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1718


对于这帮毛头小子来说,不清楚土官流官之区别,没见过当地地少人多的矛盾,没感受过当地百姓困苦生活,他们是无法理解这种潜藏在下边的深层次危机的。
不过这番话相信哪怕他们听不太懂,但是慢慢的也会悟出一点儿东西来,哪怕悟不出,起码也能对他们日后的学业生活有一些触动。
“紫英,我大略明白你的意思,就是很多我们看到的问题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或者说是各方都有责任,应当就这些不同的问题做一些细致的剖析了解,找准根本原因?”
许其勋算是冯紫英在这个宿舍乃至乙舍中的死党,从一开始就坚定的跟随在冯紫英身后。
同舍、半个乡党,加上性格上也很温和,冯紫英的强势和外向性格也和他有些互补,当然冯紫英也很关照他,所以二人关系称得上是整个书院里边最好的。
“差不多吧,小弟想要说的是,我们现在学的经义也好,策论也好,不过是一些最基本最粗浅的东西,所以古人说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放翁先生也曾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不亲自去接触摸索了解,你永远不知道这些事情背后复杂真实的一面,就更不可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被整个宿舍里年龄最小的同学教育了,但是几个人都默默的咀嚼着对方话语中的意思,没有人认为冯紫英这是狂妄或者放肆,前一个月的表现姑且不说,就是这几日里的表现都足以让大家看到自身和人家的差距有多大。
难道说武勋子弟都这般水准?
不,这不能完全是武勋子弟,那些武勋子弟大多都是靠着父辈余荫混日子的,冯紫英老爹可是正宗神武将军而且还在大同总兵上和鞑靼人交锋数十年的,那是实打实的军功熬炼出来的,难怪冯紫英对边事军务如此熟稔。
文官可以看不起武将,但是想这等十几岁的学子却无此资格,冯紫英也用他的表现向他周围的同学证明了,虎父无犬子,同样,虎子更只能有虎父。
“睡吧,也不早了,明后日西溪先生、平涵先生他们就要到了,大家都还有各自的职责任务呢。”冯紫英招呼了一下大家,又看了一眼傅宗龙,“仲伦兄,你是云南那边出来的,小弟听你说起过云贵那边的情形,感觉迟早要出乱子,咱们若是有机会,不妨多探讨了解一下那边见的情况如何?”
傅宗龙一愣之后心中也是有些惭愧。
自从一开始和冯紫英有了嫌隙之后,自己一直放不下面子,让其无比纠结。
尤其是这后边冯紫英在书院里声势越发高涨的时候,他就更不好意思放下面子了,深怕别人说自己捧高踩低拍马屁,没想到冯紫英却能以这样一种方式来给自己台阶下。
“那敢情好,愚兄也一直希望能够有一个对咱们西南这一块事务感兴趣的一起好好说说,……”
看似一笑泯恩仇,但实际上在冯紫英眼中这根本算不上什么恩仇,无外乎就是一点年轻人的意气用事罢了,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事儿,他有不下十种方法来处理这等事情。
===乙字卷
第四十六节
争夺(第一更求月票)===
落日余晖下的乾清宫多了几分肃穆凝重。
这里是前明诸皇居所,大周沿袭明制也做了一些改变,重新整修了乾清宫,朝务不再御门听政,日常朝务而是改在了乾清宫。
从广元帝开始,这里就是皇帝居所兼朝务办公所在,而皇帝接见外臣也基本上会选择这里。
“张卿,你说这齐永泰和官应震是要做什么?”古井无波的声音从殿内一头传来,整个大殿内只有寥寥几人,而真正的主角只有两人。
“回陛下,以臣愚见,士林南北之争这是前宋便开始延续的惯例,从前明到大周,这等风气也没有变过,其实质还是南方士林文风大盛压过了京师所在的北地,使得北地士子们内心的优越感受到了冲击,究其原因,臣以为还是北地受九边战乱影响,民生凋敝,使得地方上寻常百姓子弟读书远不及南方诸省那么容易,……”
张景秋站在东侧,身体挺拔而瘦削,一双眸子晶亮如钻,菲薄的嘴唇上两撇短须,略微高耸的颧骨显示出此人不那么好打交道。
“朕不是问这个,而是要问他们这一次选在这个时机是要干什么?”永隆帝张慎有些不悦。
张景秋不为所动,“恐怕初意非齐永泰和官应震所想,邀请朱国祯和缪昌期北上讲学应当前一两年就发出了,只不过此二人拖到现在才成行,这才是关键。”
“哦,你是说朱谬二人有所图?”永隆帝对此并不意外。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陛下,哪一个人又没有自己想法?”张景秋苦笑,“只是这二人怕是不代表他们二人,江南士林,南京六部,甚至一些人恐怕都有些静极思动了吧。”
“那张卿你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永隆帝无声的笑了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陛下,对您来说,只需要镇之以静,不给他人可乘之机,便可胜券在握。”张景秋劝慰道。
“可是张卿可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啊,这场盛会牵动无数人心,整个大周士林翘首以盼,连朝中众臣亦是议论纷纷,连朝务都没有了多少心思。”顿了一顿,永隆帝才又道:“还有的人动机不纯,居心叵测,……”
一句动机不纯便让张景秋明白了皇上的意思。
这是个问题,可张景秋不认为是大问题,但皇上却很担心,或者说却看得很重。
“陛下勿虑,此等伎俩难成气候,大周士林若是这般轻易被左右,那大周朝廷正风养士百年岂不成了笑话?”张景秋连连摇头。
“张卿切勿大意,有些人极善狐假虎威,而且……”永隆帝沉吟了一下,似乎是在斟酌言辞,好一阵后才道:“朕也不知道父皇此时心中所想,……”
张景秋一愣之后脸色顿时慎重起来了,“陛下这几日没去宁寿宫问安?”
“朕怎么能不去?”永隆帝自我解嘲的笑了笑,“不过父皇未曾提及此事,朕也没好多问。”
张景秋略微一皱眉然后迅即展开来,“既如此,那倒是简单了,太上皇既然不问,那么陛下亦可按照您的意思去做,朝廷也很关注这等士林盛会,让礼部派人,最好是礼部左右侍郎亲自过问关心,这等堂堂正正光明正大之举,方能代表朝廷,……”
永隆帝眼睛一亮。
张景秋一句话就点醒了他,既然父皇不问,那就意味着某些人未必就真的是秉承了什么意思,而是擅自发挥加戏了。
“张卿,士林盛会也就罢了,但朕总觉得这里边还有一些说不出来的东西,齐永泰此人你可了解?”这才是永隆帝想要问的问题。
“陛下想问什么?”张景秋平静的道:“这几年臣和齐永泰打交道不多,他蜗居青檀书院,而之前他在朝中任职时,臣在南京,不过……”
“不过什么,张卿尽管说,不必顾忌什么。”永隆帝对此极为关心。
“此人比臣早一科,而且一入翰林便是颇受太上皇看重,只是后来却因种种缘故,罢官,复起,再辞官,……”张景秋也在斟酌言辞,“此人性格坚韧,做事极有条理分寸,而且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拗劲儿,但却也不是那种不知变通的迂腐之辈,……”
能从张景秋嘴里获得这样的评语,堪称难得了。
永隆帝是知道自己这位心腹在评价人上素来苛刻,鲜有赞誉,但能如此点评齐永泰,倒真的很罕见了。
“此人既然颇得父皇看重,为何后来又与父皇屡生龃龉?”永隆帝看似很随意的问道。
张景秋一愣,他不相信皇上会不了解这些情况。
虽说这也是十来年里发生的事情,原因也很复杂,甚至延续多年,多方面原因,自己也说了齐永泰不是那种不知变通的人,但为何齐永泰还是断然辞官?
当年太子被废之后,众王夺嫡,太上皇却迟迟不再立太子,最终却突兀的将皇位传给了眼前这位,要说这位皇上会对朝中这么些年发生的事情不了解,那他是不信的。
只是这个时候来问自己,就很明显有些其他意味了。
“陛下,这就说来话长了,而且也不是一天两天或者一件事情两件事情上产生的龃龉,当年太上皇所用的一些阁臣和齐永泰大概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看法,最终太上皇支持了一些阁臣和六部官员,齐永泰有些失望,具体的问题牵扯面也很宽,涉及到九边开中法,军屯,还有对鞑靼人的战略,嗯,还有海贸,太多了,这种矛盾积累多了,最终可能就只有以一方辞官为结果了,……”
张景秋当年还在南京任职,对这些情况有些知晓,有些不清楚,当然更重要的一条他没有说。
那就是齐永泰是坚决反对废太子的,即便是太子被废后,齐永泰也认为应当让太子复位,至于说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对大周朝局稳定有利。
他不清楚眼前这一位对此事是否还有记恨,若是齐永泰及其同党一力坚持成功,也许就没有这一位的事儿,就该是义忠亲王坐上大位了。
永隆帝若有所思的看着这位兵部左侍郎,现任兵部尚书萧大亨首鼠两端,不值得依靠,右侍郎王子腾却是父皇的人,现在如何来平衡这个局,他还没有考虑周全。
张景秋的意见很中肯,镇之以静,现在还不能轻举妄动。
大哥越是跳得起,自己就越是要稳得住,不能“闻鸡起舞”。
但这并不意味自己就听之任之,自己作为皇帝,理所当然的可以有自己的应对方略,而且是堂而皇之光明正大的应对。
不过这家伙也有些小觑了自己的胸襟吧,还担心自己还在记恨当年齐永泰死保大哥太子位置的事儿?
永隆帝轻笑着摇摇头:“张卿,不用太忌讳什么,以前的事情,很难说谁对谁错,关键是现在,嗯,朕难道还会去和自家臣子计较什么吗?张卿也太小看朕了吧?”
张景秋也不尴尬,坦然一笑:“皇上这么想当然最好,陛下坐拥四海,齐永泰并非蠢人,自然也能看得清楚形势,臣也打算找个机会接触一下乔汝俊,……”
乔汝俊就是乔应甲。
乔应甲与齐永泰关系密切,而此次乔应甲极有可能要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齐永泰前次进京也应当与此事有关。
永隆帝不置可否,“嗯,张卿,此次士林盛会,不可轻视,朕想爱卿应该清楚这里边蕴含的意义,务必要重视起来,礼部那边朕会下旨,但这还不够,爱卿也需要考虑一下如何来应对此事,嗯,顺天府士林中……”
声音渐小,但张景秋却明白永隆帝的意思,微微颔首。
应该说陛下还是看得很清楚的,防微杜渐,绝不让那边轻易在士林民心上有所收获,这一着应得极好。
“陛下放心,臣自当去办。”
王永光背负双手站在窗前,良久没有做声。
作为崇正书院的山长,之前他是对杨嗣昌“找”来的这样一个机会十分高兴的,这样一场盛会青檀书院愿意主动与崇正书院分享,说实话,他也是很惊讶。
他不认为齐永泰和官应震大方到这个地步。
两家书院虽然说不上是势同水火,倒是毕竟竞争关系摆在那里,相距就这么几里地,你要说有多么和睦肯定不可能。
但是接触了几次,的确没有觉察到其中有什么猫腻,崇正书院也不是惧怕挑战的小门小户,王永光没有理由拒绝这样一个大好机会。
这一来二去两家就迅速联手合作起来,一切都按照预定的步骤进行。
缪昌期和朱国祯已经到了保定,很快就要到京,而汤宾尹也在京中大造声势。
崇正书院当然也不会示弱,方阁老也已经为此发声。
但王永光没想到义忠亲王会突然对这一场士林盛会如此感兴趣起来,而且还秉承了太上皇的意思,专门派人来接洽。
此时方阁老那边的态度却模糊起来,语焉不详。
这一下子让王永光嗅到了这里边浓浓的阴谋气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