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0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26/1964


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过着急了,老头主持的这项治河工程,是至正十一年四月开工的,七月完成疏凿工程,八月放水入故道,九月舟辑通行,并开始堵口工程。
到了十一月,土木工完毕,各种堵堤建成,整个工程总计190天,还不到一年时间。
有趣的是四月开工,五月挖出了独眼石人,刘福通就造反了……和想象中造反之后,立刻天崩地裂,什么都做不了不同。
最初的元廷并没有把红巾起义当回事,贾鲁更是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坚持着把工程基本做完。
他甚至因此升任中书左丞,直到至正十二年,遍地红巾,大元朝才慌了神,不得不集中全力,镇压红巾起义。
现在想来,如果不是那么着急,缓缓图之,把工期变成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征召的民夫也少一些,不用十五万人,用五万人行不行?
或许会有点效果,可能红巾起义会被推迟一些时候。
但是能阻止起义吗?
怕是不行。
因为贾鲁清楚给他的两万兵丁,是看管百姓的。敢不服从号令,那是真的要杀头的。
但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大明,又会怎么样?
或许这两万兵丁,会冲在前面,带着百姓一起治河吧!
贾鲁深深吸口气,大明的确和大元朝不一样。
这一次治河,也必定和前面不同,肯定大获成功!
“张相,三五十年的事情,不是老朽可以预见的……但是以老朽今天的身体,还,还可以撑着三年五载,十年八年!”
贾鲁几乎是咬着后槽牙,把心一横,拼了!
“前番治河,只是疏浚河道,堵住决口……这一次治河,老朽已经构想了十年,有了完备的打算。要广修水库,挖掘沟渠。平时引水灌既农田,到了洪水来临,可以泄洪防涝。根据这些年,治理濠州等地水患得到的经验,种植树木牧草,保水固土,对于治水有奇效。这也是张相刚刚提到的。再有,就是加固黄河堤坝,打造出一个铜帮铁底出来,再也不用担心水患!”
贾鲁白须飘扬,两眼有神,中气十足,掷地有声。
整个人都彷佛年轻了起来似的。
六十多岁,的确是很大年纪了,但是还不算太老……最最关键,自己上一次治河,功过参半,反思了十年,琢磨了十年。
本来还想着把事情交给学生,自己两眼一闭,无愧于心就好。
可现在一看,却是不行了。
怎么也要折腾几年,拼着这条老命,看出成绩,找到办法,有了确实可靠的路子,才能安心闭上眼睛,不然自己死不瞑目啊!
张希孟脸上带笑,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贾公,此番治水,我们要想的东西必须更加全面才行。譬如说在治水过程中,谁发明了新的器械,谁拿出了新的方法,甚至是研究出新的东西,加固大堤……这些通通都要算作功劳,要重赏工匠,要帮着他们推广,给予足够的报酬。治水要出力气,也要发挥聪明才智。大元因为修河,天怒人怨,亡国丧邦。我们的大明不一样,这一次修河治水,必定能够恢复中原繁荣,遏制千年水患,让百姓安居乐业,大明国富民强!”
鼓励发明,均分土地,治理黄河,这几项要务,让张希孟巧妙结合在一起。
点科技树,鼓捣机器,发展工业,然后赚钱,积累资本……这也是张希孟曾经设想过的方式。
但是渐渐的张希孟有了别的看法,技术不只是赚钱的手段,发展工业,也不一定就要满世界掠夺,拼命压榨劳力,四处疯狂倾销洗,甚至动用武力,打开国门,进行国家犯罪……
或许还可以更温和一些,比如利用技术手段,治理黄河……这里面能产生多少知识积累,简直不敢想象。
至少类似水泥一般的东西,还是有希望弄出来的。然后通过适当引导,利用成熟的技术,建立工厂,广泛生产。
材料的突破,带来的影响绝对是难以估量的,城市更加雄伟,道路更加平整,建造堡垒的成本更低,北方的边患也会大大降低。
另外还有钢铁,火药,不断改进之后,不就是更好的火铳,更强大的武力吗!
富国裕民,未必不能走出一条新路。
毕竟……这个大明不一样了!
===第四百八十九章
张希孟的为臣之道===
这个大明真的不一样了吗?
元军尚在河北,关中……南方还有陈友定、张士诚、明玉珍未平。
一场大战,打得山穷水尽,东南财力凋敝,中原赤地千里。
到处都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人们。
内忧外患,百废待兴……这又哪里不一样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26/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