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独自发展,带回个炮兵团第5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2/683


程瞎子大怒道:“你们新一团比我们772团强?真是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我建制团的番号可不是白给的!不像某些人的部队,就是个黑户,当初连黄河渡口都过不去,还要靠我。”
“我……”
李云龙还要再说,不过却是被旅长给抬手打断了:“行了行了,吵什么吵?这么大规模的一次作战行动,哪个团攻击哪个据点,是你们两个团长能决定的?老子都没有这个权利,都他娘的给老子闭嘴!”
旅长一发话,李云龙和程瞎子便宛如乖孩子一样,立即闭嘴乖乖坐了下去。
但有一点不得不说,八路军的指挥员就算当着面的时候争吵得面红耳赤,甚至恨不能挽袖子撸胳膊动手。
但真到上了战场,他们却会立即摒弃前嫌,精诚合作,而绝对不会见死不救,更不可能给对方使绊子。
真到命悬一线的时候,他们几乎都会毫不犹豫的去赴死,把生的机会留给对方,留给自己的同志。
哪怕他们之前想吵的像仇人一样。
这一点是大部分国军所远不能比拟的。
顿了下,旅长又扭头看向王承柱:“柱子,你的这个作战计划很有意思,尤其和前两条,几乎和总部制定的作战计划没有太大区别。
但最后一条,攻打鬼子重兵驻防的县城,却是总部所没有计划的。
当然了,并不是说这个计划不好,但事关重大,我也无权做主,得上报给总部,由总部首长做定夺。”
“但我可以告诉你的是,我本人非常同意你的这个作战计划,因为只要完成前两条,拔除掉日军的小型据点,和12个大型据点后,再进攻有重兵把守的县城也就水到渠成了。”
“而只要拿下晋中、阳泉,以及娘子关,我们便能够得到大量日军的补给物资,届时,我们第129师的处境就会得到大大的改善,战斗力也将再次提升!”
王承柱谦虚道:“旅长,您千万不要这么夸我,这个作战计划毕竟只是我一个想出来的,虽然前后酝酿准备了一个多月,但一个人的智慧终究是有限的,所以这个作战计划肯定会存在着诸多疏漏。”
旅长:“这个你完全不必担心,今天我们386旅先来个集思广益,查漏补缺,尽可能把你的这个计划再完善一下,然后在上报给师部以及总部。”
顿了下,旅长脸上绽放出一抹不易察觉的自信笑容:“我相信,总部最终一定会采纳你的这个作战计划的。”
是的,旅长有这样的自信,因为王承柱的这个作战计划堪称完美,而且他也知道独立二团的战斗力,不说其他县城,至少拿下阳泉县城没有任何问题。
更何况还有皇协军第4混成旅旅长孙玉良做内应?
至于总部首长,他可不是什么保守派,而且也见识过王承柱的指挥及作战能力,同时也十分欣赏王承柱。
这时候,参谋长却是突然开口提出了一个疑问:“柱子,你是不是把一支很重要的鬼子机动部队给忽略了?”
……
===第369章
王承柱的拿来计划
把鬼子的装甲火车变为己用===
王承柱一笑,不答反问道:“参谋长,您说的是鬼子的装甲火车吗?”
“不错!你刚刚详细讲述了日军独立混成第1旅团及第9旅团的兵力结构,以及各据点的火力配置,却唯独没有介绍这列装甲火车,我不知道你是疏忽了还是另有深意。”
参谋长点头,又说道:“这列装甲火车上不仅装备有105口径的榴弹炮,和75口径的高平两用火炮,还装备有大量轻重机枪,其火力完全不逊色一个步兵联队,简直就是一个移动的火力城堡。”
不止王承柱有单独侦察,八路军方面也有侦察,和收集正太铁路线上的各种情报,在很多方面,甚至要比王承柱更加详细。
因为王承柱毕竟只是一个人,或者说只是一个团,而八路军却是动员了一切力量,甚至还有潜伏在日伪军内部的谍报人员。
王承柱想了想说道:“参谋长,这列装甲火车我已经有了应对之策。”
参谋长:“要说这列装甲火车有缺点的话,大概就是必须依托铁路而进行机动运行,一但铁轨遭到破坏,这列装甲火车也就丧失了机动能力,空有火力而无法再对我们构成威胁。”
李云龙道:“参谋长,这问题多好办,咱把正太铁路炸毁了不就得了?”
参谋长摇头:“如果只是炸毁一般的铁轨根本没有意义,因为鬼子铁道兵很快便能将其修复。
除非我们能炸毁正太铁路线上的桥梁,亦或者隧道,这样才有可能使鬼子的这列装甲火车丧失机动能力。”
“但关键的问题是,那12个大型据点就修在正太铁路线的桥梁和隧道附近,且除了这列装甲火车外,还有大量公铁两用装甲车在正太铁路线上来回巡逻。
因此,在没有摧毁那12个大型据点之前,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靠近正太铁路,更没有没有法对桥梁和隧道进行爆破。”
“而不破坏桥梁和隧道,就没有办法逼停鬼子的装甲列车。”
“但如果不逼停这列装甲火车,它便可以随时进行增援,我们便根本没有办法去摧毁鬼子的这12个大型据点。”
“这是一个死循环!”
听完参谋长的分析,李云龙、丁伟等几个主力团长,以及旅部的几个首长的脸色都垮了下来。
因为小鬼子仅凭这一列装甲火车,便足以摧毁他们的整个行动计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2/6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