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7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9/1718


永隆帝眼睛发亮,辽东一直是大周自元熙三十年以后的一大隐痛,建州女真的飞速崛起简直让大周朝廷上下夜不能寐,但是要防守辽东,善战之兵是一方面,最为头疼的还是后勤保障,运输成本更成为最大的制约。
一石粮食从江南运到沈阳中卫,恐怕连四成都剩不下,六成都在路上消耗掉了,而辽东气候寒冷,使得其农业生产条件较为恶劣,只要是以种植一季粟为主,而且辽东多灾害,即便是这一季粟的种植也经常受到影响。
如果能解决运输问题,无疑可以极大的提升整个辽东的补给能力。
“如果能够从榆关、三岔河口、金州中左所和鸭绿江口四处开埠建立码头,不能说彻底解决辽东的粮食补给问题,但是臣以为起码能够解决大半,那么辽东这片土地承载人口便可得到稳定增长,但这只是一方面,臣听闻徐光启许大人在天津卫隐居培育从西夷传入的几种农作物,一名土豆,一名番薯,一名玉米,皆是不择地土之物,辽东山地丘陵颇多,不利米麦种植,若是此三物能在辽东得以广泛种植,代替择地的粟和麦,那么亦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辽东产粮不足的缺口。”
如果说前面一个问题冯紫英给了永隆帝大喜,那么后面这个建议就是给永隆帝惊喜了。
“冯卿,你说徐卿在天津卫隐居一事朕知晓,可是他在天津卫培育西夷作物,朕却从未听闻,你说那三物真的比米麦更好?”永隆帝的这个问题可不简单。
汉人千年以来粮食一直是粟、麦、稻为主,麦、稻也是宋代以后才逐渐取代粟成为主要作物,尤其是在北方粟的地位哪怕是到了前明,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辽东更是如此。
“臣只能说这三种作为更适合一些山地和土质贫瘠地区种植,倒不敢说能取代粟麦稻了,但臣听闻那土豆和番薯的产量颇大,尤甚麦稻,只不过其口味却不似麦稻那般感口,为大众所接受,但臣以为若是兵荒马乱,灾荒年间,这等物事却是最适合来填饱肚子,求得一命,……”
冯紫英的话让永隆帝连连点头,“冯卿此言有理,若是饿得连性命都不饱时,哪里还能顾得上什么味道口感?此事若是真的可行,那不仅辽东,像宁夏甘肃陕西等边荒贫瘠之地,是否皆可大规模推广,以解小民之困?”
“陛下,此事徐大人还在试种培植,可能也会因为各地土质气候水分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具体情况如何,恐怕还得要看徐大人那边的试种效果,所以臣之前也不敢妄言,只能说可以作为辽东方面的一个补充。”
永隆帝老怀大慰,他发现自己每一次见这个冯紫英,这家伙都能给自己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好像这家伙还真的是自己的福将。
“唔,朕知道,朕还不至于一下子就把希望寄托在这等尚无定论的事情上。”永隆帝笑眯眯地道:“冯卿做事,行一算三,难怪无往不利啊。”
“陛下夸赞,臣惶恐。”冯紫英赶紧起身行礼。
“嗯,冯卿心忧国事,朕只有欢喜之意,卿又何必惶恐?”永隆帝微笑颔首,“朕听闻黄得功部出喜峰口增援曹家寨李如樟部,冯卿可是担心李如樟部的失利会让你父亲背上不利的名声?”
冯紫英脊背又是一阵恶寒,这一位可真的是句句诛心啊,问得自己从哪个角度回答都不合适。
想了一想,冯紫英也只能跪下叩拜,“陛下圣明。”
永隆帝哈哈大笑,状极欢愉。
===己字卷
第十六节
不动声色地塞人===
对冯紫英的这番表现,永隆帝芥蒂顿消。
毕竟还是一个小家伙,还没有学会那些个老油子们面不改色淡定自若地给你一大套理直气壮的辩解,这很好。
实际上永隆帝对这个并不在乎,无论是冯紫英强词夺理的诡辩,还是故作委婉的解释,都在情理之中,谁会愿意承认自己的私心杂念?这岂不是对君上对朝廷的一种不忠?
但是冯紫英这般半遮半掩的承认倒是很符合永隆帝对冯紫英的看法。
并不掩盖本心的欲望,但是也懂得分寸进退,就像外界传言冯紫英有寡人之疾,好色贪花一样,这有什么值得多批评的?
才华横溢,誉满京师,风流倜傥,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
人家有没有流连花街柳巷被御史攻讦,也没有和什么有夫之妇勾搭成奸,便是纳了胡女姊妹为妾,索要通家之好的美婢占为己有,这算个什么?
只怕人家都是乐见其成呢。
攀上这样一个无论是名声、人才、家世一等一的,前途又无限光明的年轻文臣,哪个姐儿心里不愿意?哪个家庭又不乐意?
当然永隆帝也知道自己钦赐三房兼祧肯定也为冯紫英的这段风流故事锦上添花或者火上浇油了,让他才华和风流名声并驾齐驱,这日后倒也能成为史书中值得一书的故事。
“好了,朕也知道冯卿不是那种不知轻重分寸之人,你父亲也当是如此,说说有多大把握,听说兵部那边至今还没有得到李如樟部那边的消息。”永隆帝好整以暇的把身子靠在御座中悠然道。
“回陛下,此番出喜峰口增援曹家寨的事情,臣和诸将也是仔细商量计议过一番的,原五军营中一部贺虎臣部,也就是在三屯营一战中率部突围而出那一部,当时也强烈要求加入此番北出喜峰口增援曹家寨,士气也不错,但是臣考虑到五军营经此一战,斗志大消,虽然贺虎臣部看起来颇有些知耻而后勇的架势,但是臣还是没有敢同意,而本身也有蓟镇军一营在太平寨驻扎,所以臣才抽调了各部的精锐组成这样一支军队,兵贵精不贵多,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却几乎都是整个永平府境内能跳出最能一战的了,而且人数少也能加强后勤补给压力,……”
冯紫英侃侃而谈,“臣相信这样一支军队是可以实现我们的目的,只不过出喜峰口是燕山山地,行军可能会很艰难,耗时也会很长,但臣相信也就在这几日里就该有消息传来了,届时李如樟部和黄得功部合二为一,便能再回古北口,复夺潮河所了,如果打得好的话,未尝不能给察哈尔人和外喀尔喀人背后一刀。
虽然知道冯紫英话语里有些夸大其词,就李如樟部和黄得功部加起来也不过万余人,岂能给一二十万蒙古大军造成多大的威胁?但是永隆帝还是很喜欢听到这样提气的话语。
起码不像朝中民间那些对时局形势双方情况一窍不通的家伙却是翻弄嘴皮子比谁都厉害,成日里在那里危言耸听,哀叹蒙古人可能要重演前明土木堡之变后围困北京城的那一幕,让永隆帝每日不胜其烦。
“嗯,冯卿,京营在三屯营一战中的表现让朕大失所望,没想到还有你提到的那个将军意欲一雪前耻的心气,这个姓贺的将军是什么情况?”永隆帝对冯紫英提到的那个京营中意欲加入增援曹家寨的武将很感兴趣,对这样一个有如此心气的武将他毫无印象,多半级别不高,而且大概率不是武勋出身。
“皇上说得是贺虎臣么?他是五军营一个把总,隶属于参将戚建耀部。”冯紫英知道自己成功的勾起了永隆帝的兴趣,这也是他有意提及贺虎臣的目的,“此人是保定军户出身,考中了武进士才进了神机营,倒是颇有些勇武气概,奈何京营中多年养尊处优形成的痼疾,他也只能随波逐流了,此番听闻我有意用兵增援李如樟部,所以他才想要立功赎罪,……”
永隆帝听得冯紫英介绍贺虎臣的情况,心里略感失望,一把把总,级别实在太低,但转念一想,京营中不都这样,好的位置都被那些武勋子弟占住了,自然也轮不到这些真正军户出身还是武进士身份的良才,所以也是暗自记住这个名字。
日后若是要重建京营,此人倒是一个可以重用的角色,只要自己破格提拔,非武勋子弟和武进士出身,简直就是再好不过的干将,自然能纳为己用。
“听说京营溃败之后逃到永平府那边的将士甚多?”永隆帝貌似随口问道:“不知道想贺虎臣这样还有些心气血性的武人有几个?”
“回陛下,京营在三屯营城东城西两部都只是溃败,并未被内喀尔喀和科尔沁联军全歼,所以逃出来的溃兵其实不少,臣在离开永平府时,已经陆续有接近两万士卒来到永平,论理他们该去遵化找蓟镇那边才是,臣也问过他们,大概是惧怕遵化还要和蒙古人有战事吧,所以他们大部分都选择逃到永平这边来了,至于说陛下所说的有心气血性的武人,臣也不好多置评,……”
冯紫英装作努力回忆的模样。
“不过我走时,好像还有一个才带着一部跟随着韩尚瑜韩大人一道来的杨肇基部好像还有些来头,据说他是带着一部拼死断后,和蒙古骑兵鏖战几番,且战且退,才保得韩大人一部能够逃脱,……”
杨肇基的确是一个人才,能在溃败大势已成的情形下还能组织起断后,甚至还来了一次败退后的伏击,打了一个漂亮反击,虽然因为兵力不足并没有起到多少战果,但是却还算成功的阻击了对方尾随追杀的意图,在京营中也相当难能可贵了。
冯紫英走之前也把杨肇基和贺虎臣一样都列为了抽选京营逃卒中重新整编的种子选手,就看他们这一段时间能不能有所成就,到时候送他们一场造化。
杨肇基,永隆帝又默默记住了这个名字,但是他没有再问对方出身身份,那样就太露骨了。
只需要下来让卢嵩查一查,就知道贺虎臣和杨肇基的基本情况,本身就有着京营武官身份,如果真的不是武勋子弟,又有着一定才能,他自然不吝提拔纳为己用。
冯紫英现在已经大略能揣摩到永隆帝的一些心思了。
对于京营,永隆帝已经意识到哪怕他是皇帝也不可能就把这样一支力量彻底废除了。
不说本身京师城的守卫就需要一支庞大的武装力量,这是传统规制,哪怕这支庞大的武装力量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日渐腐化堕落,战斗力会日渐消退,但是只要十来万人摆在那里,给京师城乃至京畿之地数百万老百姓的安慰,给京城中达官贵人和高门大户们的心理安慰都是必不可少的。
更不用说这支力量背后多达二三十万生活在京城内外的士卒亲眷。
这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换了在别的地方也许影响不大,但是他们生活在家京畿之地,而且大多生活在京师城内,一旦伤害到他们的利益,那就不容小觑,甚至某种程度上能裹挟民意。
现在永隆帝要做的就是两桩事儿,一是通过各种手段掌握和夺取京营的控制权,这不涉及普通士卒,主要是武将军官,现在内喀尔喀人把这帮人抓走了,简直是再好不过;二是重新提升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但这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甚至也不是最紧迫的,远比不上前者。
只要京师城内只有这一支决定性的武装力量,那么谁掌握了它,谁就占据了绝对主动。
所以,宰赛手中的几百号人就很关键了。
冯紫英猜到了一些东西,但是也知道永隆帝永远不可能说出来,只需要臣子们自行理会罢了。
【看书福利】送你一个现金红包!关注vx公众【】即可领取!
“内喀尔喀人是一个不错的合作者,他们对建州女真有敌意,同时又不太甘于臣服于察哈尔人脚下,而且地理位置正好处于察哈尔人以北,外喀尔喀人以东,建州女真以西,甚至还能连接东海女真,所以这样一个合作者的存在积极有价值。”
冯紫英耐心地向永隆帝介绍着自己为什么愿意和内喀尔喀人谈判甚至表露出愿意结盟的意图。
“科尔沁人很危险,从各个渠道的情报显示他们正在积极的和东虏勾结,双方一旦结盟,夹在他们中间的叶赫部和乌拉部就非常危险,所以必须坚决遏制科尔沁人的这种姿态,好在此次内喀尔喀和科尔沁联军南侵使得宰赛的威望得到很大提高,内喀尔喀人对科尔沁人可以施加更大的压力,我和宰赛说过,如果有必要,辽东、叶赫部和内喀尔喀五部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联手彻底肢解科尔沁人,总之绝不能让建州女真的手轻易伸入东蒙古草原,……”
===庚字卷
第十七节
君臣===
永隆帝听得很认真,他很清楚冯紫英其实是在代替其父在阐述辽东未来的战略,两父子应该是在辽东的战略上有过探讨,这也正常。
不过他现在更感兴趣的是内喀尔喀人手中的俘虏问题。
冯紫英其实也意识到了,但是他需要把自己的话题说完,否则永隆帝一旦心思转到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上,自己替老爹的一些辩解就会失去意义了。
“抚顺所关的失守,家父有责任,之前臣就向家父建议过,不要囿于外界非议,榆林和大同甚至甘肃、宁夏那边有合用之人便当大胆擢拔使用,他还是有些惧于人言,所以辽东这边将领的调整还是力度小了一些,另外也被一些人的表面忠诚给蒙蔽了,……”
永隆帝嘴角带着一份若有若无的笑意,冯紫英来替其父谢罪也是应有之意,不过这个理由也有些牵强,姑妄听之。
虽然冯唐从大同榆林带到辽东的旧部不算多,但是他却在辽东和蓟镇之间大规模的轮换,明显就是针对李成梁的旧部,担心挑战其权威,掣肘其行动,此番蓟镇面对察哈尔人入侵表现不佳,也有此原因,但是在辽东依然发生了这种事情。
“冯卿,你父亲的事情内阁和朕也议过了,今日姑且不提了,你父在辽东总的表现还是让朕满意的,东虏虽然在抚顺所关胜了一局,但是在乌拉部那边却吃了瘪,功过相抵吧,……”
永隆帝摆摆手,“朕更关心的是当下京畿这边的乱局,辽东那边东虏退去,局面暂时稳定了,但京畿这边,蒙古人仍然在肆虐,蓟镇军疲于应对,宣府军和大同军那边,看看他们在周四沟和四海治那边的表现,朕都有些不敢相信他们了,……”
永隆帝的话语里似乎是在对牛继宗下辖的宣府军和大同军被外喀尔喀人突然袭击突破感到不满,但是冯紫英却听出了其中味道。
周四沟和四海治被突破那是宣府镇的问题,板子应当打到宣府军身上,和大同军有何关系?难道就因为宣大总督牛继宗的缘故,大同军也要替人受过,显然不合情理,或者是永隆帝口误?
这怎么可能?而且永隆帝那一句“朕都有些不敢相信他们了”绝不是指周四沟和四海治被蒙古人突破,当然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意思。
“陛下不必过于忧心,蒙古人乃是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臣以为蓟镇军驻守东面顺义——平谷一线,绝对无忧,是在不济辽东在广宁和大宁亦可抽调军队南下,断不会耽误大事;西面有宣府军和大同军齐心协力,也当无虞,……”
似乎是注意到了永隆帝暗沉沉的目光,冯紫英斟酌了一下言辞,这才道:“臣自幼在大同长大,大同将士忠君之心天日可表,绝不会因为其他能影响的,这一点臣心有戚戚,……”
没提宣府军,也在情理之中,自己没在宣府呆过,但是大同却是自己自幼长大的地方,永隆帝应该明白自己的意思了才对。
永隆帝笑了起来,“嗯,宣府大同两军合力,将士效命,朕也应该无虑才是。”
“陛下尽管放心,大周如日中天,岂是些许宵小外敌所能撼动的?”冯紫英起身再度叩拜,“臣惟愿我大周江山永固,皇上万寿无疆,臣也当誓死效命,……”
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一气呵成,这是这个时代为官者的必备技能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9/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