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8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8/1718

===辛字卷
第七十一节
西山窑通州仓===
听得冯紫英都把石炭价格和城中每年所耗数量如数家珍,傅试才意识到这一位年轻府丞可不像吴府尹和上一任府丞那样可欺有方。
人家本来就是“土著”,而且兼有大量幕僚帮忙收集情报出谋划策,难怪如此信心十足,想到这里傅试心里又踏实了一些。
从内心来说,傅试不是不想跟着冯紫英走,而是不愿意跟着冯紫英走错路。
这一步踏错,不说免官下狱,但是仕途前程肯定是大有关碍的,尤其是在大家都逐渐意识到自己是要跟着冯府丞走的,那么真要出了问题,自己肯定是要受牵连的。
可如果冯紫英真的胸有成竹,既有背景靠山,又有恰当的韬略对策,那他傅试何尝不愿意搏一把?走对一步,那一样意味着能节省仕途上几年的打熬。
听出冯紫英似乎对自己的胆怯犹豫有些不太满意,傅试深怕对方对自己失望,赶紧又补上话奉承几句:“大人明鉴,京中百万人口,这石炭关乎煮饭取暖,委实是一桩大事儿,以往诸公或许不愿轻启事端,但若是您……”
“我怎么了?”冯紫英笑了起来,这家伙倒是见风使舵得快。
“大人在永平府力排万难,虽千万人吾往矣,否则亦不能取得如此成就,诸公便是看在眼里,才会将大人放在顺天府来,……”
傅试沉吟了一下,“下官感觉大人前期怕是做了许多准备,除了西山窑,大人去通州,可是也要对通州仓动手?”
不得不说,傅试头脑转过弯来,说起话来就一下子很中听了,而且嗅觉灵敏,也能说到点子上。
“通州仓,西山窑,宁为通仓吏,不为营州官?三年西山主,十万雪花银?”冯紫英笑吟吟地问道:“傅大人可曾耳闻?”
傅试悚然一惊,下意识环顾左右,还好只有二人,“大人,这等言语不过是外间乱传,若是出自您口,那就不妥了。”
冯紫英不以为意,这些情形早在冯紫英走马上任之前,汪文言便已经替他摸了一个大概,但之前他还没有想好如何来应对这两桩事儿。
如果要动的话,如傅试所言,势必触动许多人的利益,通仓还要好说一些,那都是见不得光的,捅开来,无外乎阵痛厉害,但是也算替大周朝割掉一个脓疮,虽然这个脓疮到处都有,但是少一个总能挽回一点儿元气。
但西山窑不一样,这是大周朝以前规制不完善遗留下来的祸端,要说只是肥了这京师城中一干人,朝廷只是吃了暗亏,现在要挑开,无疑就是要从既得利益者腰包里挖出一块来进朝廷国库,自然会招来很多人的忌恨和反弹。
“秋生,有些事情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冯紫英也知道自己要动手,也需要依赖手底下一帮人来做事儿,傅试是可以依赖的,虽然汪文言现在可以光明正大以幕僚身份替自己策划,但是最终执行落实,还得要靠傅试他们来,这是规矩。
“朝廷现在的局面不佳,去年蒙古人入侵给京畿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而且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从去冬以来,北直雨雪不多,春旱旱情严重,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五六月间,今秋怕是许多地方要绝收啊。”
冯紫英语气有些深沉,“朝廷固然需要作准备,我也知道按照以往惯例,我们顺天府只需要按照朝廷谕旨办事就行,但是我估摸着今年这灾情,乃至灾情带来的各方面压力怕不轻,单靠朝廷未必能控制得住,古人云狡兔三窟,吴府尹无心公务,咱们却不能不多考虑一些,以免到时候坐蜡啊。”
傅试吃了一惊,他没想到冯紫英竟然是考虑到这些了,忍不住问道:“冯大人,春旱固然有些迹象,但是尚不至于影响到整个北直的收成吧?”
“未雨绸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秋生难道不明白这个道理么?”冯紫英摇头,“自元熙二十年以后,大周北方天时一直不佳,不知道秋生既然是专务屯田,可曾统计过顺天府近三十年来的天时变化?”
傅试心中一凛,这是上司在考核自己政务了,定了定神,思索了一阵才道:“三十年下官未曾估测过,但是元熙三十五年之后下官还是做过一番统计的,如大人所言,几乎每三年就有两年天时都不佳,甚至四年中有三年非旱即涝,但主要还是旱为多,下官也曾了解过百年之前,顺天府并非如此,也不知带为何这一二十年间却变成这般情形,难道是……”
见冯紫英目光刺了过来,傅试吓了一跳,知道自己险些失言,赶紧收嘴,然后结结巴巴欲盖弥彰般地道:“下官是说,难道是,难道是……”
一时间竟然急出一头汗来,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才好。
“好了,难道秋生还觉得我还要追究这句话不成?”冯紫英摆摆手,这家伙也缺点儿急智,连句话都圆不回来,也不知道这通判怎么当下来的。
傅试松了一口气。
“天时不佳,那我们便只能依靠人力来弥补,若是一味寄希望于朝廷,万一朝廷那边有个闪失,我们岂非坐以待毙?冯某从来不愿意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总要自己有些仗恃才行。”
冯紫英担心的不仅仅是天时问题,义忠亲王始终是一个大隐患,尤其是像贾敬南下,甄应嘉十分活跃,还有汤宾尹带着韩敬等人也都南下金陵,隐隐有将金陵视为根据地的架势,冯紫英不知道永隆帝和龙禁尉有否觉察。
除了义忠亲王外,这白莲教也是肘腋之患,连冯紫英都觉得颇为棘手,京畿腹地牵连甚广,若是要动白莲教,会不会被他人所乘?比如义忠亲王,那自己可就真的成了猪队友的神助攻了。
正因为考虑到要动白莲教的话,冯紫英担心引起太大波澜,他更希望在搞清楚义忠亲王究竟如何打算之后再来考虑动白莲教。
而像西山窑和通州仓的问题就没有那么多忌讳了,无外乎就是一些豪门望族,高门大户,背后有些朝中官员或者皇室宗亲在里边作祟罢了。
这等人是翻不起波浪的,也不可能为此舍却整个家族来殊死一搏,只要给他们稍微留一条生路机会,他们便会乖乖的伏法,这一点冯紫英还是有相当把握的。
“那以大人之见,我们当如何做?”傅试自觉地已经把自己带入了冯紫英一党了。
冯紫英很满意傅试的这种状态,知道傅试愿意忠心做事,能力又不差,日后他当然不会吝于推荐对方,这也可以算是自己的人了。
“欲速则不达,我们先把情况弄清楚,秋生不妨多考虑一下西山窑这边如何切入,你也知晓这些都是京中豪门为靠山,贸然切入,不但会招来诸多嫉恨和非议,而且也未必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让府衙能顺利切入,让他们自己都无法说什么,这样最妥。”
冯紫英顿了一顿:“西山窑以百口计,窑工何止数千人,其中多有藏污纳垢之地,我听说本地奸狡之徒固然藏身其中,而保定、真定乃至山西、大同那边的流民亦有不少混迹其中,谋杀、私斗等罪行皆隐没其下,秋生不妨多从这些方面摸一摸情况,……”
傅试心事重重地走了,冯紫英却觉得这也算是对傅试一个考验,莫要以为这官就那么好当,而且还要盼着升迁,若是没有点儿像样的功绩,自己如何像吏部举荐?真还以为有了人脉关系,随便打个招呼说句话就能行?那也未免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按照冯紫英的想法,本着先易后难的顺序,先解决西山窑的事情,再来考虑通州仓的问题,而且通州仓这个脓包要彻底挤掉,还得要等待最合适的时机,否则有些人便要狗急跳墙孤注一掷,难免要有一些风波。
不出所料,回到家中,冯紫英便又收到了多张帖子。
这顺天府衙里是什么秘密都保不住,自己只要稍微多了解多问几句,很快就会传入有心人耳朵里,尤其是像西山窑和通州仓这种就连很多当事人都知道这回避不了,但是总是不愿意去面对现实,总还保有一丝希望,觉得万一能拖几年算几年,毕竟每年收益太可观了。
粗略地看了看,有北地士人官员的,也有皇室宗亲的,比如忠顺亲王,还比如一些武勋,冯紫英早有预料,若是不闻不问肯定不行,但是如何让这些家伙知难而退,甚至主动配合来处理好,这也是一门很考较的艺术。
像忠顺亲王,冯紫英这么久可没和对方有什么不对路的地方,但现在感觉这么久都少有接触,就感觉到现在甚至比以往更生疏了一般,这让冯紫英也意识到只有你自己找到事情去做,你才能产生效果,发声联系,达到目的。
===辛字卷
斜阳草树
第七十二节
合作者
同盟军===
就在冯紫英越发感觉到顺天府事务的繁杂而有些心力憔悴时,练国事的信也到了。
这稍微舒缓了一下他这段时间被各种事务牵扯了大量精力的心境,可以说这段时间他被来自各方面的事务弄得疲惫不堪,乃至于每每到长房或者二房那边都是倒头就睡,对身畔女人都难免有些冷落。
沈宜修和宝钗宝琴都是有些困惑不解之余也有些心疼,不过作为妻室她们也能感受到丈夫面临的压力,除了尽可能的让丈夫休息好,也会主动地和丈夫寻找一些话题交流,哪怕帮不上忙,但起码有一个可信之人说一说,让丈夫也能发泄倾诉一下公务中遭遇的各种麻烦和难题。
相较于冯紫英在顺天府的举步维艰,练国事在永平府却看得很顺手。
原来冯紫英还有些担心练国事和新任知府魏广微不好相处,但是没想到练国事的情商要比自己预料的高得多,很快就赢得了魏广微的信任,当然这也和练国事颇知进退有关。
几大煤铁建材复合体恢复和建设告一段落,而从滦州、卢龙、迁安经抚宁到榆关港的道路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今春少雨,对农业不利,但是对于筑路却是一大利好,数万流民奋战在筑路一线,抚宁到榆关港这一段工程,进展尤为迅速。
加上榆关港和抚宁也都兴建了多家水泥工坊,大量供应这段作为范本使用的道路建设,所以初步预计到八月底基本上就能完工,而迁安、卢龙到抚宁这一段工程量要大得多,估计起码要到十一月底去了。
练国事在信中也谈到了他和永平本土士绅商贾们的几番“谈判”,最终促成了这些本土士绅与山陕商人们的妥协合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一个利益联合体基本上扫除了在永平大力发展煤铁建材产业,同时通过榆关输出外销,并从江南输入各种粮棉以及生活物资的这样一个市场循环体。
练国事还在信中颇为兴奋的谈及那几万流民中通过这期间的筑路,已经初步培养出一大批利用水泥、石条、砖瓦来进行建设的熟手,练国事准备利用这批熟练劳动力来对开挖沟渠和修筑滦河两岸以受洪涝侵袭的地段,这也算是在水利上的投入了。
冯紫英也清楚练国事的这一步目的,毕竟数万流民压在永平府,对谁都是一个巨大压力,这些流民无地,生计从何而来,要开辟生地不是一件简单事情,灌溉先行这是必然的,那么利用这些人先开挖沟渠,然后沿着滦河、青龙河两岸向四周扩散来实现逐步安置,应该是一部稳妥走法。
当然这要全靠有煤铁建材复合体带来的巨大效益才能支撑得起数万人这一年的生计,否则便是永平官府和朝廷的赈济,也一样无法支撑得住。
看完练国事来信,冯紫英也感慨万千,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啊,练国事在信中也是十分感激冯紫英之前所做的一切,称魏广微也是大为赞服,说若无先前打下的基础,永平府定然难以有今日局面。
摩挲着下颌,冯紫英苦笑,练国事和魏广微倒是摘得好桃子了,可自己现在却是坐了腊,就像是陷在一个泥潭中,每走一步不但要仔细斟酌,还要考虑这一脚踩下去会不会有陷阱,能不能拔得出来。
看练国事如此乐观,冯紫英都被感染了,不管怎么说,日后永平府的蒸蒸日上也少不了自己的一番功劳,而且永平稳,则京东稳,京东稳则辽东后顾无忧。
今后随着榆关港规模日渐扩大,来往船队商贾日益增多,像以往先行将粮秣运通过运河运运到京仓、通仓就无此必要了,可以直接运到榆关,在输入辽西走廊诸卫镇,再往后随着牛庄、金州这些港口开埠,甚至可以直接输送到辽东腹地,这样一来在运输耗损这一块上起码可以下降七成以上,对于朝廷来说这样大一笔节省几乎能让户部感激涕零。
不过练国事也提到了惠民盐场之事,称至今未发现倭寇行踪,条件尚不成熟,但是长芦巡盐御史那边已经催得很紧,这让永平府那边压力很大,还在寻找办法来解决。
冯紫英心里稍微舒坦了一些,哪有样样都能轻松拿下的事儿,那做官还不真的成了享福了,没有点儿挑战性的事儿,朝廷要你二人何用?
*******
看着冯紫英翻身下马,径直入衙。
旁边的梅之烨冷冷的笑了笑,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施施然背负双手,一摇三晃的从侧门进入。
刚进治中公廨,照磨所照磨卢兆龄便钻了进来。
“大人。”
“什么事儿?”梅之烨点点头,坐下,长随已经把茶端了进来。
“听闻府丞大人有意要清理西山炭窑?”卢兆龄满脸堆笑,“怎么,咱们顺天府今年是不打算好好过日子了,要去捅这个马蜂窝?”
“你问这些干什么?”卢兆龄脸上皮笑肉不笑的表情让梅之烨有些反感,但是他也知道这厮是地头蛇,不能轻易得罪,而且听闻冯紫英要来出任府丞之后,这厮便主动向自己靠拢,这让他也有些生疑。
一介捐官出身,四十岁才出仕,混到照磨所照磨位置上,自然也是有些背景的,从九品的官员要说也算不上个角色,但是这家伙消息灵通,梅之烨有时候还是用一用这家伙,所以二人关系还算过得去。
“没什么,就是有些不明白,这位小冯修撰来咱们顺天府究竟想干什么。”
卢兆龄瞥了一眼面无表情的梅之烨,这厮也是个缩头乌龟,自己儿子的妻室居然去给冯紫英当媵妾了,嗯,虽说是退了婚的,但这无疑还是一种羞辱,你原本是要用来当妻子的,现在却只能给我当媵妾,这是什么意思?还不够明白么?
若非这府衙里没有一个能和冯紫英相抗衡的,卢兆龄也不能找上这一位,那位吴府尹虽然无能,但却是一个奸猾之辈,出头露面的事情不会干,只答应若是麻烦闹大了,愿意出面缓颊,给冯紫英找一个台阶下,可要正面阻击冯紫英,还得要在衙门里边找一个合适人选。
算来算去也就只有这一位治中大人了,。
通判中傅试明显是要跟着冯紫英走了,生下四位里边北地两位现在虽然还有些犹疑,担心冯紫英动作太大,但卢兆龄相信迟早这两位都只能站在冯紫英一边儿,剩下一位态度已经鲜明表示不认同,另外以为两广籍的却是只打算冷眼旁观。
而且通判的分量也差得远,加上这个姓梅的本来就和冯紫英有这样一层恩怨在里边,本来也就是最合适的对象了。
“干什么?”梅之烨心里警惕,“冯大人是府丞,府丞的职责,你当照磨的难道不明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8/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