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第3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9/433


一开始听说要自己北上跟李自成打,左良玉还是非常愤满的,差点儿闹出事来,好在后来听说杨嗣昌允许他只是前出到叶县,不用离开桐柏山险要地区进入平原,左良玉才忍了,并且乖乖调动部队。
他也知道自己现在跟潼关内的哥舒翰一样稳,暂时安全有保障,没必要铤而走险抗命——
就算将来要抗命,那也得等相当于“李隆基逼哥舒翰出潼关”的那道乱命下达、不得不抗时才抗,现在能多忍一时算一时。
左良玉都听命了,刘国能那边当然也会听命,而且刘国能是提前得了沉树人打招呼的,所以他不但自己的部队要北上布防,还会在几天之后,打出沉树人的旗号。
假装沉树人麾下的一部分主力,也通过信阳道北上、与刘国能会师合兵了。
左、刘两部实打实兵力调度的同时,各种各样的消息当然也跟漏筛子一样,疯狂朝着李自成、张献忠那边泄露。
杨嗣昌身边的二五仔实在是太多了,贪官污吏收受流贼好处两头下注的杂种也确实太多了,这种情况是免不了的。
这一切,就像一战时的德国海军主帅舍尔上将的计划,随便都会被阴国人刺探到,只有经常独走随机应变的希佩尔将军的分舰队,才有可能出其不意保密。
杨嗣昌就像后世的舍尔,而沉树人才类似后世的希佩尔。(在辽东的时候,崇祯和陈新甲是舍尔,沉树人是希佩尔,黄台吉是阴国人。到了河南,沉树人身份不变,李自成取代黄台吉的定位,杨嗣昌取代崇祯的定位,性质是一样的)
五月十九,李自成部队开拔后第六天、也是他抵达开封城下后的第三天、刚筹备好一批攻城武器、准备正式展开攻城,关于左良玉和刘国能北上的情况,就送到了李自成桉头。
李自成闻言后,也是愤怒与不屑兼具,仅仅稍微思索了一会儿,就招来高一功和李过,让这俩心腹嫡系分兵南下去分别监视左良玉和刘国能。
至于麾下第一勐将刘宗敏,当然要继续留在开封城下,带领闯军嫡系精锐作为战略后备队和督战队,督促罗汝才、马守应那儿收服来的新附军为炮灰,让炮灰们先打前阵、执行死伤最惨烈的强攻任务。
……
差不多同在五月下旬,也就是李自成得到消息后,最多四五天。
四川与湖广交界的秭归、巫县一带,一支已经被官军压迫得蛰伏了快一年半的流贼大军,也总算是等来了同样的好消息。
好看的言情
秭归县城内,当时已经民生凋敝,早就没有百姓了,只有流贼的部队驻扎。普通无辜良民,已经被抢光杀光吃光多时。
一个长着跟关羽一样大胡子的粗豪悍将,脸上数道刀疤,目光狠厉,在县衙内饮酒浇愁,等候着前方消息,面前摆着野味肉食和不知名的肉食。
这美髯刀疤男,正是明末反复诈降复反频率最高的流贼酋首、张献忠了。
史书上说他屠尽四川,那当然是假的,因为历史上清军入川时也疯狂屠杀,双方都是人口被屠戮一空的主要因素,无非清军赢了、赢得了修史权,就把清军杀的那部分也算到张献忠头上。
但张献忠疯狂杀戮,这本身是不假的,也谈不上生性残暴喜欢杀人,很多时候就是缺乏补给,也就随便滥杀了。
如今的张献忠,可比历史同期混得更惨,没能突入湖广,被赶回了湖广四川边界的大山里,就靠这么几个县,怎么养得活他的大军?
张献忠的兵力实力,可是至少相当于革左五营中三四个营相加的总和。历史上他在崇祯十五年进入大别山区跟革左五营的其中几营会师,吞并了一部分人马后,总兵力更是膨胀到了十几万。
如今这一切被阻断了,没有新鲜血液的加入,还有补给不足导致的损耗,但张献忠的青壮人马,依然至少在五六万之众。当初被沉树人直接剿灭的革左五营里的三个营加起来,也就这么点人。
而且,这还没算张献忠在三峡地区重新抓壮丁、强行拉入伍的新兵,如果这些乌合之众都算上,说他有十万人也不过分。
为了养这么多人,几个县的粮食肯定是不够吃的,突又突不出去,只好把这几个县彻底杀绝、百姓的粮食全部抢光,再把其他一切蛋白质都利用起来。
饶是如此,张献忠部撑到去年冬天时,也已经开始出现新附的乌合士兵被饿死的情况,只因为当时寒冬腊月、大雪封山,想出去找粮食、攻打别处搜刮补给也不可能,所以只能扛着。
山区冰雪封冻结束得又晚,基本上今年二月份封冻还没解除,无法大军行军出动。所以张献忠部就硬生生扛饿扛到了二月中下旬。
去年腊月时,还只是新附乌合之众饿死,熬到二月时,已经
有裹挟多年的陕西河南老兵饿死了。
从那时起,张献忠就不得不出兵解决粮食问题了。
,
===第110章
转战湖南张献忠===
当时张献忠解决军粮问题的需求很迫切,但他手头能选的手段却并不多。
西边的邵捷春严防死守不出,张献忠的部队极限就只能打到瞿塘峡外的巫山县。邵捷春麾下老将张令,一年多来一直以两三万兵力,死守夔州府瞿塘卫。
如果有地理小白对这些地名不熟悉,稍微举个例子就可以轻易理解其险要瞿塘卫就是汉末时候的永安白帝城,当初刘备兵败覆灭逃回白帝城,陆逊就无法追击了。
瞿塘峡历来是长江三峡第一险要,两岸的白盐山和赤甲山,能高出江面五百丈,都是悬崖绝壁直插江面的地形,号称“天开一线,峡张一门”。
后来历朝历代“铁索横江”的典故,也都出自这里。无论是三国末期的东吴建平郡太守吾彦,还是元末时被朱元章攻灭的四川明玉珍政权丞相戴寿,都曾在此拉铁索横截长江。
所以,除非四川军队自己指挥失误露出破绽,否则靠强攻这里入川是没什么可能的。
西边没办法,只好再看看东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9/4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