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第3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3/433


当然,周延儒也是人老成精,他很快就想到一个问题:年年给的干股,那得他一直做内阁首辅,至少也是朝中实权尚书,沉树人才会一直给。
要是哪年自己失势了,沉树人肯定翻脸比翻书还快,到时候直接就人走茶凉了,还想继续拿银子?
一次性捞够,还是细水长流?哪个赚,关键要看自己还能掌多久的权。
沉树人这是在跟他赌任期!
“贤侄看来不太看好老夫此次复出啊。这是觉得老夫两番起落,圣卷不稳?”反正屋里也没其他人,周延儒想到这点,也不藏着掖着,直接就挑明了。
沉树人飞速思考了一下,他知道这时候如果一味说好话,对方反而会不信,不如务实一点。
他便改口说道:“岂敢,下官相信朝廷局势到了如今这步田地,陛下若是不仰仗阁老,实在已再无人可仰仗了。
下官去年和杨阁老见过数面,杨阁老虽还健在,但日夜忧虑,恐怕已不能持久。洪承畴在辽东,虽然还活着,被围在松山城内。可天下人都知道,朝廷无力救援解围。
要是杨阁老和洪承畴都不在了,陛下还有何人可以倚仗?就算陛下再多疑,也唯有重用阁老您了。下官倒是很佩服阁老的忠义,时至今日,还有勇气去京城挑此重担。
若下官父子等人,早就心灰意冷,只想保住家乡不被流贼侵扰,并不敢有天下远图。”
周延儒法令纹微微抽搐了一下,他倒是也被沉树人的胆识和眼光所激。
听得出来,沉树人就算要赌,也不是在赌他周延儒个人官运不久,而是觉得陛下这样搞,已经无人可用了。
难道,他觉得北京会失守?!
可就算北京会失守,陛下也可以南幸,至不济,还有太子可以保扶!
如今,还没有发生“陈新甲劝崇祯议和而被杀”的事件,所以周延儒相信,真到了那一刻,会有人愿意劝陛下南幸,或者至少派太子南下的。
既如此,只要崇祯无人可用,他就一直是首辅!
沉家非要给他长远财源,每年给十万两结个长期善缘,那就来吧。
“贤侄倒是务实,如此看来,皖抚若是由你担任,倒是确能保南直隶周边安泰。”
沉树人连忙谢过,内心看周延儒却已经如看一个死人。
这每年十万两,你也就拿今年一年了。
明年的款子,要是拖到年底时再给,按照历史原本的进度,你都未必有命活着拿到!
===第75章
海运虽有千般好可惜不适合一路收银子===
谈妥了运作皖抚官职的事儿、并且跟周延儒达成“长期战略合作意向”后。
双方的交流氛围,总算是彻底变得融洽起来了,这也是沉树人计划之内的。
因为他毕竟还要利用周延儒一年多,甚至将近两年。
能谈长期分成,就别谈一事一价的一锤子买卖。这样对方才有动力、一直好好为你做事。
而且,为了帮助周延儒也潜移默化地强化这种认知,觉得双方是“一荣俱荣的合股伙伴”,沉树人很快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无伤大雅的补充需求。
只听他不着行迹地说道:“蒙阁老抬爱,愿说服陛下委下官以重任。下官自当竭尽全力,上报陛下天恩,并酬阁老赏识。
下官忽然想到,还有一件事儿上,下官可以为朝廷分忧、为阁老建功。而阁老也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只要帮忙从中斡旋、准许下官父子便宜行事,就能公私两便。”
周延儒心中先是重新紧张了一下,还以为沉树人得寸进尺,还想要更多的官职,连忙警觉地看着他,谨慎追问:“你又想讨什么差事?”
在他看来,所谓“为朝廷分忧”的说法,不就是要新的官职么!
沉树人一看对方表情,就知道他误会了,连忙笑着说:“阁老多虑了,连差事都谈不上,是这样的您应该知道,我沉家自两年前,便被陛下授权改制漕运,行漕运改海。
这两年,我沉家每年打造一二百艘黄海大沙船,如今已能承运朝廷半数漕粮。原本陛下说好的,是花五年时间,循序渐进彻底实现漕运改海。
现在虽然才改了一半,但这点运力,已经足够让辽地所需的官粮、军粮,全数由江南海路直运渤海沿岸。如果拿来运人,按照我沉家现有四五百艘大海船的运力,每船百余人,只要把船都纠结起来,就是跨海运五万大军都绰绰有余”
周延儒听了眉头越皱越紧,一时不知沉树人有什么阴谋,他连忙一抬手,制止沉树人再铺垫发挥:“你就直截了当,长话短说!到底要做什么!”
沉树人深呼吸了一口:“下官是真心为朝廷分忧阁老应该也听说了,洪督师自去年九月间,便在松山与黄台吉的野战中,兵败大溃,麾下八总兵逃了四个,死了一个。
剩下的三总兵,也不过在松山、杏山、塔山三处要塞内,据城死守,苟延残喘。以朝廷无力援军溃围之状,怕是粮尽之日,洪督师便要壮烈殉国。
下官与家父世受国恩,虽无力与鞑子交战,却也想得个便宜从事的授权,借着海路往辽东运粮时,常常沿海巡视、了解最新战况,上报朝廷。
若能觑便接应,遇到这三处要塞的朝廷兵马被破、或是趁乱突围,能逃到塔山、笔架山沿海的,我沉家漕丁便从海上救援撤回,也好为朝廷多保住几个辽东精锐敢战之士
这些士卒都是能为洪督师死守绝援孤城半年以上的,那都是大明最忠勇的义士,白白死在鞑子之手太可惜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3/4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