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1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1718


“若是庶子倒也说得过去。”段氏点点头,庶子的话那也就是影响力有限了,薛家要借力借势也有限,“三郎,你把那边情况和铿哥儿说说,他可是一直记挂在心上的。”
段喜贵对表弟的分量地位有高看了几分。
这大姑母先前一直不肯听自己关于临清那边营生的情况,非要等到表弟回来,自己还有些不以为然,但现在看来大姑母是决意要把这份生意交由表弟来负责了,只是表弟不是要读书么?怎地却又要管这些营生了?
“表兄莫疑惑,此番营生是小弟我先前百般从母亲那里讨来的,所以母亲也索性就放手,不过小弟我要读书,委实没有过多精力来过问,所以才向母亲和姨娘提出由表兄来负责,具体情况上一回我也和表兄交代了,年后父亲还要去山东一行,就是为日后我们冯家在山东的营生做一些准备,表兄你先把情况说说。”
冯紫英坐定,既没有多余废话,但也有礼有度,但态度却是不容置疑。
段喜贵也郑重其事的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一些账簿和记录,开始汇报整个临清设立首饰铺营生的具体情况。
冯紫英一直在仔细观察这位表兄的表现,不到三十岁,头脑灵活,接受新生事物强,做事也很细致认真,否则段家那边一大家子人,嫡出庶出一大堆,想要来冯家讨口生活的如过江之鲫,也不会选到他头上。
至于说忠诚度,说这个冯紫英觉得有些可笑,任何东西都是要有条件,你要求人家忠诚,那也要看你给人家开出的条件,就目前观察了解,段喜贵不算那种贪得无厌的人,做事也算踏实认真,关键在于脑瓜子好用,能够接受自己一些看似不合理的安排,这就足够了。
安静的听完段喜贵的汇报,冯紫英点点头,“具体的一些问题待会儿我和表兄来慢慢讨论,我安排的事情表兄做得如何?”
一说起这事儿,段喜贵就忍不住皱眉,但是看到表弟坚定的目光,他也知道这事儿不容置疑。
他甚至怀疑这位表弟之所以突发奇想要搞这个首饰营生,没准儿就是要搞他这个所谓的“实验”。
===乙字卷
第六十四节
专业人做专业事(第三更求月票)===
“呃,铿哥儿,你说的这个,怎么说呢?”段喜贵有些苦恼的挠了挠头,“你写的那本册子,加上你口述教我的这些,我基本上明白是啥意思了,但说实话,你要让我再去教别人,一来我真没太多时间,二来我自己都还是糊里糊涂的半罐水,所以……”
冯紫英没理睬对方的叫苦,这开天辟地第一遭,哪有那么容易的?真要简单,这玩意儿还不早就流行起来了?
“表兄,我知道这事儿不简单,但是你说实话,我教你的这法子是不是要比你们原来的那种记账方法更简便易行,且更容易看清楚营生的账目进出?”冯紫英摆摆手打断了对方的话头,他不需要对方说什么自己觉得,这种被历史检验过的东西只需要我觉得就行了。
段喜贵沉吟了一阵,缓缓点头,他不能违心的说话,而且这很容易得到验证,但是……
“铿哥儿,可是这个记账法人家薛家那边不认啊,这进出账面数目,人家都看不懂,你这弯弯扭扭的符号,呃,听说在松江府和南边那些和番人打交道的码头上倒是有人看过,问题是咱们却都没有接触过,我都是从您那儿才搞明白这叫什么阿拉伯数字,花了好几天才算把这个和咱们换来用的数字互换搞明白,……”
段喜贵苦着脸。
这位爷可真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他自个儿不管这些具体的细目,却要让自己来,那首先就得要自己精通,还得要有一帮人慢慢都得学会,然后相互之间使用,这才能慢慢形成习惯,这一点从十二岁就开始跟着账房先生做生意的他太清楚了。
大小段氏都被段喜贵和冯紫英之间的对话给弄糊涂了,不知道他们两人在说些什么。
“紫英,你和三郎在说什么,有啥还瞒着我们?”段氏脸色不善。
“娘,没啥,我和表兄就是在琢磨一种能够更精细准确的把咱们营生进出收益的情形表现出来的记账方法,现在的记账方法过于粗糙简单,很多东西都看不出来。”
冯紫英也没多解释,这要解释起来就没个完,他只需要告诉母亲没什么瞒着对方就行。
“表兄,这事儿还得要继续做下去,这个记账法和阿拉伯数字的计算方式的好处你肯定也感觉到了,珠算肯定有其优势,但是在记录和复盘时,就很麻烦,而用这种数字的计算只要把口诀表和列计算式弄懂学会,就会相当简单方便,……”
段喜贵能让冯紫英点头,能被大小段氏选出来,各方面无疑都是出类拔萃的。
冯紫英花了半天时间教授他,同时又把自己亲笔撰写的小册子交给他,就是要让他来当这个吃螃蟹者。
阿拉伯数字及其加减乘除口诀表和计算式其实不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东西,在十六世纪中后期就已经开始从西方传到了中国沿海地区,但是由于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习惯和固有坚守传统特色,使得阿拉伯数字和计算方式并没有能在中国扎稳根。
一直要到十九世纪末期才会重新传入,真正推行开来,也是等到二十世纪中叶了。
复式记账法也相似,十五世纪末期威尼斯就有了最新的复式记账法,并开始在欧洲流行,经历了一百多年时间,这期间中国也不是没有和西方这些商人打交道,但是都下意识的抵制了这一切,而中国自己的龙门记账法还要等到三四十年后才开始在山西商帮中出现。
没有复式记账法,就没有真正的资本主义商业模式,这话可能有点儿过,但是毫无疑问复式记账法极大的促进了商业记账模式的明晰化和简单化,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介入商业,而不再对其畏若险途。
不过这一世,冯紫英打算改变这一点。
从冯紫英眼中能看到对方不容置疑的神色,段喜贵点点头:“我按照铿哥儿您说的,在临清冯氏子弟里边选了三个十一二岁家境不好的孩童,让人找了塾师先教他们简单识字,然后这个阿拉伯数字和计算式只有我自己来了,铿哥儿,你可是给我出了一个难题,我自己现在晚上都还的点着蜡烛仔细琢磨,……”
“表兄,我相信你能看到这种数字和计算方式的好处,而新式记账法的好处你应该更清楚,那些小孩子不一定要学多少字,日常字,有几百个估计也差不多了,一两年时间绰绰有余,然后一边可以教授他们这种计算方式和记账方式,他们未来就是为你准备的帮手,嗯,如果不够的话,你也可以在段家那边再找几个来,一起学习,……”
最后这个提议让段喜贵心中一动,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坐在上手脸色没那么好看的大姑母和小姑母,听见这话明显有些意动。
这位表弟揣摩人心思的本事还真是够厉害,难怪自己两个姑母都被他给忽悠得言听计从,现在还有这等新奇的本事,不能比啊,自己还是老老实实的当好这个大管家好了。
“三郎,临清冯家那边的贫寒子弟过不下去的可以帮一帮,但咱们段家那边不是也有不少吃不起饭的小子么?你也可以带信回去,送几个老实本分的来,你也一并辛苦了,也算是帮咱们段家多养活几个人吧。”
大姑母发话了,而表弟面无表情,段喜贵当然只有连连点头称是。
段家老家在大同,和谢姨娘算是同乡。
这也是为啥冯唐愿意在大同为官的一个原因。
段家在大同也是大族,根基深厚,冯紫英的母亲也是段家的嫡女,所以才会有小段氏过来当媵。
一干人说完话时,已经是晚饭时间了。
娘家人来了,又不是外人,自然要留饭,段喜贵要陪着两个姑姑吃饭,倒是冯紫英自己回了自己院子用饭。
不过走之前冯紫英还是给表兄留了话,这几日里他还要和段喜贵好好谈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也可以随时来问他。
另外他要问问左良玉和王培安的事情。
按照他的安排,这两人现在都应该已经进入学堂书院就学读书了,但效果如何,他心里没底。
这些事情就没有必要在母亲和姨娘面前提了,他相信以段喜贵的精明,自然也不会去自己母亲和姨娘面前去嚼这些舌根。
既然来到了这个时空当中,冯紫英还是打算做一些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情,嗯,在力所能及范围之内,在不影响自己的基本生存目标的前提下,他会尽自己所能做一些事情。
像引入和推广阿拉伯数字以及计算方式,像引入复式记账法来推进商业记账模式改良,他觉得有百利而无一害,完全可以为之,而且也花费不了太多精力,完全可以交给其他人先试点做起来。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段喜贵这个人接受能力还是很强的,基本上接受了自己给他灌输的一些东西。
当然你要说有多精熟肯定不可能,这要有一个过程,但对方不抵触,只是担心别人不接受,这说明他本人还是认可了这套东西的方便性和有效性,这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首先从自家生意开始,然后培养出一批习惯了这种数学和记账方式的商业人才,嗯,姑且叫商业人才吧,然后再用他们来慢慢影响周围人。
等到以后自己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更强的情况下,自己还可以在教育学习上发挥作用,让很多前世中从晚明开始落后的工商业模式和科学技术萌芽都可以重新蹈出一条路来。
只可惜自己是个文科狗,对理工科那一套的确知之不多,而这复式记账法也是自己在研读政治经济学的时候偶尔勾起了兴趣才去钻研了一番,但粗浅略懂其中基本原理就足够了。
你要说自己能不能回忆起三桅帆船或者三角帆之类的近代大航海时代最重要的科学道理,懂不懂什么前装炮后装炮以及弹道原理,又或者平炉转炉炼钢,呃,对不起,他真不会,半点都不懂,他精通的不是这个。
不过他坚信一点,真正能够改变这个世界的,除了科学家,还有政治家,或者说走对方向的政客,他力图去实现这一点。
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专业政客,专业政治家,那么就可以去做发掘科学家,培养科学家的事情,乃至制定一套适合科学家发明家和更具竞争力的工商业模式来推进这个社会的进步发展,这才是该做的。
如果有谁要挡在这条路前面,以各种理由,阻挠、延缓社会发展,作为专业人士,那么他就应当用专业的政治手段和政治手腕来予以解决掉。
冯紫英觉得自己正在熟悉适应这个社会,同时也把前世中自己所具备的一些专业技能慢慢融入到这个社会中来,嗯,总体来说,效果不错。
而且他也相信,随着自己对这个社会的理解加深,自己在适应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也在改变自己,同时自己也能更好的对这个社会实现改变。
===乙字卷
第六十五节
三入贾府(第一更求月票)===
冯紫英登贾府家门时,已经是正月初五了。
正月初三之前,一般都是亲戚之间走动,冯紫英自然也老老实实的缩在家里,难得的享受一番家庭温暖了。
地龙烧得热乎,没事儿躺在床上,云裳把茶泡好送上来,倚着靠枕,看看书,想想事儿,这日子真的惬意。
窗外鹅毛大雪纷纷扬扬,一夜下来,整个房顶和院子里都是一片白茫茫。
推开窗户,一股子寒意进来,冯紫英也打了个哆嗦,扑面而来的清新却让他顿时精神了许多,窗外的枣树光秃秃枝丫上挑着几抹雪,石缸子怕是冻了,整个院子照理说该是铺满了雪,但是云裳早就起来把雪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雪夜看禁书,雨天梦高唐,人生两大乐事,诚不欺也。
禁书冯紫英是暂时不会看的,若是被老娘发现,没准儿又得把矛头指向云裳。
其实看云裳也就相当于看更直观的禁书了,只是这丫头半点儿自觉性都没有。
想到云裳一大早起来扫雪,冯紫英又有些心疼,这院子里人还是太少了一些,缺点儿人气,而且这些粗活累活都让云裳一个人包圆了,也说不过去。
冯紫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好像越来越以这个时代的人心来衡量事物了。
像这样一个小院子,他走了之后就是云裳一个人,管吃管喝,还有月例钱,每日里就是在屋里做做女红,打扫一下院子,何等悠闲自在,现在他居然嫌人不够用了。
“爷,车套好了。”瑞祥进来的时候,云裳正在侍候这冯紫英穿衣,“知道了,让他们候着。”
“若是少爷书读完了,这屋里怕是还得要添一两个人才行。”云裳小心的蹲在地上,替冯紫英整理着棉袍衣角。
在青檀书院习惯了,冯紫英现在也更喜欢朴实大方的棉袍夹袄,顶多加一件羊羔皮坎肩,真要什么狐裘貂皮这类的玩意儿,估计也别想在青檀书院呆下去了。
“嗯?”冯紫英不解,先前问云裳要不要添一个干活儿的人,云裳还不肯要,这会儿却又主动提出来要人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