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2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4/1718


左侍郎张景秋脸色稍微正常一些,正在仔细的阅读着送回来的塘报。
从第一封塘报到第三封塘报,看似时间每一封也就只相差一两个时辰,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第一封塘报送发时和第三封塘报送发时已经足足差了三天时间,而实际送到兵部手里这些情况已经是九日前的情形了。
可以想象得到从今日开始,还会有无数塘报向潮水一样涌来,不仅仅是宁夏镇和榆林镇的,还包括甘肃镇、固原镇乃至山西镇和大同镇的。
张景秋可不相信这会只是一个简单的宁夏镇兵变叛乱,若是这里边没有河套乃至更东面的鞑靼人在里边作祟,他敢把名字倒起来写。
“通报两位阁老了么?”柴格脸色也很难看,作为右侍郎,他需要具体的掌握处理这等事务,而宁夏镇一下子糜烂若斯,不得不让他感到心惊。
“两位阁老已经知晓,并通报宫中。”一位小吏赶紧道。
“舆图挂起来,职方司来了几个人?”柴恪没等回答,便厉声道:“近三个月陕西行都司和四镇信报全数送来,相关情况立即清理出来。”
整个公廨里如同沸腾的开水一般开始躁动起来,出了这么大的事情,追究责任那都是后边儿的事情了,现在是需要尽快掌握基本情况,并拿出一个相对应的方略,否则皇上和内阁两位阁老朝会或者面询时,就该要出丑了。
看见萧大亨那副模样,柴恪没来由的一阵烦躁,这么大的事情,他这个兵部尚书便是首当其冲,但是对萧大亨来说又如何呢?
他年龄摆在那里了,便是马上致仕也影响不大,可是这么大的事情,担子就要压在在座的一帮人身上了。
舆图迅速被悬挂了起来,既包括宁夏镇,也包括临近的三镇以及河套的情形,只是这等地图外人一眼看下去未必能看得明白,而只有熟悉军务者,方能了解。
“说。”萧大亨、张景秋和柴恪都已经站在了悬挂起来的舆图面前,职方司主事耿如杞已经站在了一旁,“就目前塘报显示,正月廿三,宁夏镇副总兵哱承恩、哱承宠与宁夏镇分守副总兵刘东旸同时举事,当晚攻杀总兵石光珏,兵将该镇府库洗劫一空,据传获银超过二十万两,分发部众,……”
“……,正月廿六,游击将军土文秀率军与哱云两部突袭平虏所,宁夏镇参将姚志礼战死,余部皆被击溃,北方镇远关亦备哱云部控制,……”
“正月廿七,参将刘白川在宁夏后卫举兵响应叛乱,三山口和青冈峡一线皆被刘白川部控制,……”
张景秋冷峻的声音响起:“这么说来,整个宁夏镇除了灵州所和宁夏中卫那边尚未得到消息,其他都已经被叛军控制?”
“不,张大人,刘东旸便是分守宁夏中卫的副总兵,宁夏中卫肯定早就被他所控制了,只有灵州所是参将谢文贵守卫,目前还不清楚情况,另外兴武营情况如何了,如果兴武营也被叛军控制,那恐怕整个宁夏镇都希望不大了,……”
耿如杞的话更如同一桶冰水浇在了本来就已经有些绝望的在座众人心中。
偌大一个宁夏镇居然就在短短十日内全数沦陷了,大周朝的边务难道就已经虚弱到了这种程度?
当然这是内乱,还不是外敌入侵,可是这比外敌入侵还可怕,因为这背后肯定有着外敌的影子,否则这些叛军不会忙不迭的景致宁夏后卫和平虏所。
这就分明是要先控制住与套外套内的鞑靼人连通的咽喉要道,一旦有变便可直接放鞑靼铁骑入塞。
“甘肃镇那边情况也不佳,据言西面盘踞哈密的阿都沙塔尔和哈拉哈什等诸部一直袭扰肃州,而西海鞑靼人亦是经常越过祁连山,出没于甘州五卫,甘肃镇西部诸卫不甚其扰,……”
没有一个好消息。
这些消息之前大家都知道,但是毕竟没出大事儿,这些情况大家也就司空见惯了,问题是现在宁夏镇出了乱子,该如何是好?从哪里调兵平叛?
甘肃镇的架势不但是抽不出兵力来,甚至可能会受到宁夏叛军的进攻一旦把甘肃镇打烂了,那问题就真的大了。
柴恪深吸了一口气,“楚材,看样子这甘肃镇抽不出兵来了?”
“柴大人,恐怕不是抽不出兵来的问题,宁夏中卫一直是刘东旸的老巢,他在那里驻守超过十年,从行人司和龙禁尉那边传来的消息都称,刘东旸在中卫号称中卫王,其麾下兵力高达五千人,而且有两千都是他从甘肃和河套外招募来的牧民和流民中的精壮,还有一部分是活跃于合黎山的马匪,其人素有野心,但亦有本事,……”
这番话让张景秋和柴恪都一下子紧张起来,“楚材,你什么意思?”
“属下担心他的心思早就不在区区宁夏一镇,而是瞅准了西面的固原和甘肃镇,尤其是甘肃镇,那边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糟糕,一旦他提兵西进,被他拿下景泰和松山堡,那里原来一直是阿赤兔部的牧地,若非十多年前将阿赤兔部逐出,由在北面修了边墙,阿赤兔部早就冲进来了,如果刘东旸和阿赤兔部勾结起来,不仅仅是大小松山,包括镇番卫和凉州卫都会非常危险,边墙能挡得住阿赤兔部,但是却抵挡不住刘东旸的人马,……”
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如果是这样,那整个甘肃镇的东部诸卫镇就都危险了。
“楚材,你这怕是最坏的设想吧?”张景秋迟疑了一下,目光还在地图上游动,“刘东旸就这么信任哱拜一家?”
“正因为他不信任,才会让哱拜挡在前面,土文秀和许朝还有刘白川肯定是跟着刘东旸的,也许他们之间的互不信任会是我们唯一的机会,但是哱拜如果得到了土默特部的支持,那这个互不信任对我们的作用就会无限小了,刘东旸便会真正和哱拜结盟!”
耿如杞的分析让柴恪微微点头,“楚材,你的意思是现在刘东旸还没有拿定主意?”
“柴大人,我也无法判断,照理说,他既然敢做这种事情,恐怕早就横下一条心了,但从他的本部表现来看,他还是不太信得过哱拜,或许他在等待土默特部的态度,素囊和卜石兔现在的对峙局面或许让他有些犹豫不决。”
当冯紫英得到消息时,已经是午间了。
此时整个京师城都已经传遍了,一上午又有两拨塘报传回京师,一日五警,这大概是当年呼伦塞之战之后最为紧张的时候了,好在京师城内外虽然有些紧张,但想到那是宁夏镇,距离京师城尚远,所以还不至于草木皆兵,而且具体情形也还不清楚。
如果是山西镇或者大同镇出了这样的事儿,只怕就全城都要人心惶惶了。
“一大早兵部诸位大佬们就入朝了,一直商讨到午时都还没有拿出意见来,主要是局面变化太快,据说宁夏镇已经差不多全军覆没了,除了灵州据说还守住了,但是也已经被围了好几天了,也许现在已经沦陷了。”
郑崇俭和王应熊都跑到冯家来蹭饭了,当然还有方有度。
“松山堡应该已经被刘东旸拿下了,据说景泰城守军是兵不血刃的就降了,而且还主动带领叛军拿下了皋兰城,只不过在进攻安宁堡时遭到了激烈反击,未能得手,……”郑崇俭一边叹气,一边摇头。
“如果安宁堡被叛军拿下,那兰州卫就毫无抵挡之理,临洮府就危险了。”王应熊也很兴奋。
“不,叛军不可能南下临洮,他们就只想控制住安宁堡和兰州卫而已,守住这一线,他们便南线无忧,他们根本没有余力南下,……”冯紫英摇头,“这个刘东旸还是很清楚自己的实力的,对了,朝廷里边还没有定论么?从哪里出兵?谁担任主帅?”
“还没有定下来,但是榆林和山西镇怕是跑不掉,固原镇有些吃力,……”郑崇俭消息更灵通一些,“据说可能要让右侍郎柴大人兼任三边总督,全权节制整个陕西四镇,负责平叛,如果局面不佳,可能还会从四川、河南调兵。”
===丙字卷
第五十三节
举步维艰===
打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宁夏叛军势大,如果草率出兵,一旦失利,那恐怕就真的要全国震动了。
出兵,从哪里出兵?哪里来调兵?
现在九边之地都是捉襟见肘,蓟辽动不得,宣大动不得,那从哪里动兵?
京营?还是从其他都司卫镇抽调组建?需要花费多少钱银粮草?
恐怕都有些远水解不了近渴了,真要等到这些地方筹齐兵力再开拔,只怕宁夏和甘肃都彻底烂了,没准入还会连固原都会被卷进去,届时,就算是你能收复,那朝廷撑得起这样大的开支么?
收复了之后,怎么来恢复这几镇的原状?那需要花费多少?到底这三镇还要不要?
这恐怕才是压在朝廷诸公们心头上的巨大石头。
一打仗就是水一样的银子流出去,壬辰倭乱让朝廷彻底伤了元气,到现在都没有恢复过来,加上辽东女真崛起,现在朝廷主要心思都是维系辽东和宣大一线的防线,这才导致了三边的崩坏。
但三边一崩坏,西北战线吃紧,那蒙古左翼诸部,还有建州女真会不会趁火打劫?
饭桌上的气氛都有些沉重,甚至连冯府相当丰盛的午餐都变得有些食之无味起来了。
虽然《内参》上郑崇俭和冯紫英都对宁夏镇的局面做了“精准”的预测,但是即便是冯紫英本人也没有料到局面一下子变得如此糜烂,其他同学,包括郑崇俭本人,也不过是靠着冯紫英的信任支撑,也想借此机会提醒朝廷要注意三边防务,未曾想到却变成了神预言。
冯紫英印象中好像前世万历三大征的“宁夏之役”似乎没有这么凶险,怎么连甘肃镇和固原镇都被卷了进去,难道说历史位面不同,导致了整个局势都向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去了?
“紫英,兵部已经通知了我,估计下午你我都要到兵部议事,就是那篇文章惹的祸,估计现在职方司和行人司以及刑部陕西司的人都抽调出来收集整理相关的情报了,……”
郑崇俭红光满面却又带着几分担忧。
对于他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混杂着巨大幸福和恐惧的冲击,从未想过会骤然间受到朝廷的如此重视,就凭着这一篇文章,他郑崇俭陡然间就变成了名人,当然这个名人是指在六部堂上官中读过这篇文章的诸公心目中。
“我也接到了通知。”冯紫英玩弄着手中的茶杯,相对平静地道:“楚材兄原本是打算来找我的,但是被柴大人直接拉上了朝,皇上和内阁阁老们要亲耳听职方司的分析,估计楚材兄要升员外郎了。”
“这个员外郎恐怕不好当,没准儿升上去,下一步就是直接下狱论罪也未可知。”显得很淡然的方有度补充了一句,摇摇头:“这场战事一下来,估计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要乌纱帽落地了。”
这话不是开玩笑。
现在你对军情分析得再准确,也顶不上战场的千变万化,一旦出现和你预测不相符的变化,或者就是你根本没法预测到的变化,而又有人想要甩锅让你顶罪,你一个小小的员外郎也许就是最好的替罪羊。
“乌纱帽落地那都是简单的了,恐怕会有多少人头落地才是真的。”王应熊撇着嘴,“户部那帮人才是真的该杀,这一两年看看他们为三边四镇提供了多少粮饷和军备物资?光凭这一条,下狱几个四五品官不为过吧?”
“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户部早就是这样了,皇上和内阁也不是不知道,为何不换?”冯紫英摇头,“没有找到问题症结,或者说解决问题的渠道,就算是换了尚书还不是那样?”
“这不正应该是尚书侍郎们该做的事情么?”王应熊不以为然地反驳。
“哪有你想的那么简单?朝廷赋税有定制,每年就那么多,要多征,从哪里出?田赋还是商税,亦或是多设矿监税监?要么开海?”冯紫英眉毛一扬,注意到几个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来,“苏松税赋之重冠甲天下,江南士人早就为此群情汹汹,再加征也许就又是民变,那还能从哪里?湖广?还是北方?”
其他几个人都不语,不能从南直隶和浙江加征,那其他地方就更不用提了,加征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商税亦是早有定制,一旦加征,只怕也会引来与民争利的攻讦,你们应该知道这些商帮背后的人。”冯紫英没客气,“税监矿监不用提了,皇上都做了,背了多少骂名,但还得要扛着,如果再多设,恐怕就是皇上也吃不消这份骂名了,所以银子从哪里来?”
几个人都被驳得哑口无言,他们这才意识到,好像朝廷现在恐怕真的支撑不起这样一场战事来。
张景秋和柴恪从宫中返回兵部公廨时已经是天色泛黑了,两人的脸色都很不好看。
萧大亨已经“病倒”了,而且很“严重”,中风了,看那口水从嘴角滑落的模样,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可以当戏子了。
张景秋终于以左侍郎身份掌兵部部务,或许这场战事之后,他就可以升任兵部尚书了,但前提是这场战事要如大家所盼望的那样顺利了结,而这恰恰是张景秋和柴恪都心里没底儿的事情。
兵部公廨依然灯火通明,估计这种状况要很是持续一段时间了。
下午又有塘报进来,直接送到了殿上。
仍然是不利的消息,大同和宣府外都出现了鞑靼骑兵,而且素囊台吉已经向朝廷正式提出了要由他来继位顺义王的要求。
且不说素囊台吉是否符合继任资格,单单是这种时候挟势而求就不是朝廷所能接受的,这等情形下若是都答应了,岂不是草原上任何一个部族都能威胁朝廷了?
断然拒绝是必须的,但是宣大各镇就不得不承受来自土默特人的军事压力了。
“恐怕宁夏叛军和土默特部有勾连。”柴恪突然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4/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