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第2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7/433


这种跟武将说话时,言行举止里透出来的、来自于现代人的文武平等想法,任何一个明朝文官都是装不出来的。
读了一辈子四书五经、走科举之路的人,早就被崇文抑武洗脑洗到深入骨髓了。沉树人这种穿越者才有的平和心态,反而成了他拉拢愤满于此的武将的一个“精神外挂”。
……
金声桓正和同僚们互相洗脑、渐渐有被同化的趋势。按照沉树人的计划,他远道而来,也得歇息休整一日,回复一下状态,再投入战斗。
另一边,可巧当天傍晚,流贼大营方向,也又有一条好消息传来了。
沉树人大致听取了一下后,也是颇为振奋,立刻召集全部将领讨论。
众将一进大帐,就看到兵备大人面露喜色,不由都有些期待。
沉树人也没让他们猜哑谜,得意地宣布:“刚才杨都司的斥候值夜,又抓获了一批来投的流贼将士,居然足足有两三千人!
这些据说都是贺锦的嫡系故旧,本官已经盘问过他们了,他们说昨天一早,贺一龙便在军中宣布了贺锦的死讯!还栽赃到我们头上,说是那日被阎知县用计地雷炸伤后,终于不治而亡!
但贺锦身边亲卫,却多有失踪的,营中便有流言是贺一龙谋害同僚,兼并其部众!一些贺锦心腹人人自危,只好率部来降!流贼内讧至此,这是天佑我大明破之!”
“什么?我们还没动手,贺锦居然死了!”
“天佑大明啊!贼军如此内讧,我军却还有援军,还有夹击,流贼虽多不足虑矣!”
众将一时惊喜莫名,士气愈发振奋。
最初的狂喜过后,大家又很快合计起敌我实力形势。
因为有了两三千内讧逃亡的士兵来投,如今贺一龙那边的军情内幕,对官军而言也等于是彻底透明了,比开了透视挂还透明。
贺一龙还有多少人、多少伤员、后勤物资情况,沉树人都可以很快梳理出来。
众将立刻分头加紧拷问,不一会儿就了解到:
流贼方面的军粮,至少还能吃个把月,但是因为要撤退,没法把所有物资都带走,最近也就不会再在随州乱劫掠,反正抢了也拿不动。
正常情况下,流贼如果是分上十天八天、一批批缓缓行军,那是有可能跟来的时候那样,把大部分物资都押运通过桐柏山山区的。
可现在不是要赶时间么,那就只能少带一点东西了。
而且根据最新得到的流贼消息,信阳府那边,刘国能似乎也无力攻坚,所以并没有选择直接围攻信阳县城。
而是试探性攻打了一下之后,就掉头选择了堵口,已经有抢占信阳道北口桐柏关的趋势——
这里必须提一句地理,桐柏关是信阳-随州通道上的一个缺口,就位于涢水河谷的最北端。是从安陆县、随州县一路往北沿着涢水河谷行军、翻越桐柏山进入河南境内的必经之路。
历史上从河南信阳迂回进攻湖北随州,都是走这条路的,这条山道上,还爆发过《孙子兵法》的主要素材之战:
两千年前,孙武带领吴军伐楚时,就是先从吴地走淮河水运到信阳(当时航行技术比较差,淮河比长江好走),然后从信阳走桐柏关入涢水、再到随国故地,跟楚军打了“柏举之战”。
孙武这辈子写兵法很牛逼,但实战也就那么几场,可以说柏举之战就为《孙子兵法》提供了绝大多数的实战素材。
包括孙子写粮草筹措之难、“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这些数据,实际上经过后人考证,也都是按照柏举之战的后勤损耗来算的。
因为要翻越大别山、桐柏山运粮,损耗才那么大,前线吃一钟,等于后方运二十钟,要是换个别的战场,根本不可能损耗那么大。
这样一条能催生出《孙子兵法》的险路,如今北侧的口子却有被刘国能埋伏堵住的危险,贺一龙怎能不急?现在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时候。
赢了就能海阔凭鱼跃,兼并了贺锦的人马到河南平原上随便乱抢。
输了,那就是前有刘国能堵截、后有沉树人追击,被堵在这条桐柏山道里。
赢者通吃,输了一无所有!
沉树人结合情报,把这个情况分析明白后,众将求战意志愈发爆棚,刚来的金声桓也是担心没有表现机会,主动请战:
“兵备大人!明日请恩准末将为前部先锋!当先追击贺一龙!”最优秀的骗子和阴谋家,做局的时候当然会连无关紧要的自己人都一起骗进去——
只要确保不会导致什么别的不良后果,比如士气低落啦、军心不稳啦这些,那就没问题。
这不,这次沉树人做局、搂草打兔子阴左良玉,就连孝感城内的普通人一起全骗了,甚至连两日后刚刚远道而来增援的金声桓也骗进去了。
金声桓是五月初三带兵抵达孝感的,他到的时候,看到的是一派愁云惨澹的样子,路上还听了一路的风声鹤唳,不由很是担心。
一见面,他就提出了自己的担心:“沉兵备,末将奉方抚台之命,率本部一营人马来援,听候兵备调遣。不知兵备要如何部署我军?
恕末将直言,末将来的路上,昨日路过武昌府,听到了许多对我军不利的消息,那边人人都说二贺势大难敌,还传出了些关于兵备与左将军之间恩怨的污秽之语,怕是对战局不利啊。”
沉树人微微一笑,拍拍他的肩膀:“没事儿,民间愚夫懂什么兵法虚实,他们又不可能知道刘国能已经派遣援军、围魏救赵抄贺一龙老巢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7/4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