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0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9/1964


这一回毛贵彻底放心了……这些将士中间,忠勇可靠的,依旧能从军报国,北伐元廷。
愿意回家种田的,可以返回家乡,有妥善安排。
最后就连刺头儿都有了去处,可以到高丽折腾。
果然是安排的明明白白。
只是苦了高丽,先是张定边和陈理,现在又是山东红巾……接下来还不知道有什么呢!
不过也别怪张相炮制他们,谁让这帮家伙跟着元廷,做了那么多恶事,这也算是恶有恶报了。
毛贵心情大好,从张希孟这里出来,竟然是哼着小曲的。
……
“走啦!该考试去了!”
毛贵带着三个孩子,每人一个竹篮,里面放着笔墨,一人一摞煎饼,就这么走向了考场。
“你们可要好好考试,别给你爹丢脸!”
几个孩子向四周看了看,密密麻麻,人山人海,全都是年轻人,有许多身上都是补丁,十分穷苦,但却不减热情,纷纷前来考试。
孩子们突然担心起来,“爹,这几年我们兄弟读书还是很用功的,张相的主张我们都一清二楚,这场考试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倒是您老,务必保重……考到后面还好,万一落榜,就,就只能给我们当学弟了。”
===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征之国===
考试是山东父老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尤其是入学之后,还有机会参加科举,成为朝廷官吏,吃一份皇粮,那就更了不起了。
你看啊,咱山东没出过皇帝,可咱出了一个圣人,眼下来看,第二位圣人,估计也是山东的。
山东人忠厚啊,就连山东的土匪也和别的地方不一样,一心只想诏安,忠勇双全了属于是。
在这么个地方,设立一座顶级学堂,然后开始招生,那效果可想而知。
毛贵在山东多年经营,功劳不可谓不大,他确实是保住了山东元气,活了几百万人。
不然的话,山东经历鏖战,不断拉锯,人口凋敝,不会比河南好多少。
而当下山东还有数万读书人,还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能参加考试,努力跻身复旦学堂,绝对是巨大的好消息。
至少南北的差距不会那么不可弥补。
张希孟的心情大好,相比起繁杂的朝政,他是真想留在学堂,安安稳稳当个教书先生算了,跟学生在一起,自己都会年轻不少。
只是有些糟烂的事情,想避都避不开。
就比如最近老朱送来了一封信,询问张希孟对高丽的看法……还能什么看法?等着参加葬礼,写悼词的看法。
其实张希孟和毛贵讲,要把一些刺头儿甩去高丽,也是因为这件事情引起来的……
要说起来,一切的根源还是中原大战,察罕帖木儿被击杀,几十万人,几乎灰飞烟灭。事情到了这一步,谁都知道元廷已经是苏顺帝临朝,时日无多了。
作为大元朝的好大儿,高丽表示,犬父无能,受孩儿一刀!
因此高丽王派出了使者,漂洋过海,来到了金陵,求见朱元璋希望认个新爹。
也正因为如此,应天那边,关于如何对待高丽的问题,又产生了争议。
以礼部为主,认为元兵侵占高丽,掠夺女子,抢掠财富,压榨欺凌,无恶不作。
高丽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大明应该厚待高丽,帮助他们复国,驱逐元兵,两家永结盟好,相安无事,也好保边疆太平。
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了中书省不少官吏的赞同,觉得很是不错。
元朝待蛮夷苛刻,杀戮掠夺,无恶不作,大明就该宽宏仁慈,以怀柔之法,收拾人心,安稳天下。
甚至有人提议,可否设立不征之国,以示上国恩典。
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正好是朱元璋在开封主持赈济中原的事宜,张希孟也在忙着新的均田,又是成婚,又是发行国债,还要安排将士下到村社,实在是没有心思顾及海外的事情。
不得不说,李善长还是敏锐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9/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