来越少,但他们还是英勇地击退了俄军的一次次进攻。
  以国防军为主体,七汗国的步骑兵做附庸的模式,在这场战斗中赢来了最大的考验。七汗国的军队现在是越来越弱,他们被严峻的伤亡和残酷的战斗给吓住了。
  不管是步骑兵,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都是一日不如一日。这也让国防军不得不承担起更大的负担来。
  沈世英之所以受伤,是因为对面的俄军纠集起了至少两千士兵,以满天星辰一般的散乱阵型向着国防军一段阵地发起第四次冲锋的时候,沈世英被一颗流弹打中了大腿。
  不过这是沈世英自找的。
  俄军冲锋的时候,守军当然是以密集的火力去阻击他们,但俄军士兵在枪林弹雨中表现出了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上下官兵则全然不顾巨大的牺牲,踏着战友的尸体,一步步向阵地逼近。
  沈世英虽然处在敌人的位置上,却也不能不称赞他们一声好样的。然后他主动的向前移动了自己的观察位置,他是参谋长么,对于军队的战斗意志、战斗勇气是很关注的,他想更真实的了解一下俄军,这对日后他估算俄军的战争实力有着一定的帮助。
  沈世英的年龄已经不小了。当初在美洲第二次打西班牙的时候,他还正当壮年,而现在他已经是花甲老人了。这一场战斗后,沈世英就要退出一线的指挥岗位了,总参谋长的位置就是给他预备的。
  还有魏宝成、陈威这些人,也都要退居二线了。
  他们这一波中年纪最小的潘昶会接替魏宝成的位置,然后大量的军中新锐就开始更新换代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那就是如此。
  而就阿斯特拉罕这整场战役上看,沈世英的受伤自然是一个意外,可也是战争的转折点。自从沈世英受伤之后,俄军的攻势就一日比一日下挫,反倒是里海舰队的战船在伏尔加河口处跟陈汉方面的里海水师是大打出手。
  陈威判定出俄军力量已经耗尽,现在就是他转守为攻的时候。然后就是俄国人的防线上一片血雨腥风了。
  但是俄军的防线修筑的也很有质量,想要从正面冲击这条防线,那是要有着很大的牺牲做准备的。
  而且必须切断俄国人便利的水上运输,从俄军后方源源不断地运到的后勤补给,会给陈威的反击作战带来巨大的威胁。而且控制了伏尔加河后,国防军也可以从后方包抄俄军,切断他们的陆路通道,最后就是不打也能把他们给困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4/8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