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14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76/1718


孙承宗吃了一惊。
他只知道在冀州、新河和南宫那一战中,宣府军大获全胜,也知道是被牛继宗突袭苏晟度慌不择路溃逃大败,但是具体战事经过却不清楚,也不知道这大败究竟是怎样一个大败法,听冯紫英这么一说,才知道五万多人看样子主要溃散,而非被包围歼灭,想想也是,五万多大军分处冀州、南宫和新河三地,怎么可能被两万人包围歼灭?
只是这一段时间里就收罗了三万多溃兵,还是让人有些意外。
“牛继宗还是保守了一些,虽然击溃了山西军,但是却没有敢乘胜追击歼灭,如果是我的话,我哪怕是冒险也要咬住不放,彻底消灭这支有生力量。”冯紫英意犹未尽。
“紫英,恐怕不是宣府军保守,也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吧。”孙承宗笑了笑,“山西军向西溃败,都逃入宁晋、赵州了,如果他们继续追击,可南面还有令尊的西北军,如果西北军突然北上截断他们的归路,如你所说,他们只有两万人,那可就真的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刘白川做事谨慎细致,考虑事情周全,但是魄力却不及刘东旸和土文秀,家父让他驻守广宗、威县这一线,他没这个魄力。”冯紫英摇摇头。
“牛继宗未必了解这些情况,他也要考虑,万一西北军冒险北上关门,他的两万人就完了。”孙承宗笑着摇头:“为帅者,既需要有魄力,亦要有后手,牛继宗能出两万兵偷袭,已经够有魄力了,再要不管不顾地追击入真定府中部的赵州、宁晋,我都要刮目相看了,这不是有魄力,而是贪心不足蛇吞象了,他实力不足,决定了他不敢这么做。”
“正因为实力不足,他才更该冒险,否则这么四平八稳地和我们拼消耗,他拼得过么?”冯紫英反问。
孙承宗一愣,然后苦笑道:“嗯,紫英,你这个说法也不无道理。”
“恺阳公,好了,咱们也不争论这个了,宣府军没能彻底全歼山西军,既是其实力不足所致,同时也是他们的失策,那么也就给了我们一个扳回来的机会。”冯紫英冷静地道:“三万多败兵,并非他们无能,而是主帅无能,苏晟度该千刀万剐,但是这些士卒却是无辜,山西军虽然不及宣府军、蓟镇军和大同军,但也算边镇强军,稍稍整顿一下,挑两万人组建一支能打仗的部队不在话下,恺阳公,我这话不算夸张吧?”
孙承宗笑了起来,点头承认:“紫英,你说的没错,别说二万人,如何好生整饬,补齐粮草物资和军械,二万五也不是不可能。”
“既然如此,我所承诺的,算不算达到了?”冯紫英也笑了起来。
“嗯,按照这么算,不但实现了,而且还超额了。”孙承宗没有否认,不管冯紫英采取什么办法,人家的确给自己凑齐了七万人,他点点头道:“不过紫英,令尊那边抽调三万人,恐怕会有影响啊,你该知道北线这么打的目的,就是要迫使牛继宗回师去夺回夏镇,打通运河,令尊也是这个目的,缺了三万人,影响可不小。”
“家父那边,他也想过,固原军他打算再抽调二万人过来,甚至更多也行。在抵达洛阳时就已经在考虑这个问题,所以也和兵部交涉了,固原镇基本上在西北全数抽光,只是甘肃、宁夏、榆林三镇维持基本规模,固原镇本身前年抽调部分去播州打仗,结果表现不佳,兵部想裁撤,才引发西北不稳,所以家父就考虑索性将固原镇全数调入中原来打仗,如果表现上佳,也能和兵部讨价还价保留下来,如果真的还是不堪,那被裁撤,大家也都没有话说了。”
冯紫英这么一说,孙承宗也就理解了,作为三边总督,肯定要替麾下四镇考虑,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编制,一个连自己部下军队都保不住的总督,很难得到下属的拥戴,这一点冯唐是老武人了,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用中原这一战来练兵,也用来向朝廷证明西北四镇的军队不比宣大、蓟辽诸镇的军队差,也能保住西北四镇这些武将兵头们的利益。
“紫英,令尊也是煞费苦心啊,这般替三边考虑,难怪令尊在大同,在榆林,在蓟辽,都能得到下边将领们的拥戴支持。”孙承宗不无感慨。
冯紫英小心观察了一下孙承宗的神色,觉得对方并非是在影射什么,这才放心。
太过得下边武将的支持对下是好事,对上对朝廷就未必是了,拥兵自重邀买军心这个帽子扣下来,老爹也吃不消,但如果没有下边人的拥戴,不能如臂使指,打起仗来就更吃力,更容易有意外发生,所以这也是两难。
老爹现在也是小心翼翼地走平衡木,尽可能地避免引来朝廷的猜忌,也幸亏现在皇帝是昏迷不醒,真要清醒时候,兴许这西北十多万大军一来,就要引起猜忌了,更别说现在山西镇五万人损失了,这中原大军几乎尽在老爹手中。
现在自己主动提出让老爹交出三万人给孙承宗,未尝不是一个自我避嫌的方式。
“恺阳公,九边的哪个总督都不好当啊,下边武人们的性子都是燥烈无比的,稍有不顺就要闹饷闹兵变,特别是三边那边苦得太久了,所以听说要来中原打仗,明知道这是提着脑袋来卖命,但是士卒们一个个兴高采烈,深怕排不上号,您说这股子士气,若是泄了,那多可惜?”冯紫英叹了一口气,“家父也是没办法,能多带一点儿就多带一点儿,固原镇也苦,现在在播州那边表现不好不受朝廷待见,再不搏一把,那就真的要被裁撤了,可这些被裁撤了军士们去哪里,回去,不是祸害地方?真要过不下去了,啸聚起来,占山为王,那不又成了朝廷的事儿?”
孙承宗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现在冯唐这么做,某种意义上上来说,也是一种替朝廷减压的办法,反正这一战打完了,账都得要算在江南身上,一切都得要从江南身上来出。
===壬字卷
第二百六十九节
忧患重重此伏彼起===
“紫英,朝廷的确有些亏欠西北四镇的,不过此番平定南方,我相信大周就会迎来一个安定的时代,届时西北四镇的情形会大有好转。”孙承宗只能这么安慰冯紫英。
“恺阳公,您这话可不实在啊,西北四镇会大有好转?我可不这么认为。”冯紫英摇头,“现在山陕大旱,而且已经连续两年旱情了,一年比一年严重,今年春旱架势一样不比去年差,我估计四五月青黄不接的时候,山陕会出乱子,可是不解决南边的问题,就算是军队平定来了民乱,那也是‘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一茬接一茬,往复不断,……”
孙承宗也是个知兵懂史之人,自然明白冯紫英话里边所说的偈语出自哪里,那是东汉崔蹇《政论》一文中提及的,后边还有几句,如“吏不必可畏,从来不可轻。奈何望欲平。”
冯紫英的话语显然有了衍生之意,言外之意就是之靠军队镇压是解决不了山陕大旱带来的民不聊生问题的。
当老百姓都食不果腹的时候,要么饿死,要么造反被杀死,他们肯定会选择造反,起码造反暂时不会死,或者造反之后还可能被招安甚至造反成功呢?哪怕只是万一,但起码也比直接饿死好吧。
山陕素来民风强悍,而且贫富分外更胜于江南湖广这些地方,“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就是真实写照,加上自然环境也差,水利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所以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官府自救能力极弱,全靠朝廷赈济,但现在江南断了漕运,朝廷自顾不暇,这场祸乱似乎就难以避免了。
冯紫英甚至隐约都感觉到了朝廷的某种不言而喻的策略,那就是既然避免不了,那就先全力图谋将山东、江南乃至湖广拿下来,山陕乱就乱吧,等到大乱之后朝廷也把山东、江南和湖广收复回来了,再重新恩威并施,加上军队平叛镇压,将山陕夺回来就行了,大乱之后还能有大治呢。
这种心态似乎自己老爹也有,要不怎么会源源不断从西北抽调精锐进中原?
早些平定江南,就能早些拯救山陕,至于山陕那边,只要有留守军队稳住边地,内乱可以慢慢平定。
实在平定不了,将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任由那些暴民叛贼抢掠一些大户谋生,也不是不可以接受的。
反正老百姓都没吃的,官府要这些士绅大户们出钱出粮来稳定局面,这些人都是不愿意的,甚至还要四处告状,那现在就好,朝廷官府有更重要的事情,暂时顾不到你山陕,那就拖着吧,暴民乱贼怎么做,官府也就只能勉力维持,维持不了,也就听之任之了。
甚至这种默契还可以悄悄透露给那些暴民们,暴民们中也有聪明之辈,自然明白,到时候做个路子,招安一批不就了事大吉?
冯紫英之前就和老爹透露过是否可以唆使西北留守军队中部分扮作暴民盗匪洗劫本地大户来获取钱粮,没想到老爹更“进化”了一步,干脆就要让暴民们自己上阵了,甚至还可以掩护自家军队的“演出”。
要说这是养寇自重也说得过去,到时候真正平定江南之后,实力更为强大的西北军何去何从,朝廷会不会卸磨杀驴?有山陕这个乱局在,还能为西北军保留下来留一条路,估摸着老爹也是考虑到这一点了。
“紫英,你说的我明白,但现在朝廷没有余力来解决啊。”孙承宗抚掌叹息,“我们就只能做好我们自己手里的事罢了,山陕只是癣疥之疾,不解决南方,那就是心腹之患。”
冯紫英心中冷笑,不过是皇位宝座上换一个姓张的罢了,心腹之患也就是对于这些要维护正统或者说不能失去权力的朝中诸公们来说才是罢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76/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