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之军工系统第4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9/1267


八路军用火箭筒和战车构成了一短一长一多一少的反坦克火力,并且都是有效的反坦克火力,这使战车联队处于全面的被动毫无还手之力。
有富次郎只能寄希望于清水规武的骑兵联队,或许他们的炮火和掷弹筒能压制住敌人步兵……
战场往往是这样,一种装备压制敌人就可以由局部优势扩大为全局优势最后获得胜利。
比如有富次郎之前的计划,就是用掷弹筒压制敌人反坦克炮,再用战车压制敌人步兵进而取胜。
谁想到八路军却冒出这么多反坦克装备,于是战车不仅没能压制敌人反被敌人压制……这一来胜利的希望就只能寄托在步兵的掷弹筒上了。
然而一看之下,却发现骑兵联队也好不到哪去。
确切的说不是“好不到哪去”,而是像战车联队一样惨。
装备了“花旗中正式”的八路军火力已有了质的提升,尤其八路军还是躲在战壕中而鬼子却是暴露在地面,于是子弹一发发过去,鬼子掷弹筒射手还没来得及将炮弹打出去就被一个个击毙在原地。
另外八路军还有五零小炮,尤其这五零小炮还有相当一部份用上了燃烧弹……几枚燃烧弹过去马上就腾起了一道道火焰,这火焰将烟尘中的鬼子照亮使其更明显,还导致鬼子大面积骚乱,甚至都有人偷偷的退回战壕躲避。
这时安德罗维奇有些不爽了,他不喜欢这么一板一眼打顺风仗,尤其他认为这打法不能发挥T34高机动性的优势……或者说不符合他的本性。
这说不清谁对谁错,或者说两者都是正确的。
刚子的打法是坦克游击战,利用敌人穿深不足的特点稳扎稳打,这适合训练不足的八路军坦克兵。
而安德罗维奇更提倡灵活机动作战,他认为坦克只有动起来才不容易被敌人命中,才有可能绕到敌人坦克的侧后攻击他们的薄弱部位……这在面对鬼子坦克时其实没必要,因为T34可以在千米之外轻松的击穿97式,正面装甲跟侧后装甲没什么差别。
不过,如果与汉斯作战那的确得机动作战。
机动作战更考验坦克乘员的素质和配合,也只有安德罗维奇这个坦克车组能玩得转。
安德罗维奇用电台报告:“零号车请求出击,零号车请求出击!”
这时的安德罗维奇体现出一名军人应有的素质,他虽然身为教官且对坦克和车组有十足的信心,但依旧没有自行其事而是在行动前向刚子报告。
刚子想了下,就回答:“零号注意,主力可能无法对你实施增援!”
这是肯定的,如果安德罗维奇被困住,其它坦克不可能因为一辆坦克而打乱整个阵形和节奏,这可能会丢掉已经取得的优势出现危机。
“零号明白!”安德罗维奇回答。
说着安德罗维奇就下令:“出发吧,小伙子们!好戏开场了!”
坦克乘员们欢呼一声,一个个就像打鸡血似的做好准备。
在安德罗维奇的指挥下,驾驶员一脚把油门踩到底,T34就像一只下山的猛虎似的绕着一个弧线削向鬼子坦克侧翼……
走弧线转向敌人侧翼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T34侧装甲同样是45MM,所以不存在侧面薄弱的问题。
其次是T34最高时速达55公里,比97式的38公里高出一个级数,这速度优势使T34在近身全速斜插时甚至比敌人炮塔的转向速度还要快……于是敌人其实无法瞄准。
但如果面对面的直线前线,即便以T34优秀的装甲防御依旧会在近距离被敌人反坦克炮击穿。
安德罗维奇知道这些,所以就选择弧线斜插。
果然,就像安德罗维奇想的那样,在它的坦克冲向鬼子坦克群时,马上就有几辆97中战停车瞄准这个不速之客。
但尴尬的是,无论这些97中战怎么转动炮塔,他们总是比T34慢一步,炮管一直跟在T34尾部旋转……目标距离越近炮塔需要放转的角度就越大,距离远就只需转动很小的角度也能瞄准。
此时T34的情况就是前者。
于是,鬼子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辆坦克带着一片尘土拐进坦克群侧翼。
这时安德罗维奇又来了一个骚操作,他直接指挥着T34冲进鬼子的坦克群……
===第102章
坦克渗透战===
安德罗维奇指挥着T34狠狠的撞上了一辆95轻战。
鬼子的95式坦克全重只有6.7吨,而T34战斗却是全重32吨,再加上T34的发动机又是50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据说T34的发动机是由航空发动机仿制而来,也难怪寿命只有100小时。
(注:毛熊始终认为飞机飞上空中作战后生存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太大的必要提升发动机的寿命,结果一直发展到现代,毛熊的航空发动机还有寿命短的缺点)
T34重量大速度快马车又足,这么一撞上去差不多就是重卡撞三轮车,当场就将挡在面前的95式的尾部装甲撞得变不成样子接着横在路上只见履带“咯吱咯吱”的响却怎么也动不了。
安德罗维奇不理会这些,他扯开嗓门兴奋的大喊:“继续冲,小伙子!把你的脚粘在你的油门上!只要我们够快,就没人能打中我们!”
驾驶员没有回答,只是使劲的踩着油门手握操纵杆在灵活的驾驶着T34在鬼子坦克群中左冲右突,时而超直接向前碾倒了一片鬼子跟随步兵,时而一个急转弯来个漂移避过97中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9/12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