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1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7/1718


他自己也知晓这个情况,所以在考中二甲进士之后,也只是回了一回书院,向山长、掌院和几位关系较为密切的同学和教谕道了别,便翩然离去。
所以在韩敬离开之后,书院里也很平静的接受了这个现实。
不过官应震倒是没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因为韩敬本身也一直与汤宾尹保持着密切联系,更像是汤宾尹寄放在自己这里的挂名弟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作为同年他代为照料了两年,也算是尽了心了。
许獬率先叩拜,算是这几年里对师恩的感谢,其余弟子也都是跟着跪拜。
官应震和周永春二人都很坦然承受了这一礼,他们当得起。
作为书院的两个主要负责人,几乎所有事情都要由他们来安排部署,而且书院学子的情况不一,也需要分门别类的加以指导辅导,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提升。
像宋统殷十六岁就在青檀书院读书,一读就是九年,第一科连秋闱都没过,第二科也就是上科才算过了秋闱又在春闱折戟,今科才算是真正考中进士。
和山长掌院的沟通就显得很轻松了,现在这几位都已经是大周的准官员了,一到两年的观政期结束,他们就会被授官。
这几位都是二甲进士,起步就是从七品,三五年之内就会破格提拔,一般都会提拔到正六品甚至从五品的位置上,也就是意味着会破格提拔三级以上,这就是进士的威风,也是其他选官永远不具备的。
“子逊不必说了,为师估计庶吉士跑不掉,照理说以紫英的二甲第九,也该没问题,但是紫英稍微特殊一些,还真不好说。”官应震也是在官场沉浮多年的老人了,对这等情况十分熟悉。
“一是年龄太年轻,虽说庶吉士有要求是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俊才,但紫英这个年龄委实太夸张了一点儿,据我所知大周这么多科里,十八岁以下的庶吉士基本上没有,嗯,也许今科就又会有两个,一个是侯恂,一个是紫英,……”
官应震的话让几个同学都笑了起来,既有些艳羡,也还带着几分善意的揶揄,“官师说得是,紫英这个年龄,让我们这些师兄们都汗颜啊。”
考中进士基本上就算是从青檀书院毕业了,和青檀书院脱离了从属关系,而对官应震的称呼也从山长改为了官师。
“诸位师兄打趣了,刚才官师不也在说这年龄太年轻也是劣势么?”冯紫英倒是很坦然。
“现在看起来似乎是有些劣势,但是越往后,这个年龄就越能变成优势了。”
宋统殷也是山东籍人,和冯紫英算是老乡,不过他要比冯紫英足足大十岁,但在二甲进士里已经算是年轻的了。
“献征说得是,越是往后,这个年龄优势会越明显。”官应震接上话,“但现在的确有些麻烦,特别是阁老和六部堂上官有些人可能就会以此为由,故意挑刺。第二就是大家可能都知道了,紫英的文章从会试到殿试都有一些争议,估计在馆选上,不管紫英的东阁考试如何,都会有人要借此做文章。”
这也不是秘密,冯紫英在文辞经义上的不足和在时政策论上观点优势形成了鲜明对比,所以才会导致在会试和殿试上他的策论都引发争议,这难免又会延续到庶吉士的馆选上。
照理说,二甲前十名基本上就是庶吉士的天然人选,鲜有二甲前十没能进入庶吉士的,而竞争一般都是在二甲前十以后的这些进士中产生,这也是惯例。
但是既然是惯例,那就有特例,总还是有那么几科中会有前十的进士落选馆选,但都基本上是自身有问题,比如年龄偏大已经将近三十五,又或者品行不佳外界有反应,但像冯紫英这种因为年龄偏小和文章引发争议而可能落选的,还真是第一个。
当然现在也还只能说是可能,可既然是官应震说出来,那么也就意味着的确这中可能性还不小。
二甲进士中,许獬基本上能敲定没问题,而宋统殷和罗尚忠名次靠前,可以一搏,但是希望都不太大。
毕竟比照上科庶吉士只有十六个名额,今科估计也不会有太大差距,那么只有二甲前三十的进士才具备竞争力,而宋统殷和罗尚忠都在三十开外,宋统殷三十八,罗尚忠五十五。
至于说其他几位都在百名开外,那可能性就更微乎其微了。
房间里只剩下了官应震和冯紫英二人。
“紫英,此事你务必要小心,我知道乘风兄和汝俊兄可能都有一些考量和安排,但是据我所知,恐怕不希望你入选庶吉士的人也很多。”官应震的话让冯紫英也是心中剧震。
官应震和齐永泰虽然很多观念理念近似,但是一来他们两人不是一科同年,二来官应震是湖广人,湖广籍官员在朝中也自成一派,与所谓的江南派士人官员虽然都属于南方士人官员,但是又还是略有区别。
而齐永泰和乔应甲都是北方官员的代表,一个是来自北直隶,一个是来自山西。
所以官应震能得到的消息肯定是从另外一个渠道来的。
“官师教我。”冯紫英知道齐永泰和乔应甲肯定在为自己努力,但是如官应震所说,庶吉士或许在外界看来和二甲进士区别不大,但是只有在朝廷内部的人才明白庶吉士的意义,而很多人恐怕就未必愿意看到自己成为庶吉士。
缺乏了庶吉士这道台阶,要想进入翰林院就难比登天,而没有翰林院的资历,日后你要入内阁就会遭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光是一句非翰林不入阁已经被人们背熟了的话就足以让没有翰林资质的人难以解脱。
官应震沉吟着,站起身来走了一圈,“六部和都察院、通政司以及大理寺中,为师尚能为你周旋一二,但是内阁三人中,沈、方二人恐怕都对你印象不佳,必定出言反对,只有叶进卿一人或许还能有所圆转。”
叶进卿就是叶向高,他的字是进卿。
如果三个阁老都反对的话,那么冯紫英就算是有其他六部堂上官的支持,一样无法入选庶吉士,所以官应震说必须要说法一名阁老对自己的入选持支持态度。
“这恐怕要乘风兄亲自出面去见叶向高才行。”官应震迟疑了一下,“但是乘风兄的性子,紫英你也知道,他肯定会支持你,但是要让他去向谁低头,恐怕很难。”
===乙字卷
第二百节
背后是谁===
冯紫英离开官应震公廨时,就已经意识到了恐怕这一场庶吉士馆选不像之前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轻松了,甚至会超出齐永泰和乔应甲之前的预料。
自己是否入选已经不是单纯的一个庶吉士馆选名额问题,甚至还关系到了某种政治风向的趋势。
如官应震所言,沈一贯宁肯不当这个首辅也要捍卫其首辅和内阁的权力,而方从哲明显对齐永泰和乔应甲的一些政治理念是不认同的,那么在自己这个依然开始出挑露头的角色肯定会坚决反对,这基本上不可能得到妥协。
馆选的关键在于内阁阁老们的意见是否和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的堂上官们达成一致。
再说简单一点儿,那就是如果三名内阁阁老都赞同或者反对,那么这个人选肯定会被通过和否决,无论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和大理寺的堂上官们意见如何。
如果三名内阁阁老意见不一致,那么这个人选就需要获得足够的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和大理寺的堂上官们支持才行了。
齐永泰、乔应甲他们或许能够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和大理寺这边帮自己争取一些支持,比如顾秉谦、张景秋这些人,官应震也愿意出面帮忙,但是在内阁这三位中,难度就比较大了。
或许唯一的机会就是态度相对较为中立的叶向高,但从本质上来说,此人恐怕也是不太欣赏自己的,要让他点头,如官应震所言,也许就需要齐永泰亲自出面去协调。
嗯,也许这已经不叫协调,甚至可能就是叫低头了。
对于齐永泰的性格来说,这恐怕太难了。
默默地思索着,冯紫英走出走廊,却听到一声呼喊:“紫英。”
“子逊兄。”见到是负手站在另一头的许獬,冯紫英略感惊讶,还是疾步走了过去。
“和官师谈完了?”许獬含笑问道:“是不是有些压力?”
冯紫英也笑了起来,“嗯,官师觉得小弟要想馆选庶吉士,可能会有一些阻力。”
“嗯,走吧,我们走走。”许獬似乎知晓这个情况,点点头。
冯紫英也不多问,便和许獬并肩而行。
目前书院中,除了练国事已经确定入翰林了,唯一有希望的恐怕就是许獬和冯紫英二人的馆选庶吉士了。
许獬没说的,二甲第一名如果都不能入选庶吉士,恐怕就要引发广泛质疑了,内阁恐怕还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但冯紫英可操作余地就多了。
冯紫英感觉之前自己似乎有些小瞧了这位诗剑风流闻名的师兄了,对他的印象更多地还是停留在他的文才上。
冯紫英和许獬的关系不算是最密切的那一批,比起和练国事来,要差一些,也比不上东园的几个同学,但是却又要比宋统殷、罗尚忠这一批老西园师兄要密切许多了。
毕竟那一日在青檀白石面前的对仗,顿时让二人名声大噪,加上后续的各种活动,许獬都是活跃分子,所以接触就比较多了。
“子逊兄对这一次二甲头名还算满意?”冯紫英先挑开话题。
他感觉许獬可能是有什么话要和自己说,但是大概是尚未把言辞斟酌好,但这么僵着场面也不合适,所以干脆自己来找话题。
“嗯,略有遗憾,我原本以为自己殿试发挥不错,应该是有希望进一甲的,不过看了看三甲名单,也算合理吧。”许獬淡淡地道。
“也算合理?子逊兄这个说法很有深意啊。”冯紫英也笑着道。
“紫英,你这方面洞察力应该比愚兄更敏锐更精准才对,难道是来考较愚兄么?”许獬也灿然一笑,“君豫兄是河南人,真长是浙江人,一北一南,然后文弱是移籍到顺天府的湖广人,这不就是最完美的三甲么?朝廷大概觉得这样才是最公允的安排吧。”
冯紫英也没想到许獬把这个问题看得这么透彻,对许獬又高看了几分。
估计这进士里边懵懵懂懂的人还很多,虽然他们知道这南北卷之分,但是这如何具体运作,在各个层面如何体现出来,才不至于引起内外非议,这都是相当考较当政者的政治手腕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三甲也就是要体现这样一个平衡,对南北学子也要有一个令人信服的交代。
练国事是北方学子代表,黄尊素则是江南士子的领袖,而杨文弱在京师大名鼎鼎,其父还是都察院御史,但是其却是附籍在京师的湖广人,而湖广也是南方士人中一个仅次于江南士人的群体,一样需要一个代表。
所以说,这个安排简直堪称完美,连冯紫英都不得不佩服殿试读卷官这帮人的本事。
“嗯,子逊兄这么一说,小弟还真的觉得就是这么回事儿了。”冯紫英微微加快了步伐,跟上了许獬。
“紫英,别在愚兄面前演戏,君豫就说过,咱们这一科考中进士的同学里,就属你在这方面最是敏觉,而且还最年轻,简直不知道老天爷是怎么安排的,嗯,他也最看好你,愚兄也有此感。”许獬看了冯紫英一眼。
冯紫英听得一阵汗颜,自己是最敏觉么?还真的是老天爷安排,谁让自己这个莫名其妙踏入这个时空中的人要有这样一段里程呢?
“子逊兄,您和君豫兄过誉了,可能也是因为小弟生在一个武勋家庭,家父常年在大同边地戍守,难免要和朝廷兵部、五军都督府已经地方上的衙门打交道,接触多一些,见得多一些罢了,要说本事,您和君豫兄的表现已经足以证明一切了,再说了,小弟这等文才经义水准,恐怕拿出去都很难让人信服的。”
冯紫英自谦的话没有让许獬在意,“紫英,不必妄自菲薄,你把王象春给弄得下不了台的那首诗便是愚兄都自认很难在那种场合下一挥而就,嗯,那句赠言,据说李尚书非常欣赏,虽然当时他还是板着脸,但是下去之后可是赞不绝口,认为你能秉承圣人之心,有忧国忧民之志,……”
冯紫英颇为诧异,他以为李廷机这种古板方正之人应该是对自己印象糟糕才对,没想到一句对仗也能让李廷机印象扭转?
“不要把朝中大臣们都想得那么狭隘嘛。”许獬似乎觉察到了冯紫英的惊诧,微微一笑,“其实你在会试和殿试中的表现固然招来了很多反感,但是同样也吸引了很多人关注,甚至欣赏。”
关注应该是一个中性词,就是注意力,既可以转化为正面的,也可以转化为反面的,要看下一步发展,但是关注度无疑是很多人都渴望的。
无人关注,那才是最悲哀的。
“或许关注是有的,但小弟有自知之明,这个年龄,还喜欢发表一些看起来好像不那么靠谱的看法观点,欣赏恐怕就未必能获得多少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7/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