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8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9/1718


卢嵩点头:“顺天府事务繁杂,想必小冯修撰即便不在通仓之事上上心,也当有其他事务让其动心了。”
永隆帝也笑了起来,“西山窑之事,京中不少人都有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单这一点,朕觉得用冯铿都用对了。”
“臣倒是以为小冯修撰或许在其他事务方面能更有大用。”卢嵩不太认同永隆帝的观点,“臣听说他这几日在奔走于几个州县,推广徐光启在天津卫那边试种出来的几种新作物,甚至到了不遗余力的地步,也引起了一些州县的不满。”
“呵呵,不是坏事,只要有心做事,哪怕出些差错,那也无关紧要。”对这一点永隆帝倒是看得很开,“这大周啊,还真的就欠缺这些一心想要做事而且还能看到问题关键的干臣,冯铿若非年龄太轻了一些,还真的适合顺天府尹啊。”
永隆帝的这份夸赞不可谓不高了,连卢嵩都有些动容。
京畿原本粮食供应只要就靠江南漕运,但无论是谁都还是希望这顺天府周边之地能够尽可能避免太过于依赖漕运补给。
毕竟这条咽喉命脉还是有其脆弱性的一面,无论是淤塞还是遭遇黄淮洪涝改道破坏,甚至兵灾,都有可能导致漕运停摆,而京中却是须臾离不得漕运的。
其他都都好说,唯独这粮食问题,尤其是在京仓通仓里边究竟藏着多大窟窿谁都没数的情况下,如果京畿的自给能力强一些,当然是好事。
冯紫英的确在谋划要把徐光启这几年在天津苦心培育引种的几样新作物推广开来。
要说京畿周围实际上并不缺地,像固安、永清、东安、武清、宝坻、梁城所这一片区域,人口不少,但是各类河滩地、盐碱地、滩涂荒地更多,这也是徐光启为什么选择在天津卫引种试种马铃薯、甘薯这些从海外引进来的新作物的缘故。
要说冯紫英是久闻徐光启大名,而且也神交已久,但是虽然去了永平府之后屡屡想要去拜会,但是始终没有机会,一直到自己都返回京师到顺天府任职了,才算是真正见到这位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农学家、水利学家,相比之下如天文、数学和翻译这些方面的造诣,冯紫英反而不太了解,他只知道单单是在农学和水利上的成就,就足以让大周受益匪浅了。
和徐光启的见面还是在天津卫徐光启的隐居地。
这位曾任屯田司郎中的牛人现在是闲居在家,他是松江人,但是现在却一门心思扑在了引种培育土豆、番薯和玉米几样作物上,冯紫英在永平府任上便通过书信和其往来,也给了他很大支持,起码他意识到了在地方上仍然有不少官员是希望做点儿事情的。
“冯大人,请看,这一片土地原本是盐碱地,因为靠近海岸,加上距离卫河河口也不远了,所以原本盐碱化很严重,后来老夫来了之后花了一些心思进行清洗改造,但总体来说,土质仍然不佳,你在看那边是一处岗地,连绵起伏,约摸有十来公顷,土质瘠薄,砾石多而碎,连本地百姓都不愿意去耕种,太费犁头和劳力了,……”
和徐光启接触了之后,冯紫英才感觉到人家能够名垂青史还真的有些不同凡响,单单是这份气度和谈吐,就很能让人心折,既没有那种倨傲不屈,也没有那种拘谨和讨好,就像是一众普通朋友和熟人,让你很轻松地融入其中。
“徐公,您还是叫我紫英吧,在您面前,这冯大人称谓我可当不起。”冯紫英笑了笑,稍稍放后一步,漫步前行,“你说这适应性,我大略了解了,但是这亩产量能稳定么?”
徐光启捋了捋颌下胡须,最终还是摇摇头:“现在还不好说,毕竟我才试种了三季,还需要根据土质、施肥和种苗的变化来看,但以我之见,但是其对土质和肥力以及日照、水的需求来说,足以胜任咱们这顺天府任何一处了,单单是这一个优势,就值得了。”
“徐公所言甚是,在我看来对土地的不挑剔便是此类作物最大的优势,至于说另外一个很多人诟病的劣势,便是口味不适,根本不是问题,一方面在亩产上远远超出了米麦,尤其是一些岗地、丘陵根本不适合米麦的,真正到了都需要吃观音土求生的时候,还在乎味道么?”
冯紫英陪着徐光启一边走,一边道:“而且,以我之见,其实只要坚持长久适应,这土豆也好,番薯也好,都完全可以慢慢改变大家的观念,另外也完全可以考虑用不同的制作方式来调适,适合大家不同的口味。”
徐光启瞥了冯紫英一眼,赞许地点点头。
难怪此人能声誉鹊起,也被内阁诸公和皇上看重,见识不凡不说,而且极其善于想办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略。
这土豆和番薯本是自己最看重的两样作物,论产量更是大大超出米麦,特别是在不适合米麦种植的旱地、山地、岗地,对土质也不挑,但唯独就是这味道有些古怪。
番薯还好一些,清甜味儿,吃久了有些烧心,但平素如果和米麦搭配,便能大大节省主粮,可土豆大家都觉得味道有些怪,不太喜欢,当然如冯紫英所言,都到了要吃观音土的时候,你还在乎这个?
可在平素时候,大家就不太乐意种植这个了。
冯紫英提出来可以用蒸煮炸炒或者加油盐的不同方式来改变番薯和土豆的味道倒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式,但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到最艰难的时候,所以大家对种植这个积极性不高。
“不知道紫英你打算如何在顺天府推广种植土豆和番薯呢?”徐光启问及最关键的问题。
“这一点紫英倒是有些想法,但关键要看徐公这边儿种子种苗是否能跟上。”冯紫英点点头。
“嗯,这也是一个问题,老夫在这边组织人也种了三四公顷,这连续几季收成,可用作种苗的不少,足以满足几百公顷土地的种植,……”
徐光启力图早一些将这土豆和番薯种植推广出去,对于冯紫英这种愿意主动来种植的,自然是无比欢迎。
“那好,永平府那边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在种植了,顺天府这边我打算在通州和玉田先试种,……”冯紫英考虑了一下,“另外我冯家在京郊也有几个庄子,在大同那边我母舅那边也有不少土地,我想顺带也让他们先带头种植起来,起一个示范作用。”
徐光启一听大喜过望,其实这种官员在自己庄子和田土上种植是最有示范效果的了,他也在自己松江老家那边示范过,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在这边北方地区,抵触情绪很重,所以推广极难,前期在永平府那边得到进展,让徐光启已经很兴奋了,现在冯紫英也愿意在京郊和山西大同那边去亲自推广,那效果肯定更好,冯家的影响力可不是一般家族所能比的。
“还有,我还有意让我父亲在辽东那边也试种,他们在那边补给消耗极大,如果土豆和番薯能够成为当地屯兵用以补充粮食不足所需,那不但对军中益处极大,而且也能让当地民垦得到很大发展。”
冯紫英既然打定主意要全力以赴推广,所以也就要穷尽一切办法:“还有安福商会的人与我也还有些交情,东番那边的屯垦对粮食需求极大,我也建议他们在东番屯垦时可以尝试种植番薯和土豆。”
===辛字卷
斜阳草树
第八十八节
欲速则不达循序而渐进===
冯紫英不确定前世中明末所遭遇的小冰河时期带来的极端天气究竟是那几年,但是他知道接连不断的旱情应该是促成前世明末农民大起义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山陕地区的旱情更是直接导致农业歉收,本来就已经饥寒交迫的农民无路可走,只能扯旗造反大旗。
大周不是大明,但是根据他这么多年的观察,或许在朝廷的治理上大周比晚明似乎要更好一些,但是其内部的各种矛盾却依然激烈,尤其是明末不存在的皇家夺嫡在大周却成了一个大问题,而看起来下层矛盾没有那么激化,可像内外的潜在威胁似乎更重,比如倭人、西南土司之乱和白莲教的泛滥,这样两相抵消下来,冯紫英感觉大周的局面恐怕和晚明乃至明末局面还是相差无几的。
这种情形下,一旦出现大规模的天灾,像山陕那边本来就因为地处边地,要面对蒙古人的压力,民间百姓更为困苦,灾害来袭,官府赈济应对不力,那么一旦因为民不聊生的民乱演变成造反,那一场类似于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那样的农民起义恐怕就会席卷整个北地。
这种情形下,为了避免这种祸乱的爆发,或者难以避免,但是在有足够填饱肚皮的粮食赈济下,战乱的程度也会被控制到最小,所以无论多么看重这种亩产比麦粟产量高得多的作物推广,都是值得的。
大同历来就是缺粮之地,山西镇和大同镇两镇大军数量多达二十万人,每年单单是运入粮食的路途消耗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能够在边墙内外那些山地岗地上种植土豆、番薯这些作物,哪怕是做为辅食补充,也能极大的减轻兵部在后勤上的压力,尤其是在遭遇旱灾的情况下,这些能填饱肚皮的杂粮不知道要比草根树皮乃至观音土强到哪里去了。
同样的情况也可以在辽东实现,至于东番,如果番薯土豆能一定程度的种植开来,也可以大大减轻拓垦前期的粮食压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9/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