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第2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0/433


他不会让人做“重新发明一遍车轮子”的重复劳动。要搞科研,当然要先跟目前的最新现有技术对齐。
明末西方人有某些方面的火器优势,那不管是偷还是骗,总之先拿来逆向,然后再升级。
其他到明末的穿越者,一开始是没这个条件,但沈家是海商,还笼络住了郑成功,只要交代下去,弄海外最新款难度并不大,有条件当然要用了。
此刻他手头这杆枪,其实也只是荷兰人当二道贩子、高价拿来卖的,并不是荷兰产。其实际生产国是瑞典——
1618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主要是在后世德国领土上打的,当时欧洲军事科技的最前沿,就是代表南德天注教势力的各邦联盟,以及北德新教势力背后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古斯塔夫二世的军事技术和战术革新,都是代表了当时西方最先进水平。
当然了,如今是1641年底,古斯塔夫二世都战死了9年了,但他的继任者依然在继续吸取之前战争的经验教训、不断优化。
沈树人这次是指名道姓让郑成功找荷兰人要瑞典货,荷兰人兜兜转转两年才搞来,肯定也花了郑成功非常多的银子,但这些都不计较了,反正郑成功也不会要沈树人报销,而且郑成功弄到手了,自己肯定也会留几根琢磨研究。
宋应星对火器也有一定的研究,此刻拿了沈树人的这杆枪后,大致看了几眼,就看出其中的可取之处了——这把燧发枪的击锤扭矩蓄力、锁止机构,都有一定的优化。
这里必须澄清一点:燧发枪这玩意儿,明朝早就有,所以宋应星看到燧发枪也不会奇怪,只是明军的燧发枪始终没有全面换装,长期处在火绳枪和燧发枪并用的状态。
在欧洲,燧发枪最早是1547年法国人马汉就发明了的,明朝这边按照毕懋康的《军器图说》记载,也就只比欧洲人晚了20年左右,到1560年代末的嘉靖四十年左右,也有了燧发枪。
如今沈家军用的火器里,那些老式的“火铳”就还是火绳枪。而鸟嘴铳、鲁密铳就已经都是燧发枪了,沈树人去年开始让工匠们生产的也都是燧发枪,火绳枪只是库存。
倒是从西班牙人那儿弄来的“斑鸠铳”,有点“逆历史潮流”,依然是火绳枪。这根斑鸠铳太过重型、引火门需要的火力比较大,燧石碰撞出来的几颗火星,未必能确保稳定点火,这才用的火绳点火。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同时期大炮就还是火绳点火的嘛,大炮装药太多、需要的点火火力也大,火星不够用,只能直接用火把点火绳。斑鸠铳是介于枪和炮之间的重型火器,也有这个问题。
另外,原本明末的火枪,包括同期西方的火枪,扳机都是直接裸露在外面的,一磕碰就击发了。这把瑞典抢总算想到在扳机外面加铸了半圈铁环,这样掉到地上也只会砸到铁环砸不到扳机。
这一点原本沈树人也早该想到的,他后世见了那么多枪,哪种不是扳机外面套铁环的?只是原先这方面的需求也不迫切不明显,他难免挂一漏万了,这次正好一起补上。
宋应星仔细琢磨了一会儿,又拿来原本沈家军的鸟嘴铳、鲁密铳比对,还跟具体负责打造的周铁胆商量了一下。
两人都觉得,要改燧发蓄力锁止机构、扳机外加防误击铁圈,难度都不大,只要几天的时间调整,下个月过完年回来,后续生产的鸟铳鲁密铳都可以按新的改。
这些修修补补的小优化解决之后,沈树人这才提出一些全新的设计任务,作为中长期的奋斗目标。
===第64章
将喷子进行到底===
听说沈树人自己想出了一些对后续新式火铳的设计要求,宋应星和周铁胆等人都还是有点诧异的,连忙表示愿意仔细聆听。
沈树人之前虽然也表现出过火器技术方面的远见,不过主要是零敲碎打,改个刺刀、子弹、零碎附件之类,还从没展示过对枪械整体设计的天赋。
看到众人表情和反应,沈树人也能猜到他们在想什么,他倒是不以为意,直接拿出一张他最近随便画的草图,还有几条文字描述,一边解说道:
“如今的鲁密铳,就算反复改良,终究还是装填缓慢。原本分装弹药,至少三四十息开一次火,用火绳的老式火铳,六十息都有。
鲁密铳改用纸弹壳定装之后,已经快了不少,但至少还要近二十息。
相比之下,鞑子那些骑射勇士,接敌爆发时射连珠箭,三四息就能放一箭,不瞄准随手乱射那种。就算稍稍瞄准,五六息也能射出一箭了。
所以我就想,眼下如果有办法改良出新的火铳,射程、火力、精准度,暂时都可以搁置,第一要解决的还是射速。
面对骑兵,弓弩不过临阵三矢,鸟铳要是连这个密度都做不到,以后大规模野战、阵战,被敌军冲到近前,火器之利起码浪费大半。
本官带兵两年,但不得不说此前也是运气好,没有遇到过第一流的强敌,也没跟拥有大规模骑兵的大军作战。将来遇到李自成、张献忠,甚至鞑子,就不是之前二贺和刘希尧那么好对付的了,火器必须加强射速。”
宋应星等人对这个努力方向并没有异议,他们也大致看了看沈树人的草图,画得比较抽象,好在是用尺规画的,倒不至于歪歪扭扭。
宋应星琢磨了几秒,就看懂了,追问道:“所以,道台希望的加快射速之法,竟是指望把枪管截断、从底部装填弹药?这思路,倒是跟大炮上用的子母铳佛郎机,有点类似了。”
沈树人原本对明朝的火炮发展史也不是太了解,他也没用过佛郎机,听了宋应星这评语,他也不由有些惊讶。
他当初刚到黄州半年,就收服了郑成功当小弟,有郑成功给他搞红夷大炮。沈树人这也算是由奢入俭难,一上来就用了质量更好更先进的存在,便懒得再去找上一个时代的佛郎机了。
他便忍不住反问:“什么?佛郎机便有从后面装弹的么?具体是什么样的?那为什么红夷大炮上反而没见过?”
宋应星信手拈来,给他随手画了个草图,一边说道:“这图老夫具体也记不太清了,应该是这么画的吧,老夫也是从毕侍郎的《军器图说》上看来的。”
沈树人看得很认真,只见宋应星画的是一个跟后世毛瑟步枪结构差不多的、弹仓顶部有开口,可以把预装好火药和炮弹的弹膛(子铳)、直接塞到炮管的炮尾处,与炮管连接起来。上面还有些用于固定的卡榫锁止机构。
子铳后面,还有一块跟前面炮管一体铸就的实心铁,就是阻挡子铳被后坐力弹飞用的,毕竟开火的时候,子铳受到的反冲力,跟炮弹受到的向前的力,是一样大的,需要非常强的刚性锁止机构来抵住(不多解释了,见本段图)。
沈树人摸着胡渣子沉吟思索,探讨地问:“看起来,这从后装填的法子倒也挺成熟的,无非是一个母铳要多配几个子铳,换着用——那为什么后来的红夷大炮反而没用这个办法呢?
就算是佛郎机,五月份的时候贺一龙败退时,我军也曾缴获两门因为过于沉重、敌军撤退时带不走的千斤佛郎机,也没见过这种子母铳的后装填。本官倒是听说过子母铳,但一直以为子铳也是从炮管前面塞进去的。”
宋应星得意地摇摇头,趁机卖弄道:“您有所不知了,这佛郎机用子母铳,也只在三百斤和更小的型号上用,千斤佛郎机就已经不行了,因为这种漏气漏火太严重,打不远,还容易烧伤炮手。
至于红夷大炮,动辄三五千斤、装药十几斤,那么大的威力,谁敢用装弹子铳和炮管母铳分离的设计?一旦发射,子铳被往后推的力根本抵不住,无异于直接在炮位上炸开十斤火药,怕不是炮手都得炸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0/4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