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1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59/1964


今天的老朱,冕旒冠,龙袍,没有铠甲,只是简单配着天子剑。
瞧着张希孟快步走来,老朱满脸笑容,他竟然站起,向前走了几步,迎接张希孟到来。
“臣,右丞相,北伐征虏督师张希孟,拜见陛下!”
朱元璋脸上含笑,眼中尽是欣赏。
时至今日,张希孟依旧年轻,身形提拔,五官英俊,器宇不凡,名扬天下……稍微翻看一下张希孟的履历,都会让人惊叹道五体投地的地步。
他最引人瞩目的自然是划分时代,引领潮流,兴一家之学,辅一朝盛世的功绩……时至今日,张子之学,民本之说,已经成为天下显学,不光学生要读,官吏要考,普通百姓,也要知晓。
这是哪怕孔老夫子都没有达到的高度。
诸葛武侯是自比管乐,张希孟却是比孔夫子更有功绩,比姜太公更胜文名。
得天独厚了属于是。
而在此之外,张希孟在财税上面颇有建树,成立粮食银行,推行商科考试,筹建税务部。在对外上面,张希孟指点毛贵,开创外交学科,订立准则,成为大明对外打交道的根基。
大力兴学,筹建天下最好的学堂,数以百万计的蒙童入学。
鼓励工业发展,改善女子地位,促进外贸发展。
一路数下来,甚至连张希孟担任时间不长的水师大都督,也是有声有色,遗泽不少。
时至今日,张希孟又要多一个金光闪闪的头衔。
北伐统帅!
此前朱元璋已经任命了征虏大将军和两位征虏副将军。
如今张希孟凌驾在三位大将之上,是名副其实的三军督师,总揽一切大权,负责光复燕云之地。
毫无疑问,这又是一个让人头晕目眩的高位。
张希孟也仅能勉强控制,不至于失态,可掌心里,早就是汗水了。
朱元璋主动拉起张希孟,笑道:“先生稍候,咱这里有一份诏书。”
老朱声音不高,张希孟连忙点头,他主动站在了朱元璋身侧。
而老朱则是从参政朱升手里,接过一份诏书。
这份诏书,正是宋濂起草,张希孟润色,朱元璋最终敲定的北伐檄文。
朱元璋展开诏书,目视全场,随即高声朗读。
“檄谕燕蓟秦晋之人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豪杰,前赴后继,皆以抗元恢复,为毕生之志……”
这篇檄文从一开始,就言明天下志士,反抗元廷不曾断绝,红巾是集大成者,而大明朝就是继承这一股法统……
毫无疑问,这就是当初张希孟在崖山之时,倡导的内容。
如果如同历史上的那样,没有这一套主张,朱元璋就必须承认元廷正统地位,然后才能阐发抗元道理。
可是有了张希孟的理论支持,老朱的底气一下子就足了起来。
咱未曾反叛元廷,奈何元廷无有人君之福!
“元之君臣,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酖兄,至于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此乃胡风横行,社稷蒙生。故有识之士皆曰,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老朱利用这一段,痛骂元廷荒唐,天下纷乱,皇室胡作非为,正是胡风侵染,败坏华夏,故此需要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故君失其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报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
朱元璋抑扬顿挫,声若洪钟,痛斥元廷之失……在校场之中,除了满朝重臣,军中将士,竟然还有应天百姓,三教九流,齐集于此。
甚至也先帖木儿等人,也有幸参加誓师大典。
面对老朱的痛斥,也先丝毫不觉得什么不对。
元廷确实烂到了极点,已经无可救药,赶快毁灭了算了。
朱元璋痛斥元廷之后,随即话锋一转,“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时至今日,疆域辽阔,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岭南,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猛士云集。予恭承民心,罔敢自安,故起大兵,择良臣,誓师北伐,解民倒悬。不敢有须臾迟疑。”
老朱这几句话则是追忆自己发展壮大的过程,有指出虽然准备尚有不足之处,但是救民心切,也就顾不得什么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59/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