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7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1/1718


这里边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段成功隐约知晓一些,但是他知道这绝非兵部那么简单,应该还涉及到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直到接到冯紫英的信,段成功才意识到这里边的凶险,但是此时的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深陷其中,无法脱身了。
叹了一口气,段成功随口问道:“前部抵达什么地方了?”
“回大人,前部已经距离廖将军部不足三里。”帐外的亲卫回答道。
“命令就地扎营,必要过分靠近,但是需要随时掌握他们的动静,若有动作,立即来报。”
“是。”亲卫随即去下达命令。
身旁的心腹守备有些不太懂地仰起头问道:“大人,此举何意?”
“我也不知道是何意,大概是担心廖大人轻举妄动被外喀尔喀人所乘吧?廖大人可是一个急性子人,外喀尔喀人狡诈,我们都已经吃了一个大亏,才被他们从周四沟和四海治那边突破了,如果再在昌平这边栽一个筋斗,恐怕连总督大人都不好交代了。”
段成功随口解释道。
这些内情就没有必要让下边人了解太多了,就连自己也是似懂非懂。
但是既然有兵部的命令,而且冯紫英也来了信,段成功相信大同军各部都应该就是接到了冯紫英的信,其父在大同的影响力并没有因为写信者是冯紫英而削减,甚至可能还有加成,毕竟这种父亲是武将而儿子是文臣的格局一直是许多豪门望族梦寐以求的。
作为一颗大周政坛上冉冉升起的文官新星,没有谁敢小看这样一对组合,尤其是冯紫英的前程更是被很多人看好,都认为其日后的成就会远超其父。
“可是我们好像距离其他几部有些远了,宣府军这边的举动很奇怪,外喀尔喀人似乎正在退缩,但宣府军却视若无睹,一味向东移动,属下都有些看不明白了。”
段成功也知道宣府军和大同军的奇异举动瞒不过人,在外喀尔喀人明显没有多少战意的情形下,宣府军和大同军十多万大军竟然就这样心照不宣的玩默契,这简直相当于静坐战争了。
蒙古人的举动也没有太多意外,但宣府军和大同军要解决外喀尔喀人,不是没有机会,最起码可以将外喀尔喀人逐出顺义——昌平州这一线。
但现在宣府军似乎一直把大同军防着似的,同时大同军在明知道后续战事宣府军肯定能占上风,但是依然步步紧逼的咬住了宣府军,这更像是一场互相监督的游戏一般。
“别问那么多,按照上方的要求执行就行了。”段成功摆摆手,“其他几部我相信很快就会跟上来,大家保持必要的距离,相安无事就好。”
的确,段成功不愿意同室操戈,他相信如果宣府军继续有所动作,那么他也会接到新的指令,至于新的指令会是什么,他自己都不敢想。
【书友福利】看书即可得现金or点币,还有iphone12、switch等你抽!关注vx公众号【】可领!
东面就是京师城,蒙古人仍然在北面流连不去的情形下,却要生异变,不能不让人怀疑这里边有着某些无法预测的阴谋,他们都是其中的棋子,甚至连棋手究竟是些什么人都看不清楚。
就在段成功心中纠结的同时,大同军几部都已经如同接到了某个信号一般,次第开始行动起来,但行动个路径和方式各不相同。
有的是向东行进,时停时进;有的则是靠近宣府军某一部,保持距离,相互监视;有的则是一路疾行,绕过昌平城,直抵昌平城和京师之间巩华城,甚至与那边驻守的蓟镇军一部接触。
冯紫英背负双手站在书房窗前,注视着窗外。
“大人。”
“文言回来了?”冯紫英转过头来,“树欲静而风不止啊,怎么样?”
“几部的信都已经送到,不过反应各不相同。”汪文言点点头,“大部分都是保持沉默,没有回话,段大人回话是知道了,秦大人点了点头,还有张大人则是冷笑,还有孙大人则笑而不语,……”
这都在冯紫英预料之后,段成功不必说,秦克光算是自己父亲的旧部,关系也较为密切,起码看了信之后会有触动,至于张士彦原来虽然在大同镇和自己父亲有交情,但是算不上太密切,与麻贵方面更亲近,后来调入宣府镇,很明显是被王子腾和牛继宗拉走了,至于孙绍祖,这厮极其奸猾,也不是自己一封信能打动的。
“嗯,差不多了,我能做的也就是这样了,一封信而已,什么也没说,懂的都懂,装睡的人自然喊不醒,……”冯紫英耸耸肩,“皇上和内阁他们倒也不至于把希望寄托在我一个人身上,不过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罢了。”
汪文言也笑了起来,“那也是皇上和诸公对大人的倚重。”
“倚重多了可未必是好事儿啊。”冯紫英笑了笑,“当然,现在肯定是好事,我是文官嘛。”
汪文言也笑着点头,“大人日后是要走阁臣之路的,皇上和诸公都明白。”
“好了,我该做的都做了,现在就看牛继宗和陈继先二人的表现了。”冯紫英悠悠地道:“论理我此时都该功成身退才对,嗯,主要是有没有功还不好说,没准儿就变成罪过了。”
“不至于,以文言对陈继先的性格分析,此人心思虽然沉稳慎密,但是却也是一个优柔多疑之人,我估计义忠亲王是难以说服他在这种情况不明的时候就妄自决断的,当然也不排除他的手下有个别被义忠亲王拉拢过去,近期义忠亲王手笔开支很大,也不知道从哪里获得了一些支持,……”
“哦?”冯紫英有些警惕起来,义忠亲王要和永隆帝相斗,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大义,没有大义就意味着没有人愿意押注他,而原来那些倾向于他的武勋们反而是要银子的,能拿出来的银子无外乎就是士绅商贾,“海通银庄那边有没有迹象?”
“没有太大动静,从江南过来的银子的确有增加,但是除了海通外,京中这半年里陆续又开了三家有江南商贾背景的银庄,也都获得了户部的批复,在京师落脚,这几家除了一家较为正常外,有两家都很隐秘,规模看起来不大,但在京中生意基本被海通垄断大半的情况下,他们居然继续坚持,我怀疑应该是和义忠亲王和江南部分士绅商贾有些关系,……”
===庚字卷
第五十二节
走好自己的路===
冯紫英手按在窗框上不语。
据他所知原来义忠亲王是和江南以金陵新四大家为主的士绅商贾家族关系密切,尤其是甄家更是义忠亲王的主要伙伴,但是甄家在盐业上受到了林如海的政策制衡,未能达到他想要的结果,而海贸走私这一块又随着开海之略的推动,使得其原有的格局被打破,利益损失巨大。
没想到对方这么快就能恢复过来,这说明在江南他不仅仅有士绅的支持,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官员和商贾的暗中策应。
现在对方更是利用银庄的兴起开始涉足金融领域,当然海通银庄还不至于惧怕挑战。
一个新行业不但要有新的观念理念,更重要的还要有足够的人才形成机制和体系,之前段喜贵在山东就开始通过分阶段的教育培养,通过新式算术、阿拉伯数字和复式记账法的培训,再通过到前期丰润祥和后期海通银庄各分号的实习,还有银庄放贷的风控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这一系列的培养提升手段,逐渐建立起来的培训体系不是谁都能复制得了的。
义忠亲王他们那一伙人搞的无外乎也还是老式钱庄那一套,顶多也就是多了个通存通兑的功能,只要他们的经营效率无法实现升级,放贷职能无法有效实现,那一切都不过是虚妄,根本无法和海通银庄竞争。
现在也不过是义忠亲王忙于要有一条比较隐秘的渠道来实现钱银的输送罢了。
不过这还是一个新的动向,说明义忠亲王并没有死心,甚至还在更加隐秘和积极的活动,联想到汤宾尹和韩敬南下江南为义忠亲王邀聚名声,贾敬也失踪估计应该是南潜为义忠亲王筹划经济营生,冯紫英很有些担心这位废太子究竟是打算做什么。
难道他准备和永隆帝好好耗一耗,拼一拼身体,等到永隆帝身体熬不住先逝再来发难?
可永隆帝也不会看不到这一点,如果真的觉察到自己寿元有限,冯紫英相信即便是要冒一定风险,永隆帝都绝对会要解决义忠亲王和太上皇这个两个潜在威胁。
“那这几家银庄和我们海通银庄业务有无往来?”冯紫英许久才问了一句。
“来过,无外乎就是拆借和商议成立行会的意思,但是根据贾芸介绍他们并不积极,估计也就是一个姿态,担心引人起疑,或者招来海通的敌视,……”汪文言摇摇头。
“嗯,文言,多关注一下,我觉得这两家银庄肯定会有一些特别作用,……”冯紫英想了想,“但也不必过于去探究,这不该是我们的重心所在,……”
“大人,您在永平府那边才是根基所在吧,我听耀青说卢龙和迁安的铁厂、炭场规模都相当大,而且还要进一步扩大规模,还有那个水泥厂,据说生产出来的水泥供不应求,连带着周围装水泥的桶都不够卖了,……”
汪文言还真有些佩服这位东家,读书科考一跃成名,为人行事作风干练也就罢了,怎么脑瓜子里还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
冶铁能琢磨出新工艺,烧炭能提出新路子,现在更是发明了用石灰、矿渣粉煅烧水泥,而且关键这个东西遇水而稀变成米浆一般,用来涂抹房屋、城墙和地面很快就能固化变硬,如果再加上沙子、豆石,简直就变成了泥瓦匠们梦寐以求的万能武器。
“文言,永平府铁矿、石炭、石灰石丰富,正是一处风水宝地,加上榆关开港,生产出来的铁料、水泥都能通过这条路运往各地,蒙古人退兵之后,我打算好好利用这两年时间来把永平府打造一番,届时永平府就不仅仅是京东京第一府那么简单,那就是要是北地第一府了。”
冯紫英很有自信,永平府资源丰富,煤、铁、石灰石,这是近代工业的基本原料,又临近京师和关外草原诸部,还有榆关港,可以说既有资源也不缺市场,而蒙古人入侵带来的流民更能进一步补充劳动力,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先行试点做起来,下一步可以更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让永平府成为真正煤铁复合体建设基地。
“大人,我倒是觉得您可能在永平府待不了两三年。”汪文言摇摇头,“永平府固然在大人心目中很重要,那是因为大人是一个想要做实事改变一地面貌的人,但是对朝廷来说,永平府再能产铁,也比不上这周边局势的安稳更重要,蒙古人虽然会很快退去,但是西南局面呢?倭人的袭扰看起来无足挂齿,但是如果倭人是和东虏、蒙古人以及播州那边都被一条线牵起来的,那可就不简单了。”
汪文言的话说中了冯紫英最大担心,而且汪文言还没有提及到冯紫英最为担心的一个隐患——白莲教,如果这也搅和进来,那才是要遍地烽火了。
如果白莲教也趁机起事,冯紫英觉得这个局面只怕比前世中明末局面还要恶劣了。
唯一让冯紫英感到心安的是这两年陕西、山西这边的气候尚好,虽然谈不上丰年,但是也能过得去,如果陕西、山西这边也连续遭遇两三年旱灾,那可就真的没救了。
积弊太深,积重难返,大周朝廷从皇上到阁臣要说都不算是无能之辈,但是这却需要时间才能慢慢将这些问题一个一个化解掉。
“文言,你觉得朝廷会把我调回兵部去救火?”冯紫英皱起眉头。
兵部已经云集了不少能人了,孙承宗去了四川,但熊廷弼要去兵部,这一样是个能人,袁可立也不差,加上杨嗣昌和郑崇俭他们,冯紫英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去了。
“那倒也未必,就要看哪里容易出乱子了。”汪文言顿了一顿,“耀青那边这段时间暂时放松了对白莲教的追查,但是从前期的线索来看,顺天、河间、保定、真定、广平都有极其深厚的根基,牵一发动全身,而且牵扯到边镇军中亦是不少,只是不好再查下去,……”
“那文言你觉得白莲教会趁机作乱起事么?”冯紫英很重视汪文言的分析判断。
“大人,我倒是觉得你说像后汉太平道那样一涌而起的情况不太容易,白莲教分支派系太过庞杂,内部矛盾亦多,便是北直、山东和北直各府之间的白莲教、闻香教、无为教、棒棰会这些都是各有首脑,虽然之间也有联系,但是要说让其全部都听从某一人的指挥,恐怕不易,但永平府这边的王氏一族的确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永平府的问题也很棘手复杂,冯紫英也知道要想平平顺顺的玩种田暴兵流没那么简单。
永平府的白莲教势力很大,尤其是在滦州,同样昌黎、乐亭与倭人勾结的士绅侵占盐场的事情也不能再拖下去,尤其是现在倭人也开始出现在南直隶,如果不尽早解决,倭人如果向北蔓延到京畿这边了,那问题更大。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x【】推荐你喜欢的小说,领现金红包!
只有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才能谈得上安安心心来搞经济发展。
如果不是蒙古人入侵,冯紫英原本是要彻底解决掉侵占盐场的事情,但是现在已经入冬,根据吴耀青的线报,倭人已经不在祥云岛、月坨那一带了,估计应该是选择更温暖的地方去过冬了,所以要对这帮人动手,还得要等到明年开春去了。
“哎,想要做点儿事情就这么难,本以为来永平府是个最优选择,但现在看来,哪个地方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你都得要一一去面对。”冯紫英皱起眉头。
“大人你不也说,这历练不就是在做好一件一件事情中熬出来的么?您做的这些事情就在朝廷眼皮子地下,我相信朝廷能看得见。”
汪文言倒是觉得这对冯紫英来说是好事,过多陷入朝廷军务中,对冯紫英成长并不利,兵部尚书进内阁的并不多,一般都是要动乱时节才有机会,但这种动荡不可能延续到冯紫英年龄资历都合适的时候。
汪文言离开之后,冯紫英又想了一想,说来说去还是履历资历和历练积累问题,自己才入仕不过几年,二十岁不到,难道还能出将入相?真以为还是甘罗十二拜相的时代不成?
越想还越有些时不我待的感觉,真想尽早回到永平府去,催促着内喀尔喀人赶紧撤兵走人,这边各种事业都得要迅速搞起来。
冯紫英已经准备尽可能的把水泥这个产业要做起来,尤其是从卢龙和迁安铁厂、炭场到两个县城,卢龙、迁安到榆关的水泥道路建起来,这样便不会受到雨季和冰雪季节的影响,充分将运输能力调动起来,这一点上也基本上获得了山陕商人们的支持,这也算是一个示范路线,可以极大的促进水泥用处展示和推广。
如汪文言所言,万一自己在永平府待不了多久,起码也要把这些产业的基础给打下来,让后边人不至于人走政息。
===庚字卷
第五十三节
名动京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1/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