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13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36/1718


谷贔
冯佑不经意地提到了天津卫现在日益繁盛,大沽成为海运港口,
而卫河又能让大沽成为天津卫的外埠,加上运河沟通南北,
天津卫的商业重要性日益凸显,另外据说未来这里还会成为北地水师的重要驻泊地,如果能够在天津卫京营起一些营生来,未尝不是一个好去处。
当然王熙凤本人肯定是不愿意长居天津卫的,她只是相中了这里的商业机会,现在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天津卫的商业价值,但日后这里肯定会越来越繁盛,哪怕是在这里购屋买铺也都是划算的,如果再能京营一些诸如水泥、铁料这样的物件,铁定能赚个钵满盆肥。
这一趟既然要在天津卫呆上一年半载,那倒是可以让王信和来旺他们先把情况熟悉一下,做好准备。
********
对于冯紫英来说,当好自己的顺天府丞,管好顺天府内州县的事儿,才是最根本的,但只是做这些,恐怕还不够,甚至远远不够。
他已经意识到未来这一二年里朝廷为了剿灭南京方面的叛乱,肯定会竭尽一切力量,但是北地大旱带来的危机和白莲教这个隐患,以及边墙外女真和蒙古的威胁势必牵制着朝廷的精力,而南京方面肯定也会想尽办法来利用这些因素来干扰朝廷,使得局面对其更有利。
对南边打仗暂时轮不到自己指手画脚,无论是老爹、孙承宗还是熊廷弼,抑或尤氏兄弟和曹文诏、贺世贤,甚至黄得功、左良玉和贺虎臣他们,都比自己强,自己能做的就是一方面在后勤保障上尽可能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就是坐在顺天府丞位置上,尽可能消除白莲教叛乱和北地大旱流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过想是如此想,冯紫英在这段时间里的表现还是引起了朝廷诸公的重视,起码一系列的分析和建议都相当中肯,原来对冯紫英还有些看法的诸公都改变了态度,更愿意听取冯紫英对许多事情的看法建议,哪怕作为参考也是好的。
“紫英,令尊已经来信了,三边四镇第一批军队已经组建完毕,五万人左右,由令尊亲自率领,刘东旸、刘白川、土文秀尽皆在其中,刘东旸为前锋,已经南下耀州,准备从潼关进入河南。”齐永泰看了一眼冯紫英,“令尊还推荐暂时由贺世贤代理三边总督,主持西北大局,另外还有四万大军也已经准备停当,由萧如薰率领,预计会在半个月后出发。”
“把西北大军抽调一空,西北岂不是空虚了,山陕旱情如此之重,万一……”冯紫英吃了一惊,老爹却没有和自己说这些。
没想到老爹魄力如此之大,把刘白川、刘东旸和土文秀这几个叛将都带出来了,甚至还让刘东旸担任先锋官,但话说回来,把刘东旸和土文秀留在西北不是危险更大么?还不如用其所长,正好来打仗,无论是和王子腾的登莱军碰一碰,还是与牛继宗的宣府军一战,也算是得其所用了。
贺世贤老成谋国,倒是一个留守的合适人选,加之对老爹很忠心,老爹要想扶贺世贤上位的心思也很明显,不过朝廷未必会答应,那样一来冯家的影响力太大了。
不过哪怕是代理三边总督,这个资历到手,未来从榆林总兵调任蓟镇或者大同总兵都可以顺理成章了,这也算是一个小进步。
“还有三万正在整训,令尊很看好祁炳忠,已经举荐祁炳忠接任宁夏镇总兵,负责协助贺世贤镇抚西北。”齐永泰若有深意地道:“祁炳忠也是蒙古人出身,令尊倒是十分信任啊。”
“齐师,边将中外族比比皆是,以学生浅见,我大周煌煌天威,便是蒙古人亦是我大周一员,只要承认我大周正朔,仰慕我中华文明,前明便有渤泥国王欲为前明一员,这等事情足以说明我中华文明之德威普照。”冯紫英其实明白齐永泰话语里并非是指祁炳忠的蒙古族问题,而是指自己老爹有些喜欢任用私人。
这不是废话么?军中若是不用自己信任的人,难道还真的要全数以任人唯贤?连忠心都不能保证,如何在打仗时候如臂指使?
这一点上虽然理论上是一个弊病,但是冯紫英却支持自己老爹这么做,打起仗来,没有一帮忠心的部将,那你真的玩不转,像刘东旸、土文秀这种,如果老爹没有十足把握,也绝不可能将其放出来。
冯紫英不清楚老爹怎么降服了这帮人,但若是真的收服了这些悍将,用在对南边的战场上,的确是可以成为一把好刀。
对文臣来说,肯定对这种情形看不惯,但是从武将来说,只要能确保打赢仗,那就只能如此。
齐永泰见冯紫英诡辩,也懒得多理会,他也不认为冯唐这么做就有多么离谱,边镇上都是如此,谁让冯唐从西到动,又从东到西走了个遍,把人家像驴一样支得团团转,又要让人家打仗,不提拔几个合用之人,怎么打仗?
===壬字卷
第一百五十二节
问计===
“刘东旸、土文秀是何许人,令尊应该是知晓的,用刘东旸为先锋,已经让兵部有些不满了,现在又推荐祁炳忠为宁夏总兵,令尊还是太孟浪了一些。”
齐永泰语气平缓,方正的面孔上没有多少神色,“这种犯忌讳的事情,
一次两次可以,多了,就会反噬了。”
能得齐永泰这么说,冯紫英也知道这是看在自己份儿上才会说这等推心置腹之语,这是有人在质疑了。
兵部尚书张怀昌是辽东出身,
一门心思都是要剿灭建州女真,
对边镇武将们只要有本事,都素来放得比较宽,而这种事情也还轮不到徐大化来插言,那对自己老爹有看法的不问可治就是李三才了,或许还有左都御史张景秋?
“多些齐师提醒,弟子会去信提醒家父。”冯紫英点头行礼,“家父在和学生信中也提及说甘宁二镇将士作风剽悍,但军纪散漫,加之对朝廷冷遇三边素有怨气,若是能以战事来磨砺二镇将士,给予其战场立功的机会,也算是得其所哉,……”
齐永泰微微颌首,三边四镇历来是最清苦的,
朝廷财力有限,素来是先保证蓟辽,
再是宣大,最后才是三边,
三边将士为此不满也在情理之中。
当下南北战事即将开打,冯唐将三边四镇军中情绪最激昂的一部分将士带出来,
既是一种疏导,也是一种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手段,既然老是埋怨朝廷不公,那现在朝廷就给你们立功的机会,只要能打赢,那么一切都好说,便是争取更好的待遇也能有底气了。
“令尊这般安排也有道理,只是在用人上还需慎重,莫要授人以柄。”齐永泰只是提醒一下,并无深究之意,那也不是他分管的领域。
当下内阁也作了分工,李廷机身体状况不佳,一直卧床不起,叶向高主持全面朝务,方从哲则既要负责财政后勤,还要兼顾分化拉拢江南士绅,而齐永泰则协助方从哲,同时要负责整个北地的稳定,李三才则协调整个军务。
也就是说,现在的内阁有向战时内阁转话的趋势,齐永泰也从原来的单纯主管人事到现在还要兼顾北地后方安全了。
当然这也说得过去,齐永泰本来就是北地大儒,在北地威信很高,现在南北交战在即,北方稳定更是重要,尤其是在面临大旱可能对整个北方局面冲击的情况下,稳定住了这个大后方,军队才能安心向南征伐。
北地稳定的核心就是京畿安稳,而京畿的核心就是顺天府,就是京师城,所以齐永泰约冯紫英谈话也是理所当然。
“就目前来看,山陕的旱情影响可能会逐渐显现出来,朝廷已经派出了两拨巡按,分别前往山陕,督促地方落实赈济,朝廷也决定对山陕旱情地区免田赋两年,……”
齐永泰的话没能得到冯紫英的赞同,“齐师,这远远不够,山陕的贫瘠穷苦状况弟子是有所知晓的,靠天吃饭,大旱对许多地方影响太严重了,尤其是陕西,朝廷还得要想办法解决灾民生活问题,不能让其啸聚流窜,否则必定生乱。。”
朝廷虽然口头上重视北地旱情,但是还是按照以往惯例来应对,主要依靠地方,然后朝廷派员督导,但今年的旱情严重程度大大超出以往,而朝廷却又恰恰是最虚弱的时候,一旦酿成前世明末那样农民起义风暴,那就危险了。
齐永泰还是很重视冯紫英的意见的,点了点头问道:“你觉得朝廷还能怎么做?”
“大旱带来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无粮可吃,灾民吃野菜,吃草根,吃树皮,最后就只能吃白土,然后等死,到那时候与其被饿死,那就不如放手一搏,也许撬开士绅和官府的仓库,总能抢到点儿粮食,哪怕日后被官府拿住开刀问斩,总胜过现下就饿死,……”
没经过饿死的滋味冯紫英固然不清楚,但是却听自己父亲说过无数次,冯佐冯佑也一样谈过那等情形,真正到了那一步,人也就无欲无求,但求饱個肚子,刀斧加颈也顾不得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36/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