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6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2/1718


这让杨鹤十分愤怒,已经给都察院上书,要求都察院派遣御史彻查湖广和陕西提刑按察使司的渎职失职。
但现在是把精力放在查这些官员失职的时候么?连张景秋都觉得杨鹤的上书大失水准,当然,这也许是杨鹤的一个姿态,要为日后荆襄之地爆发白莲之乱先做好推卸责任的铺排。
张景秋又回想起了冯紫英离京回永平的提醒,对方对白莲教的威胁尤为重视,当时自己和柴恪都还觉得有点儿夸大其词了。
但现在看起来,对方的担心是正确的,越是可能出问题的地方,一旦被白莲教牵连进去,其爆发危机的烈度可能就会成倍数的增长。
耿如杞传回来的消息也许算是稍微安慰了一下张景秋。
他到任之后立即开始组建民壮,并迅速组建起了一直高达八千人的民壮,只不过武器甲胄却是奇缺,而且这些缺乏训练的民壮很大程度只能日后充作营军的补充兵员,很难直接上战场。
但这能应对得了播州杨应龙的土司军么?张景秋深感忧虑。
张景秋不太信任王子腾,也不太信任登莱军。
让王子腾去登莱其实就是一个妥协,否则不足以消减牛继宗和王子腾对京营的影响力,这是皇上最大的心头患,现在京营的隐患日渐消退,这一次主要把这帮京营哄也好,诱也好,骗也好,弄出京城,就算是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了。
可播州那边怎么办?
张景秋越发头疼,他不确定王子腾愿意不愿意真心实意的去平定播州之乱,从现在对方慢吞吞如蜗牛般在湖广的行军,就能觉察得出来他对这桩事儿的抵触和不耐烦。
“大人。”脚步声将张景秋从沉思中惊醒过来,柴恪进来了。
“子舒,来坐,情况怎么样?”张景秋示意柴恪入座。
“很不妙。”柴恪没有废话,“山陕商会和职方司那边传回来的消息都差不多,外喀尔喀诸部应该是走西面,据说已经过了哈喇河套,正在向虎石哈和小兴州一带进发,估计很快就会抵达潮河所北面。”柴恪语气有些低沉。
张景秋站起身来,走到大墙边上,拉开遮掩着的布帘,一副巨大的舆图悬挂在墙壁上,他的目光在正上方寻找,终于锁定:“外喀尔喀诸部大概有多少人?他们打算从哪里突入进来?”
“不好说。”柴恪也走到墙壁边上,“目前还没看出外喀尔喀诸部有分兵迹象,但斥候们获得的消息也很零碎,而且情况随时在变化,如果他们越过虎石哈和东狍子店一线,就有可能沿着汤河从黄崖口一线钻进来,那里河谷正适合他们突入,但大水谷那边也有可能,那里进来最近。”
“有没有可能从宣府那边突破?”张景秋愁眉深锁,“我已经再三提醒牛继宗了,虽然他们那边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是也不能大意,请他无比亲临坐镇永宁,但我感觉他有些不以为然。”
“可能性的确比较小,外喀尔喀诸部对这边情况不熟悉,而且从宣府那边进来还要面临突破内长城,按理说可能性不大,不过把宣府兵适当加强东线应该没问题才对。”柴恪也宽解张景秋,“牛继宗也是宿将了,不会连这点儿规矩都不懂,我看他经常回京,现在正值紧张时节,也该回去坐镇才对。”
“但愿吧,我总觉得他有些心不在焉的,觉得外喀尔喀诸部人地生疏,不可能到宣府那边去,让我小心潮河所。”
张景秋有些不太愉快地回忆起和牛继宗的对话,武勋和武勋还真的不一样,冯唐这些人就要谦虚得多,而牛继宗和王子腾这些人就倨傲无比,很难打交道。
“他说的也没错。”柴恪笑了笑,“最危险的还是潮河所一线,尤世功已经让其弟尤世禄亲自坐镇石匣营,这样可以策应白马关——高家堡——冯家堡——黄崖口——石塘岭一线,但是大水谷那里太远了,我让尤世功在渤海所和怀柔都要集结重兵,防止被突破。”
“也只能如此了。”张景秋忍不住叹气,“若是京营能用,何至于此?”
柴恪轻笑,“大人,京营能用,皇上恐怕就不会让京营出京了。”
二人心照不宣地会意一笑。
皇上对京营的各种不满意和嫌弃对他们二人来说不是秘密,将领不可靠,士卒懒散,数量却又如此庞大,白白浪费粮帑,可以说兵部最大的累赘就是京营。
在张景秋和柴恪看来,就算是全部裁撤都毫无问题,甚至要拍手称快,但这也只能想想而已,没有了这支力量,整个京师城就成了空白,谁也无法接受,当然,也不现实。
“子舒,这样一来,恐怕蓟镇东面压力就大了。”张景秋想起了什么似的。
“尤世功那边的确压力很大,皇上给他去了谕旨,要他确保京师防线,不能让蒙古人冲击到京师城下,他现在是焦头烂额,一直埋怨不该放登莱军南下,而该放在蓟镇这边。”柴恪苦笑,“察哈尔人主力现在行进速度不算快,还在滦河一线,不过我们的斥候已经在滦河支流白河和柳河一线看到了小股蒙古骑兵,……”
“察哈尔人分成了两股?”张景秋有些疑惑,白河和柳河是滦河中游的两大支流,一条从西向东注入滦河,一条从西南向东北注入滦河,“到了白马川了么?”
“应该还没到。”柴恪摇头,“但我担心这是察哈尔人在麻痹我们,一旦到了白马川一线,我们反而不好判断他们的主攻方向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和尤世功说了,把京营丢到东边儿去,他的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墙子岭到大安口这一线来,我感觉察哈尔人重点还是会在这一线突破。”张景秋手按在墙壁上,目光游弋。
“大人,你是真打算彻底放弃永平府那边了?”柴恪叹了一口气。
“也说不上吧,京营还有好几万人呢,就是泥塑木雕摆那儿,几万人马也能起点儿作用不是?”张景秋略微一沉吟,“让尤世功悄悄向西移防,把重心放在梨河和浭水之间这一线,马兰峪、石门镇、玉田这一线要确保,兵力合理调配,……”
“那京营呢?”柴恪一惊。
“让他们顶上去,在遵化、三屯营一线驻防,如果内喀尔喀人从永平府那边突破了,由蓟镇军会同他们迎战。”张景秋冷冷地道。
“这……”柴恪脊背上一阵冷汗,“大人,这恐怕……”
“子舒,别想那么多,内喀尔喀和科尔沁人就是来打秋风的,不会和我们这边硬碰,他们更大可能性是南下,我让尤世功和冯紫英也说了,迁安那边保不住,就撤退到卢龙,只要保住卢龙即可,至于其他地方,看形势发展吧。”
张景秋冷漠地话语让柴恪也无言以对,看来这位尚书大人是要忠实地执行皇上的决策了,彻底削弱京营,同时绝对确保京师城的安全。
舍弃京营没什么,但是永平府那边这样放任,就有点儿残酷了,虽然柴恪也承认,现有兵力的确难以支撑永平府的防御体系。
最终柴恪还是点了点头,他打算下来立即修书一封给冯紫英,提醒冯紫英,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己字卷
第一百八十四节
我欲成名(第三更)===
冯紫英接到柴恪的信时,已经在迁安城了。
放下信,他叹了一口气。
柴恪还算是够仁义,专门来信提醒自己,而张景秋就只让尤世功给自己带话,要自己审时度势,实在不行,可以放弃永平。
说得轻巧,一句放弃,自己恐怕就只有引咎辞职,起码要三五年之后才能说复起的事情了。
看起来三五年也不长,自己也才二十来岁,但是有了这样一个污点,日后仕途之路就要艰险许多了。
兵部管不到地方上民壮的事情,冯紫英也无需向兵部禀报自己在永平府的种种。
一句话,打赢这一仗,一切都好说,便是有些出格逾举之处,也能想办法来弥补遮掩,可这一仗打输了,要么就是命丧当场,要么就是褫夺罢官,没有好结果。
“大哥,谁的来信?”左良玉见冯紫英的神色不太好看,好奇地问道。
“兵部左侍郎柴大人。”对左良玉的问,冯紫英没什么好隐瞒的,“他不太看好我们能守住永平,要我们见根据情况而定,如果蒙古人势大,可以先撤,问题是昆山,我们现在还有退路么?”
左良玉一时间没有做声。
对于冯紫英要求坚守迁安,左良玉也不是很赞同,但是现在冯紫英亲自坐镇迁安,那就什么好说了。
人家富贵家玉器都不怕,难道自己这等穷人家的瓦罐还怕了不成?这一点上左良玉也不得不佩服冯紫英。
“是不是还是觉得不踏实?”冯紫英看出了左良玉内心的担忧。
“大哥,我不是怕死,吃了这碗饭就从来没怕过,内喀尔喀五部我们打过交道,现在卓礼克图洪巴图鲁率领的乌齐叶特部是炒花五部的头号部落,但是卓礼克图洪巴图鲁年龄有些大了,精力也有些不济,弘吉剌部的宰赛正在逐渐取代其叔祖父卓礼克图洪巴图鲁,论实力,弘吉剌部能够动员一万五千精骑,算是炒花五部最强悍的了,其余诸部,一般也就是一万骑就差不多了。”
左良玉在辽东也有几年了,对草原诸部并不陌生。
内外喀尔喀五部、科尔沁人、海西女真诸部,加上建州女真,还有察哈尔人,这些都是草原上的玩家,都免不了要打交道,自然也就有所了解。
“这帮蒙古人比科尔沁人强,至少现在还没有对东虏奴颜婢膝,不像科尔沁人,简直就差点儿要扑到努尔哈赤脚下主动投附了。”
冯紫英听得左良玉说得有趣,笑着摇了摇头,“也不怪这些人,九部之战努尔哈赤的确把海西诸部和科尔沁人给打痛了,他们左顾右盼瞻前顾后,也都是为了自家部族的生存,等到大周强大起来,他们自然又会倒回来,像前明一样,重设奴儿干都司或者兀良哈三卫,他们也一样为甘之若饴,但前提就是你要拳头够硬。”
“所以大哥,咱们这一仗要把内喀尔喀五部给打痛了,他们日后想要倒向东虏之前,就的线要考虑清楚,值不值当,会不会得不偿失。”左良玉脸上露出冷峻之色,“就冲着这个,我都得要让内喀尔喀诸部和科尔沁人好好尝一尝咱们火铳新军的滋味。”
对于左良玉的狂妄,冯紫英倒是很高兴,说明对方信心十足,这起码比畏首畏尾强。
“昆山,你有这个信心就好,说实话,我内心还是希望蓟镇军能够在边墙内外给这些蒙古人以教训,虽然我知道这希望很小。”
冯紫英已经得到消息,燕河营、太平营、建昌营三营已经集结了起来,集结在太平营和建昌营一线,而台头营和石门营也抱团开始在界岭口和箭捍岭一线移动,准备迎战蒙古人的入侵。
但问题是这迎战姿态却有些诡异,这一抱团倒是集中了力量,但是这中间却空了出来,你抱团该往中间刘家口和桃林口一带扎营才对,怎么却要么往西,要么往东,这不是摆明没有阻挡蒙古军的信心么?
左良玉沉默了一下,最后才道:“大哥,我们来之前,总督大人就说过不要寄希望于蓟镇,蓟镇有蓟镇的难处,兵部的命令都是直接下到了尤大人那里,连他都不好干涉,所以……”
这不符合规制,但是却又是现实,面对蒙古大军南下,如果还要一味拘泥于命令先从辽阳那边蓟辽总督府过一次,时间根本就来不及,所以只能是兵部直接指挥了。
“我知道,也理解,加上尤三哥也和我挑明了说过,所以我从未对他们抱太大希望。”冯紫英淡淡地道:“本来只希望他们起码能阻挡一下,但现在看来,连这点儿场面活儿,蓟镇都不愿意做啊。”
二人正说着,去看到从城墙下疾步上来几人。
“报!”
“讲。”进入了战时状态,冯紫英也开始展露了的武将气质。
“登莱水师舰队的水兵营已经抵达抚宁,现在他们来人联系。”上来报的是左良玉麾下的一个什长。
“哦?这么快?”冯紫英又惊又喜,之前他就接到了沈有容的信,大致约定了时间,但是他没想到对方这么快就已经到了,而且都到了抚宁,从榆关港登陆到抚宁也得要两日吧?“快请他上来。”
只见一名青年武将从城墙阶梯上疾步跑上来,见到冯紫英这才抱拳一礼:“末将登莱水师水兵守备侯承祖见过冯大人。”
“侯承祖侯大人?可是龙泉公郎君?”冯紫英听得青年武将自报名字,也是脸色一肃,抱拳回礼道。
青年武将一愣,随即点头:“不敢,正是承祖。”
“怀玉兄不必客气,沈大人在信中对怀玉兄格外推崇,我也久闻怀玉兄大名了。”
冯紫英知道侯承祖,因为前世中其父侯继高多才多艺,不但是抗倭名将,而且还是一名著名书法家,另外还对地理政论很有造诣。
其著述的《全浙兵制考》、《日本风土记》极为有名,尤其是《日本风土记》,冯紫英都专门读过几遍,对当下日本地理环境、政治、风物、经济文化等等都写得极为深刻细致,是研究日本国情民情的一份重要资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2/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