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7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3/1718


王永光虽然是山东人,但是考中进士之后长期在南方任职,对江南、湖广情况很熟悉,是一个合适人选。
此番齐永泰准备在朝廷中央像江南士人让步,但是准备加强对江南的插手控制,这也算是一种交换。
南京吏部尚书直管南直隶十五府三直隶州的人事,权力颇大,与南京户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号称江南的三独坐。
“另外,伯辅,我有意举荐令弟出任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齐永泰又道。
孙居相迟疑了一下,“此乃朝务,我本不该插言,不过叔享担任金陵同知时间不长吧?而且据我了解,金陵知府贾化是个奸猾之辈,叔享和其共事也是颇多勾斗,此番叔享若是走了,只怕更是无人能制约此人。”
“嗯,也有两三年了,差不多了,南京吏治松弛,对朝廷诸多法令阳奉阴违,须得要严加整饬,所以我才会让叔享去。”齐永泰摩挲着下颌:“至于贾雨村此人,的确如你所说,但此人却还颇识时务,到时候我自会安排合适人选去接替叔享。”
齐永泰揉了揉太阳穴,他有一种感觉,这一年来江南那边局面有些诡异,他不知道叶向高和方从哲有没有觉察,或者是他们有意为之,许多官员对朝廷律令都有些拖延的迹象,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孙居相之弟孙鼎相性格坚执却又不乏灵活,比孙居相更机巧,所以齐永泰才会用其到南京,避免与江南士人矛盾太过激烈,若是孙居相反而不合适。
孙居相默默点头,齐永泰是吏部尚书出身,对大周官员情况十分熟悉,用人自然有其道理,当然这肯定又要和叶、方两位宰辅商量,甚至博弈交易。
南京都察院只设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佥都御史,不设左职,右副都御史其实相当于南京都察院二号人物,对孙鼎相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升迁。
“自强,这段时日你还须得要把户部这边事宜抓起来,京畿之地,冬春之际,是断断不能出乱子的,但是现在情况很不好,伯辅,你说说吧。”
齐永泰扶额,有些疲倦。
“嗯,根据顺天府和刑部,以及龙禁尉的一些线索反映出来,整个北直地区的白莲教发展势头极为迅猛,其中尤以永平府、顺天府、真定府、河间府、保定府为甚,另外从永平府反馈回来的线索反映,蓟镇各卫所中亦有不少白莲教徒混杂其中,而且有滋生蔓延之势,蒙古人此番入侵也加剧了白莲教及其分支变身在顺天府北部流民中的发展,……”
崔景荣猛然一惊,“那岂不是意味着京师城中也已经有了……”
“不是有了,而是在此之前刑部和顺天府就已经发现过这等迹象,虽然历经查处,但是始终难以断根,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般,难以根绝。”孙居相冷冷地道:“而且每次遭遇灾乱,便是白莲教的发展良机,其势力便会涨一波,极为棘手,……”
崔景荣点点头,他有些明白齐永泰的担心了。
如果朝廷赈济不到位,这顺天府北部五州县的逃难流民中便会成为白莲教发展势力的最佳温床,谁都知道在走投无路的绝望之际,这些人是最容易接受那等蛊惑人心之词的。
“齐相,户部正在和海通银庄接洽周转之银,只是数量较大,海通银庄这边还在商计,如果需要处理好,只怕还要增加数额,……”崔景荣看了一眼齐永泰。
齐永泰微微颌首,“我会和紫英去信,督促其帮着过问,这等时候,也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另外我也还有一个另外的想法,嗯,也是紫英提出来的。”
“哦?”崔景荣和孙居相都是和冯紫英打过交道的,崔景荣对冯紫英印象极佳,而孙居相则是不太喜欢冯紫英的风头太盛,加之其又深得乔应甲的喜欢,所以对冯紫英观感也比较复杂。
“山陕商会在永平府境内大举开矿和办铁厂、炭场,后来又办了一些生产砂灰泥浆类的工场,前期主要是清军和清理隐户,后期吸引了许多本地农户前去干活,也一度引起了本地士绅的不满,……”齐永泰沉吟着道。
“另外因为榆关开港,现在从江南、两广来永平和辽西这边的商船日多,加之下一步山陕商人在永平还欲进一步扩大兴建矿场和铁厂,所以紫英建议山陕商人准备先期从卢龙经抚宁到榆关和山海关兴建一条砂灰道路,嗯,据说用了他们说的那种水泥建成的路,便可不受雨雪侵蚀影响,行车走马便可风雨无阻,便是军队调动亦能因此受益,……”
崔景荣和孙居相精神都是一震。
虽然他们都不太喜欢商贾,但是也无法否认山陕商人是整个北地士人的重要支持力量,而且修路这等事宜本来就该是官府的事,便是以工代赈那也该是官府出钱出粮,但现在听起来似乎山陕商人竟然愿意主动承担了?
什么时候山陕商人也这般听话了?
===庚字卷
第一百零五节
朝务庙堂(3)===
“齐相,从卢龙经抚宁到榆关的官道不短吧?”孙居相首先质疑。
抽红包!
他是山西沁水人,太了解家乡这些商人做派了,这要让他们出钱修一条路,如果是在自家家乡也许还行,但那也不可能太长,几里地也就差不多了。
这从卢龙经抚宁到榆关有多长?起码一百四十里地,而且这还是外乡,这帮商人岂会如此大方?
商人无利不起早,这修这条路还要用什么新的砂浆,只怕比寻常土路还要昂贵得多,只怕比杀了这帮商人还难。
“紫英信中说算了算,大概在一百五十里地左右,因为要过抚宁县城,所以稍微远了十来里,按照官道的宽窄来,能用官道的用官道,不能用的就新修,据说算下来,人工、材料,以及占地补偿,大概折算要四十万两银子左右。”
齐永泰倒是显得很平静,之前冯紫英就给他来信说过,这一回冯紫英回来有面谈,他先前也不太相信,但是在冯紫英仔细介绍了详情之后,虽然知道这里边还有很多现实难处,但是一想到其中好处,就怦然心动,忍不住就盼着能办成。
崔景荣也狐疑地道:“三十万两银子?!商人们全出?!他们莫不是想要让朝廷补贴,或者永平府富足到也愿意出一笔?他们的历年所欠朝廷税赋还不少呢!”
“不,全数由商人们出,要立碑勒石,讲明商人们的功绩,朝廷官府也要给一个表彰嘉誉,……”齐永泰嘴角泛起笑容。
冯紫英提及这个时,齐永泰都觉得好笑。
如果能让商人们这样图个名声就出四十万两银子,朝廷愿意天天下旨嘉奖,比起四十万两银子来,这算什么?而且本来也是教化的好事,本身就值得表彰。
孙居相却在算另一笔账:“齐相,寻常一百五十里地官道,三十万两银子绰绰有余,永平府既然算出来四十万两,多了十万两,这怕就是那砂浆所花销的了?这怕也是商人们的把戏吧?”
“对,这也是商人们的意图,就是想要用他们现在正在推销的这种水泥砂浆做一个示范,让各地官员商贾们都见识见识,效果究竟如何,日后也方便卖出去。按照紫英所言,这种水泥砂浆可以用于筑城修屋铺地,应用十分广泛,商人们也是冲着长远利益去的,否则焉能如此大方?”
齐永泰摆摆手,“不过我觉得这是好事,无论是修路,还是这种砂浆水泥新用途,真的有这么好使,那岂不是能节省许多木石?而且还方便运输。”
孙居相这才满意的点点头:“若是这样,当然是好事,但筑路之事所需大量劳力,而且费时日久,……”
“这正是我要说的,一百五十里路,所耗人力非小数,紫英便和我说,既然京畿之地流民众多,不如引导部分流民前往永平,那边他便可以安排商人们从江南或者两广运粮到榆关,这批流民便可以基本解决一年的温饱问题。”齐永泰沉声道:“紫英初步预计需要两到三万人来筑路,这也就意味着可以解决二万个家庭,七八万人的生计。”
崔景荣立即开始计算起来。
当下京中小麦价格在每石一两左右,而次等面粉价格在每石一两四钱左右,上等面粉则在每石一两八钱,粳米在每石一两五钱左右,粟米价格略低,大概在每石九钱五左右。
这等流民自然主要是以次等麦面和粟米为主,但是按照壮劳力平均每月吃粮在四十斤左右计算,加上平均其家中有三人妇孺需要负担,而妇孺按照每人每月二十斤计算,也就是一家子一月所需粮食大概在一百斤,也就是大概在一百斤粟米和小麦面粉左右,折下来大概就是08石,花费08两银子,一年需接近十两左右,加上必要的盐、油、药和少量荤腥,以及所需简单衣衫等,估计一家人消耗会在十二两左右。
崔景荣很快就心算出了大概成本,如果按照一年工期计算,光是人力成本就在二十四万两,估计四十万两银子应该是一个比较中肯的数字,可能到最后还会略有超出。
“大人,如果新修这样一条官道,四十万两银子恐怕够呛,不过如果利用部分旧有官道,倒是差不多,一年能不能完工还两说。”崔景荣道。
“一年能完工一百五十里道路?”孙居相表示怀疑:“两年能修下来都够呛,可若是两年四十万两银子用两万人修,那绝对远远超支。”
“这就是商人们的事情了。”齐永泰平静地摊摊手,“我想他们既然敢和紫英表明这样一个态度,只怕不可能半途而废或者虎头蛇尾吧?”
这话倒是真的,商人们如果在这种类似于“政绩工程”的事情上敢忽悠欺哄地方官员,那他们日后绝对没有好果子吃,这一点就是打落牙齿和着血都得要吞下去,尤其是像冯紫英这种蒸蒸日上的明星官员。
崔景荣也松了一口气,“若是紫英能帮顺天府解决七八万流民压力,顺天府和朝廷都能喘息一下了,而且关键是这是商人们出银子,不用朝廷出钱。”
“若是朝廷出银子,那就没这么大意义了,以工代赈,官府都能干。”齐永泰笑着道。
“那也未必,若是朝廷以工代赈,到时候不知道又有多少官员要在其中上下其手,从中渔利了,但是商人们来干,嘿嘿,要从商人们手里偷食,那可不容易。”孙居相摇头。
几个人都笑了起来。
“另外紫英也说,可能山陕商人们还准备继续扩大在卢龙和迁安的铁厂、炭场和矿山,在滦州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估计也能吸纳三五千人,这算下来,估计总计能从这批流民中分流十万人到永平府,算是替顺天府缓了一口气。”
齐永泰对冯紫英主动请缨替朝廷和顺天府解决难题极为赞赏,平素他少有表扬自己这个得意门生,便是开海之略他也没有给予更多的肯定,但这一回却是实打实的好生夸赞了冯紫英一番。
“紫英也和我提到,现在北地稍有灾害便会流民云集,而且地方官府赈济和管治的能力都不尽人意,极易让白莲教这等势力趁机坐大作祟,所以这等事情都需要及早谋划,一旦出现这类情况,无论是赈济,还是以工代赈,又或者迁民,都要有一整套应对计划来,避免事到临头手忙脚乱,而在这里边除了地方官府外,户部、工部和刑部都要首当其冲,齐心并力,……”
崔景荣和孙居相都深以为然。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未雨绸缪,这些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治大国若烹小鲜,更需要精心布置规划,仔细运作。
崔景荣和孙居相都算是干练之臣,也都清楚当下朝廷的困境,尤其是西南局面有恶化的情势,而杨鹤、孙承宗和王子腾三人在那边竟成了九龙治水一般,见不到效果,更让朝中诸公揪心。
“齐相,即便是这分流十万人,京畿这边仍然是危机重重啊。”崔景荣提醒道:“如果按照伯辅所言,现在京师城中光是这两个月起码就已经流入了好几万流民,这里边有多少已经被白莲教蛊惑之辈?而京师城中原来有没有?若是放任这些人在其中滋生,会演变成什么样子?”
孙居相立即接上话:“怎么没有?虽然几经铲除,但是根患未除,刑部和顺天府都心里有数,但京师城百万之众,官府哪里能够一一根究?加上庸官胥吏上下其手,睁只眼闭只眼,可以说我们尚未发现的问题还不知道有多少深藏水下。”
齐永泰心中微凛,孙居相的提醒很有可能,京师城百万人口,其中鱼龙混杂,这很正常,黑白灰,形形色色,但是这白莲教却不简单,他们不是简单的只图利,而是要祸乱江山,如果他们接着这些黑白灰各道掩护藏身,还真的不好查究,尤其是如果官员中也有被拉下水的,那就更危险了。
现在顺天府尹吴道南是江右崇仁人,乃是方从哲密友,也是叶向高较为信任之人,已经年过六十,虽然为人淡泊清正,也平易近人,但实际做事能力却不佳,对顺天府很多事务都是采取得过且过之策,使得顺天府衙门威信日减,京师城中蛇鼠丛生,治安状况每况愈下。
齐永泰一直觉得顺天府尹应该是一个手段手腕和魄力决心兼具的能臣方能稳住这中枢之地,甚至在私德上都可以暂且放置一边。
像贾雨村在金陵担任知府(应天府尹),虽然检举弹劾不断,但是却能把整个应天府(金陵)梳理得十分顺畅,所以也一度考虑举荐让贾雨村来京师接替吴道南。
贾雨村是湖州人,而方从哲祖籍也是湖州,在齐永泰看来二人是乡党,照理说也应该能为方从哲所接受,但贾雨村却是依靠王子腾的竭力举荐,又走了太上皇的门路,才得以出任应天府尹(金陵知府),所以虽然和方从哲是乡党,但是关系却不算密切。
===庚字卷
第一百零六节
人事是最大的政治===
顺天府这样一个中枢之地,其实需要向贾雨村这样既有手腕手段,也不乏权谋和圆滑的角色来主政,当然贾雨村的毛病也不少,趋炎附势,贪财好色,但这都不重要,关键在于此人缺乏原则性,这一点也是齐永泰最担心的。
但齐永泰觉得贾雨村在应天府担任府尹反而更危险,因为那边天高皇帝远,此人会更加肆无忌惮,但搁在朝廷眼皮子下的顺天府,都察院和龙禁尉都能盯死他,那这个家伙恐怕就得要检点许多了。
“此事我知道了,下来还要请伯辅多操心了。”齐永泰叹了一口气,“这边我也会和顺天府那边叮嘱一番,会甫兄这方面,唉,……”
齐永泰摇摇头,没有再说下去,但孙居相却没有客气:“吴道南身为顺天府尹,掌管京师城和五州二十二县,成日里不是吟诗作赋,就是访贫问苦,只是这顺天府尹是这等哗众取宠卖直取忠就能做得下来的?齐相,在这顺天府尹人选上,朝廷应当选择合适人选,而不是论资排辈任人唯亲!”
孙居相的不客气让齐永泰都有些脸红。
在吴道南出任顺天府尹问题上,他是有责任的。
当时他是吏部尚书,如果他坚决反对,吴道南是坐不上这个位置的,但是他最终屈从于叶向高和方从哲的压力而同意吴道南出任顺天府尹,结果就是现在的顺天府问题频发。
“伯辅,这件事情我有责任,但是要想改变却还要等待合适时机。”齐永泰难得地道歉,面带诚挚,“当下还是先应对可能会发生的情形,至于说下一步才能谈得上顺天府的人事调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3/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