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13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06/1718


三人就这么说着进了文渊阁。
内阁诸公除了李廷机外,
其余四人都到了,
李廷机是因为长途奔波,
劳累过度,
加之年龄本来就大了,所以回来就病倒了。
见到冯紫英进来,
几个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冯紫英身上转了一圈,
只不过每个人的目光里蕴含的味道却是各不相同。
齐永泰的目光里是满意、赞许中带着几分忧虑和感慨,叶向高则要复杂许多,悸动,还有些担心,方从哲则多了几分耐人寻味的好奇,李三才则更多的是欣赏夹杂几分莫名的嫉妒。
还是叶向高打破了这份无言地僵局,
和善地点了点头:“紫英来了,
唔,昨日才回来,论理都该放你一天假休整休整,不过你也知道当下局势不好,大家都没法安闲下来,许多事情都还等着决断和落实,之所以叫你来,也有原因。”
按照常理,无论如何都轮不到冯紫英来这里参加这种商议,但张怀昌的建议,徐大化的附议,
再加上几位阁老出于各自不同角度和心态的考量,
居然就这么有些唐突孟浪地把冯紫英叫来了。
齐永泰皱了皱眉,对于自己这个弟子,他就没叶向高那么客气了,“紫英,叫你来,不是说你有多么深谋远虑高瞻远瞩,也不是认为你有多能运筹帷幄,主要是因为你年轻,不像我们几个老了,考虑许多事情就有固有的条条框框,不敢轻易跳出这些束缚,所以做起事情来就束手束脚,每每落了后手,你没那么多束缚,考虑事情就更放得开,叶相他们同意招你来,就是这个意图,你也莫要忘乎所以,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
“乘风,哪有你这样当座师授业解惑的,……”方从哲也笑了起来,“紫英,你也莫要被他的话给吓住了,反而失去了叫你来的目的,我们就是单纯想听一听你对有些事情的看法和建议,嗯,
你也无需拘束,只管说来。”
冯紫英有些懵,忍不住想挠一挠脑袋,
但头上却带着官帽,只能顺势收回手在脸上摩挲了一下,
这才道:“回禀诸公,学生不敢放肆,先前不过是仗着点儿小聪明才恣意妄为,但诸公皆在,哪里轮得到学生狂妄?”
齐永泰脸一板,“行了,你也用不着在我们面前俯首做小的谦虚模样,听说你在外边儿做起事情来倒是大手笔,怎么这会子却一下子转了性子?”
被齐永泰怼了两下,冯紫英也真的只能低着头不做声,忍着了。
很显然齐师对自己的一些举动还是不满意的,或者说是担心的,说来说去还是自己这该死的年龄和资历,若是自己大上十岁,资历深十载,也就不至于这般夹着尾巴做人了。
叶向高也懒得看这对师生斗嘴,当下事急,甚至没有可以借鉴的故例,或者说可以借鉴的故例都是大大不利于自己一方的,前明的“靖难之役”和“夺门之变”,最后结果都是旧有体系崩塌,原有当权者落幕,这是他们绝对不能接受的。
谷笜</span>  现在这种态势要说和“靖难之役”与“夺门之变”都有点儿相似,但是无论是哪一个,都对在座众人不利,所以要做的就是如何破局,但却又要避开那些潜在的风险。
毕竟这和“靖难之役”与“夺门之变”时形势还有些不同,还多了一个一直沉默不发声但是却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太上皇,他的态度直接决定着朝中其他文臣们态度。
要知道太上皇退位也不过十年不到,自己这些阁臣和尚书侍郎们虽说都是在当今圣上手上起来的,但是要说起家也还是在元熙帝手上,而且更多的诸如员外郎、主事以及外埠的布政使、提刑按察使等许多也是元熙帝一手提拔的,他如果突然表明态度支持义忠亲王,那又该怎么办?
“紫英,子舒和我提起说你担心义忠亲王会直接宣布自己监国并重组内阁,甚至可能会宣布迁都南京?”叶向高沉吟着问道:“你怎么会这样想?”
的确冯紫英的这个担心被柴恪告诉了叶向高和方从哲他们之后,引起了二人的极大不安。
之前他们从未想过义忠亲王可能会有如此一招,他们还以为如果皇上一直不醒,义忠亲王可能会坚持要监国,甚至提出一些妥协条件,比如先确定某位皇子储君,然后他再来监国,在牛继宗的宣府军东进失利之后,会不会就放弃了这种想法,但现在看来真的有些小觑了义忠亲王的野心。
但同时他们又觉得义忠亲王似乎不可能有如此大胆忤逆的想法,毕竟江南的军力孱弱不堪,如果真的那样,那就真的只有来一场“靖难之役”,不过那个时候以北伐南方向不变,但是叔侄之间的结果就要倒回来了。
“诸位相公,不是学生为什么会这么想,而是诸多蛛丝马迹都指向了这个方向!”冯紫英坦然道。
众人尽皆皱眉,虽然有些迹象,但是似乎也没有冯紫英所言那么夸张才对。
“汤宾尹、缪昌期、朱国祯和顾天峻他们不愿意来京为官,而你们却妥协让他们得偿所愿地留在了南京主政,南京那些报纸铺天盖地的造势,南京礼部不闻不问,江南的赋税至今未有上解的迹象,甚至连两淮盐税据说一直拖延,……”
冯紫英不断打破这些人的幻想。
“陈继先出镇淮扬,学生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也许诸公觉得这很正常,甚至是有意为之,但是学生要说,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也许之前有些人并未有某些想法,但是当局势走到某一步时,他恐怕就不得不考虑另换码头了,就算是他无此想法,但他下边人也会推着他这般,……”
众人尽皆沉默,陈继先早先一直谋求希望接任京营节度使,但是皇上和内阁一直迟迟未同意,最终才提出出镇淮扬给予安抚,甚至同意他把老五军营的旧部全数带走,但这真的就让陈继先感恩戴德了么?
五军营大将到京营节度使是晋升,但是到淮扬镇总兵,那只能算是平调,而且出镇外埠,虽说淮扬富庶,但对于在仕途上想要再进一步的人来说,未必就愿意了,只能算是聊作安慰罢了。
冯紫英那一句“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也让在座众人都是心头一震之余也是细细咀嚼,这一句诗可不简单,反复细读,越读越有味道,甚至冲淡了冯紫英说这段话的带来的冲击。
冯紫英却没有想那么多,自顾自地要把自己的观点说完:“看看察哈尔人的偷入关墙和宣府军的表现,分明早就做好了要南下的准备,学生在想,即便是现在诸公要想拿下义忠亲王以绝后患,恐怕都已经晚了。”
李三才皱了皱眉,“龙禁尉那边早间传来消息,义忠亲王应该还在才对。”
“龙禁尉那边就那么可靠么?”冯紫英耸了耸鼻子,不以为然,“随便使个障眼法,立个替身,三五日遮人耳目义忠亲王不会做不到吧?他可是蓄谋这么多年了。”
冯紫英毫不客气的判断让众人又忍不住皱眉,这未免太武断了,但是也不能说无此可能。
===壬字卷
第一百二十六节
冷彻入骨===
注意到这帮人脸上旳神色,冯紫英就知道这帮人还不太相信自己的判断,但是冯紫英在了解到这几日义忠亲王都再无音讯的时候,就断定义忠亲王绝对已经悄然南下了。
在宣府军攻势失败之后,义忠亲王就应该意识到他不可能在京中还有机会了,再不南下,难道真的等到朝中众人回过味来,或者说那一干急迫着想要立储的侄儿们提出要把他拿下再来动手?
冯紫英甚至还不知道义忠亲王已经主动上门要求监国被叶向高拒绝一事,如果知道这个,那就更是毫无疑问了。
“诸公,不如再让龙禁尉直接登门去看看,或者仔细查探,学生相信义忠亲王应该都不会在京中了。”
见冯紫英说得如此笃定,叶向高和齐永泰都有些吃不准了,李三才点点头,便让人去吩咐和龙禁尉交涉。
“紫英,你如此笃定义忠亲王会南下,可是你应该考虑到,或者说义忠亲王也应该清楚,光凭他手中能掌握的军队,根本无法和朝廷大军抗衡才对。”李三才还是不太相信,“就算牛继宗能控制宣府军,大同军那边传过来的情况,孙绍祖加上投效他的几部,也不过就是大同军的三四成兵力,加起来顶多也就是十一二万人马,难道就觉得能抵挡得住朝廷大军?”
顿了一顿,似乎也觉得自己有点儿太过于自大了的李三才才又道:“好吧,就算是把淮扬镇和登莱镇加上吧,登莱镇在湖广,那边有朝廷的荆襄镇牵制,淮扬镇不过是京营转来,其战斗力不值一提,朝廷有辽东、蓟镇、大同和山西四镇精锐,还有令尊手中的三边四镇精锐,六七十万大军,
义忠亲王不会看不到这一点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06/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