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第2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5/433


左良玉再有轻举妄动、给朝廷造成损失,那崇祯就会直接把侯恂问斩!
左良玉犹豫再三,最后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台阶下。
他能屈能伸地当众给沈树人赔了不是,礼数甚恭。下马拱手侍立,直到沈树人一行远去。
身后诸将忿忿不平,连被打得血肉模糊的郝效忠都叫嚣起来:
“将军!咱平贼军什么时候受过这种鸟气!咱十万大军,还怕这么个领兵两万的文官!这厮折辱我等太甚,末将上去给他们个痛快,自去领罪便是!不会连累将军的!”
“蠢货!我这是怕事么!我这是为了恩主侯尚书!侯尚书还被关在诏狱里呢!要是闹大了,被人误会有什么文武交关,岂不是害了侯尚书!”
左良玉几个耳光下去,给自己找回了面子。
部将们心里不是滋味,却也找到了台阶下,忍着恶心继续吹捧:“将军真是义薄云天!为了侯尚书才忍了这姓沈的!否则这种得志小人咱早特么把他宰了!”
不管大家内心是怎么想的,有没有耻笑左良玉被人截胡了绝色小妾都能忍,至少表面上说出来的台词,已经足够精神胜利法了。
找回面子之后,左良玉许久才回过神来,仔细想想又觉得自己的把戏未必能服众,怕是最终还要在属下内心丢些脸。
他恨恨地暗忖:这沈树人厉害呐,比之前遇到的其他掌兵文官都镇定,仓促遇变之间,竟能继续一边打人脸扫人面子、一边又拿恩主上官威胁你、一边已经想到给台阶下。
等沈树人都走出去好几里远,左良玉才把刚才的遭遇逻辑想明白。
原先他遇到袁继咸,都没觉得那么难缠,杨嗣昌虽然有威严,但已经垂垂老矣,如果年轻个十几岁、多点锐气,才有沈树人的威严手腕。
这厮能陷害自己得手,果然不是易与之辈!左良玉生了一会儿闷气,也是无可奈何。
另一边,沈树人带着亲卫部队很快策马来到白河码头,登船改走水路顺流而下。他身边的左子雄等武将,还在那儿赞不绝口:
“道台真是英武不凡,文武兼备,一番道理,说得左良玉这种凶顽之徒哑口无言,被您震慑。相信杨阁老身边其他文武,很快也会知道这事儿的。”
沈树人无所谓地哂笑一声:“斗嘴皮子的事儿,有什么意思。你们有点追求好不好。”
当天,沈家军就上船顺流而下,两日后重新路过襄阳,盘桓料理一些日常公务,随后就继续南下。
船队沿着汉水航行了四日,终于抵达了汉阳府,沈树人一行在此盘桓休整,等候渡江大船,顺便视察了一下汉阳府的地方卫所,把当地武将认了个脸熟,敲打申饬一番,让大家认清以后在这汉阳、武昌顶的是谁的天,该听的是谁的号令。
两日之后,沈家的大船船队抵达,载上大少爷渡江南下,这才抵达武昌府。对左良玉遗产的接收,也正式全面展开。
===第45章
白漂的快乐你不懂===
八月十四,晨。
武昌府,江夏县。(明朝的武昌府下辖有武昌县,但武昌县并不是府治,府治是江夏县,相当于后世的武昌。明朝的武昌县则是后世的鄂州)
凉爽的秋风从小楼的窗户中吹进来,把人唤醒,那种感觉让人很是神清气爽。
空气中那股只存在于幻觉里的血腥味,更是让沈树人精神一振。
来到这个世界,奋斗了整整两年又一个季度,他终于能够拥有一座相当于后世省会城市的州府,作为自己的辖区。
虽然,他暂时还只有这座武昌府的军事防卫权,没有民政财政权。要想彻底把握当地的全部权力,还得熬几个月,熬到明年。
但不管怎么说,手握四座州府的行政权,六座州府的军事权,也勉强能算省一级的封疆大吏了。他实打实掌握的地盘,就等于后世半个湖北了。
沈树人昨天刚抵达的江夏县,入住了武昌知府的衙门,作为自己的临时行辕。此时此刻,空气中当然不可能真的有血腥味,
而他之所以有这种神清气爽的幻觉,完全是因为他昨天得意——
来之前,他就提前做好了情报工作,了解了一番武昌驻军这边,有哪些是左良玉留下的钉子眼线。还利用自己上任之前、这些军官的松懈麻痹,提前抓了些诸如“军中酗酒、点将不到、城门巡防不规范”的罪证。
然后一上任,就顺理成章执行了军法,斩杀了一个千总,撤职了一个营守备和其他一些军官,撤职者也都先挨了一顿军棍。
武昌、汉阳两地的卫所军这才肃然,知道沈兵备不是原先那种文官那么好惹的。
原本也有人试图反抗,但听说了左良玉在南阳那边,都被沈兵备当面硬怼吃瘪、左将军被免职也都是沈兵备的计谋。于是哪怕有闹事之心的人,也只能就此偃旗息鼓。
随后,沈树人又深谙扇一巴掌给个枣的精髓,当天就清查军中军饷账目到深夜,一方面又申饬了几个吃空饷瞒报比较严重的军官,该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
另一方面,又把一些实在查不清楚、年代久远证据不足的空饷烂账问题,一股脑儿算到那几个左良玉留下的钉子身上,让旁人愈发不敢同情他们的死和撤职。
最后,沈树人才强硬表态,自己会在几个月内查清各营实际兵员数量,但从此也会保证军饷绝对足额发放,不用各卫各营孝敬自己回扣。他有黄州、武昌江面的跨省商税厘金,可以截留直接给军队发饷,绝对有保障。
听说以后军饷能足额全额领取,原本还有些不甘心的武官,一下子彻底服软了。
毕竟大明朝的卫所,如今普遍是只有相当于满额时两三成的兵员数量、拿到手的军饷也往往不到足额的一半,各级军官还要吃拿卡要掉一大半,最后哪怕只剩两成兵员,每个兵拿到的军饷依然比标准定额少一半多。
当时有纪录最惨的卫所,在辽西那边,标准六钱银子一个人,最后扣到四分,也就是只有标准额十五分之一的军饷发到士兵手上,其他银子不是一开始就亏空不存在,就是层层贪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5/4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