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第2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1/433


沈树人拿扇子拍拍他后脑勺,冷哼哂笑:“结果你倒是说对了,开封不会那么容易被闯贼攻下的,不过,理由你们这种人定然是想不到的了——
那是坐镇开封的周王,终于想明白了,闯贼张逆所到之处,定然杀尽藩王、官员、富户。这次李自成刚要兵临城下,周王就拿出了好几成家产犒赏全军和助战民壮!河南巡抚及以下官员,也难得慷慨了一把!我看这开封之战,是有得打了。
杨阁老指挥着我们殚精竭虑苦战,才保得一方平安,如果还有人不识好歹,那就是指望着张献忠兵临城下、才肯收手盘剥百姓么!”
这些人在官府组织分发种子放贷的事儿上,原本也不算多重的罪名,无非就是一个强行摊派多收利息,而且被沈树人发现猫腻后,最多也就是个未遂。
所以要直接借故撤去官职,也是不太可能的。
沈树人这才需要把事情描述得严重一些,以震慑人心,让大家对他后续的相对严厉手段不至于太逆反。
果然,他把“此时此刻,搜刮逼反百姓,就等同于通敌”的歪理牵强附会了一番后,果然让众人都噤若寒蝉。
沈树人这才继续往下推进,铁口直断地宣布:“来人,把大冶县做过一乡粮长以上的豪绅,都叫到这儿来,本官要亲自考察。
刘知县,这事儿本官会另派人来查验,你直接让县丞和典史配合就好,你和萧主簿就不用过问了!一会儿这些乡绅也是!”
今天是道台大人来视察,捧场的人自然多,大冶县当过一乡粮长以上的乡绅,也都在其列。
只不过其中大多数,都没资格进内院、跟道台大人坐一屋。只有沈树人传唤,才有资格进来。
所以当下沈树人也不跟他们客气,让自己的亲随给这些头面乡绅都发了纸笔,然后问了几个问题,让他们把各乡的田地情况梗概、哪些地方适合推广新作物、原先的农作物收成播种季节节奏,全部写下来,不用太详细。
一个个问太费时间了,还容易给人根据前人回答调整掩饰的机会,直接突击考验写下来最方便。
众人也没想到道台大人会突然一改之前的奢靡和稀泥状态,来这么一个下马威把刘知县等人绕开,只好纷纷照办。
不一会儿,沈树人非常勤政地一个个看过来,发现其中还确实有一些比较实事求是的。
表现最好的一个,甚至还写了一些结合实际情况的劝农建议,诚恳地说:武昌府气候暖湿,又少山地,大冶县除铁山周边,其余各乡大部分地区不适合种植玉米。
还分析了玉米的生长周期,认为玉米生长所需时间略显尴尬,从前两年在黄州等地听到的经验,玉米普遍要长四到五个月,跟晚稻相当,比早稻长一个多月。
但玉米的下种时间却要比晚稻早,最晚四月份就必须下种,所以跟南方的水稻种植区并不契合。如果种了玉米,早晚两季水稻都种不了了,只能在开春后种一季两个月之内就能收获的速生蔬菜。玉米产量虽高,一下子取代两季水稻,最后也没多赚多少产量。
倒是在北方,秋收之后能种植小麦,冬小麦是越冬生长的,占用的春夏生长期较短。开春后三四月份就可以作为夏粮收割了、然后接上种玉米,可以做到初夏玉米和冬小麦一年两季。
那乡绅最后的结论,就是恳请沈树人越往南方水乡,就该考虑实际情况,别强行推广种植太多玉米,倒是山区土地可以继续推广土豆,作为补充。
沈树人看完之后,倒也没立刻表态,还准备吓一下周边的人。
毕竟这些乡绅才刚进来,之前也没机会跟内堂的刘知县等人串供,并不知道自己对农政的态度。
沈树人便说:“这份答卷是谁写的?玉米比稻麦高产,本官推广也是为了利国利民!居然有人反对多种玉米?”
众人都有些噤若寒蝉,面面相觑,最后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年人起身答道:“学生并不敢反对道台大人善政,只是实话实说。
玉米虽好,却跟南方的其他作物季节衔接不好,要推广,也得细细算总账,否则纵然有所增产,也不如百姓借贷种子后、凭空多缴两成收成的利息,来得沉重。
如果为了追求多收利息,一味多放种贷,那与前朝吕惠卿歪曲王安石青苗法本意,又有何异?”
旁边一堆乡绅、小吏,听了都不由为此人捏了一把冷汗,但更多是幸灾乐祸,似乎这厮本来就不合群。
还有人见他只讲道理、没有自报家门,就帮着他报:“道台大人,千万别跟这书呆子一般见识,他叫宋明德,祖籍南昌,十几年前才搬来的,与咱本地人一直格格不入。”
沈树人假装表情抽搐了几下,似乎是被拂了面子而恼怒,随后才恢复如常,问那宋明德:“你还是个外地人?当初怎么来的武昌府?”
宋明德如实陈述:“天启年间,武昌府扩产大冶铁山,官府重金寻觅懂得点堪舆地理、探矿打井的人。
我虽是读书人,中了秀才后便无心圣人之学,跟着族中长辈学些杂学。来大冶后,十几年间,靠着给官府做事,渐渐攒下家业,也当过数乡粮长。”
沈树人点点头,出人意料地说:“你能面刺本官之过,指出玉米与南方水田的两季月令不合,倒也算实事求是。那本官就给你个机会。今年这大冶县的玉米、土豆种子放贷、秋收后收贷,就由你家负责。
各乡会上报借贷多少,你先去统计,本官自会让人盯着你的,别想偷奸耍滑!否则秋收之后,本官自会清算,明年也别
想了。”
沈树人也不会傻到因为对方一时面试表现好,就彻底相信对方。该有的后续核查监督还得有。
旁边一些豪绅和官员小吏见状,也是觉得颇为不合常理,知县刘民生嘴唇都扇动了几下,只是没发出声音。
但他的表情动静落在沈树人眼里,沈树人扭过头去,很和善地询问道:“怎么?本官的想法,刘知县有什么意见?”
刘民生连忙摆手:“没意见没意见!大人误会了!”
嘴里这么说,心中却是有些忧虑的。这沈树人虽然挂着道台和佥都御史头衔,可理论上对武昌府、汉阳府的民政没那么大的权力,不可能随便任命换人。
如今这么霸道,难道方巡抚也没意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1/4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