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10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39/1718


这些心思也不过瞬间便从冯紫英心中掠过,今日这几位王爷的到来无疑能大大的提振这一次发卖大会的人气,明日报刊上也会是一大卖点,连几位亲王都亲自莅临,参与发卖,如果再能在大会上竞价几轮,那绝对是一个绝好的宣传机会。
忠顺王是早就说好了的,其他几位王爷,忠惠王是大有可能的,他本里来就是一个喜好热闹的,古董字画若是有入眼的,肯定不会放过。
至于忠信王和廉忠王会有什么表现,那就只能侧目以待了。
和几位王爷见过礼之后,忠顺王也见到了另外几辆马车到来,知道冯紫英还要去招呼其他人,所以也没有多废话,便引着几位王爷进去了。
这一次连很久不参与大观楼事务的柳湘莲都被冯紫英说动了,委实是各类贵客太多,需要帮忙来招呼。
像忠顺王这批客人,若是让贾蔷来招呼,就显得有些不合适了,柳湘莲便主动担起重任。
柳湘莲和忠顺王、忠惠王都很熟悉,都是玩票的行家,所以接待招呼最为合适。
“二位翁公,有两年没见了吧?”见到洞庭商帮的领袖人物翁氏兄弟,冯紫英笑得格外开心。
“如何当得起大人这般称呼?”翁启明翁启阳两兄弟得到冯紫英信函相招,颇是商计了一番。
当下江南局面有些未免,士绅对朝廷意见颇大,尤其是对朝廷中北地士人十分不满,包括许多商贾也都受到了影响,开始和北地那边拉开距离,像这一次朝廷搞的这个发卖大会,像贾敬、甄应嘉等人便从中递话,希望江南商贾最好不参加,即便是要去,也尽可能要各自家族中的次要人物去。
但是翁氏兄弟考虑再三,还是觉得小冯修撰的面子不能驳,好歹是在开海之略上给江南商贾们都是带来了巨大好处的,而且冯紫英思想开明,对商人并无歧视,苏州这边也算是小冯修撰的半个家乡,一来其祖籍最早是苏州,当人那是几代以前了,二来其长房正妻沈氏便是出自苏州名门望族沈家,其三房林氏还未过门,但也是苏州望族林家,只不过现在林家人丁单薄,远不及沈氏那么兴旺罢了。
所以两兄弟便还是联袂而至,当然他们给贾敬和甄应嘉那边的回话也是很谦卑,讲明了理由。
此番北上,翁氏兄弟也有来一观局面的意图,江南乃是朝廷命脉粮仓所在,离了江南,大周便难以存活,这是不争的事实,便是皇家张氏也是从江南起家北上的,但现在南北矛盾突出,朝廷对江南压榨过甚,这种紧绷的局面究竟会演变成什么情形,所有人都有些惴惴不安,所以翁氏兄弟其实也有肩负着江南各方商人来一窥虚实的重任。
===辛字卷
第二百二十节
人声鼎沸(2)===
“二位翁公客气了。”冯紫英淡淡地应了一句,“这两年江南诸公来北地时间少了,我从翰林院到永平府,又从永平府到顺天府,虽然这京师城中,洞庭会馆、龙游会馆、徽州会馆这些江南会馆比比皆是,但是却少有看到我们江南商人在京畿有所表现,这颇让我感到诧异,难道江南商人都去热衷海贸而忽略了我们大周内部的需求不成?”
翁启明翁启阳心中都是微微一沉,冯紫英虽然看似只是漫不经心的一句调侃话语,但是未必不是代表朝中某些大佬们的观点。
这个在京畿有所表现当然不是说江南商人们没有在京畿做生意或者生意不好,而是指江南商人们没有在江南士绅与朝廷的龃龉中为朝廷发声,没有在所谓江南民意中提出他们的不同看法和意见。
很显然朝廷对此也是很不满意,或许是借这位小冯修撰的嘴来敲打江南商人了?
江南民意似乎和朝廷龃龉加深的迹象,朝廷面临诸多困难,所以专门开放海禁,而且还把东番开发大权也授予了江南商贾,在翁氏兄弟看来,这其实是一种示好的迹象,但江南士绅却因为朝廷财政困难有求于江南甚多,尤其是在加征赋税上怨气极大,所以一直显得有些咄咄逼人。
比如在淮扬镇的组建上,比如在要求加征赋税上的特殊减免上,在秋闱春闱大比江南士子的名额上,以及南京六部对于要求朝廷给予更大权限问题上,都有更高的要求,这却是朝廷难以接受的。
正因为如此,这一年多来,朝廷和代表江南士绅的南京六部关系持续绷紧,虽然后来朝廷也做了一些退让,比如在南京六部主官人选上满足了江南士绅的一些要求,但是仍然难以让江南士绅民意满意。
夹在江南士绅和朝廷之间的江南商贾们就有些难熬了。
对于像翁氏兄弟这样的豪商巨贾们来说,他们其实并不愿意见到朝廷和江南这边关系太过糟糕,他们这些商贾和那些以土地为根基的士绅还是有些区别的。
虽然两者一直有模糊化或者说相互浸润的迹象,但士绅们仍然是以不断扩张土地为根本,通过佃租和对佃户雇农以及宗族控制,再加上自身士绅身份来对地方官府施加影响力,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有经营工商业,但是却不是根本,而是附带。
而他们这些以工商实业为主的商贾则不同,可以说纱厂、丝场、茶厂、陶瓷工坊、造船工坊、制药坊或者船队、货栈、商行就是他们耐以生存的根本,无论是他们在北地的营生,还是在边墙外或者南洋、日本朝鲜的生意,都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官府来保护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是极不情愿作为江南作为他们的根本之地却与朝廷关系闹僵,那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北地、湖广乃至海外的生意。
那些以土地为根本的士绅可以不在意这一点,但他们不行,失去了北地和湖广市场,失去了在海外诸如朝鲜、日本和南洋朝廷的庇护,他们的根基就将崩溃,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这也是翁氏兄弟为主的洞庭商人必须要来京师的主因。
翁氏兄弟看得很清楚,江南士绅鼓噪着要建淮扬镇,其实也是意识到了没有军队的保护,倭寇一两千人都能在江南肆无忌惮的登陆甚至长驱直入,面对朝廷大军,江南民意再高又能如何?
但一支淮扬镇又能如何?难道还能抗拒朝廷,还能划江而治?这是天大的笑话。
南京六部那些代表江南士绅的官员们不也只能摇旗呐喊一阵,真要让他们做什么实质性的举动,只怕就要缩了。
“大人言重了,我们洞庭商会可是一直把北地视为我们的根本所在,运河沿线尤其是山东和北直隶我们的商铺可是增加了许多,而且永平府的铁料铁器和水泥现在正在源源不断地运往金陵、扬州、松江和宁波,这也有我们一份功劳啊。”
翁启阳看了一眼自己兄长,赶紧接上话。
“哦?”冯紫英看了一眼翁启阳,他没想到王绍全和庄立民居然与这帮洞庭商人合作得如此紧密,但他知道永平府的铁料铁器和水泥正在源源不断的从榆关装船南运。
由于铁料铁器本身就是紧俏物资,而且永平府的铁料铁器品质更高于其他地方所产,价格上也没有比其他地方的铁料高出太多,所以极受欢迎,而水泥就更不用说了,一经推出,便供不应求,便是北地本身也就需求极大。
之所以暂时压制北地本身需求,这也是冯紫英给他们的建议,先要抢占市场,树立品牌形象,先把市场开拓出来,再来说其他满足本地市场需求。
由于水泥的巨大需求,王绍全他们三月份便开始天津卫新建一家大型的水泥厂,即可以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将水泥运往山东、南直的运河沿线,同时又可以通过卫河东出从大沽出海南运江南。
这个建议也是冯紫英提出来的,天津地处京畿要隘,又是运河和海运的枢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随着北直隶地区的钢铁、建材产业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其重要性会日益彰显,尽早打造天津已经刻不容缓,作为顺天府丞,天津卫虽然隶属于蓟镇管辖,但是卫城处于顺天府和河间府的交汇处,其一旦发展起来,必将对京师带来莫大的好处。
“翁公,北地铁料铁器和水泥南运量很大?”
“回禀大人,不敢相瞒,六月之前,受制于永平府那边的产量和榆关港的吞吐能力,南运铁料和水泥还有限,但是从六月之后,天津卫城这边的水泥工坊建成投产,榆关港那边主要就改成以铁料、铁器外运为主,水泥主要改成从天津卫这边分成运河河运和大沽海运两条线南运,运量大增,现在整个山东乃至徐州、淮安、扬州一线水泥需求极大,天津卫的水泥产量根本满足不了,而从大沽海运出来的水泥往往在登莱就销售一空,要运到苏州、松江、宁波基本上很难,湖广那边就更不用提了,哪怕价格涨上一大截,都一样有价无市,……”
说起这桩事儿,翁氏兄弟也是感慨万千。
以往南货北运往往都是塞满货仓,但是从北边南下的货船往往会很难有足够的货物,一般都只能是铁料和干枣、板栗这些具有地方特产,大宗货物比较少,而铁料铁器在北地一样需求很大,所以南运的数量得不到保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39/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