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2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23/1964


“呸!”
也先帖木儿狠狠啐了他一口,“果然,什么天命,都是借口!回头当叔父的要好好教你张相的文章,让你明白什么是民本!”
几乎与此同时,蓝玉正押解着一辆驴车,由北向南,风尘仆仆赶过来,在这里面,正装着大元皇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所以说还是叫铁锅比较顺当。
蓝玉为了能顺利抓到了他,竟然装成了随着天子一起逃跑的大忠臣,保护着铁锅,跑了三四天。
趁着其他人不注意,在后半夜,蓝玉把铁锅捆起来,背了出来,然后上马疾驰,在路上找了个驴车,才把他带到了大都。
经过不足多言,铁锅到达了大都,龙虎会风云,卧龙凤雏,大元群贤,算是凑齐了。
===第五百七十八章
传国玉玺===
伴随着铁锅皇帝被俘,除了少数漏网之鱼,还有些被斩杀的倒霉蛋,元廷的心脏已经被扫荡一空。
这个感觉有点像搜山检海抓到了赵九妹,虽然还有些军事首领在,比如王保保……但是大元朝的框架已经散了,无可救药了。
再说得直白一点,大元朝亡了!
确确实实亡国了。
上一次虽然光复大都,但是大明上下,只是庆祝光复燕云故地。
道理也很简单,虽然攻入大都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大元朝已经是一个死人了。只是一个人死了尚且需要吹吹打打,风光大葬,更何况是一个国家?
没有办个像样的葬礼,总归是不行的。
而伴随着元廷皇帝,皇后,储君,悉数落网,终于有了给大元朝办葬礼的前提条件了。
朱文正又从上都开平城送来了足足二十车的资料。
悉数交给了张希孟。
拿到这些资料之后,张希孟也无可奈何了。
虽然靠着恶补,张希孟看了不少书,算是有了点学问基础,但是这些蒙古文档,以八思巴文为主,张希孟根本看不明白。他只能下令宋廉为首的翰林院进行整理翻译。
“我已经向主公请旨,正式成立国史馆,由我负责,不光是修元史,还要修一部从秦汉到宋元的通史。”
“通史?类似史记那种!”宋廉大惊失色,“张相,这可是一部鸿篇巨制啊!到底怎么修,您可有眉目了?”
张希孟笑道:“大约就是秉承我之前的看法。从华夏的兴衰写起,总结历史规律,继往开来。”
宋廉略思忖,就问道:“张相,那,那你准备怎么写秦朝?”
张希孟笑道:“秦朝算是这段时间的开端,写起来自然不容易。而且过去多少年,都是以暴秦呼之。我以为如此看秦朝,十分不公允。”
宋廉思忖了片刻,探身问道:“张相。能不能多透露一些,您打算怎么总结秦朝?”
“自然是统治方式的创新,废掉分封,以郡县治国。结束贵族治理地方,转而用官吏治国……把天下视作一体,天子直接通过百官,掌控每一个百姓……尤其奠定今后几千年的格局。单从这一点来看,秦朝开天辟地,有首倡之功。而汉朝承袭秦制,不但接住了,而且还发扬光大,功劳更大。秦汉为华夏之兴,盛唐代表一个顶点,而自安史之乱以后,就是华夏之衰。一步一步,走到了崖山。”
宋廉耐心听着,不停思索、
很多观点张希孟早就说过了,但是说过了不代表就管用。
人亡政息,没有什么是不能推翻的。
可一旦变成史册,写成通史,那就足以影响后世几千年。
史记过去了那么久,依旧有许多人研读,视为圭臬,就是最好的明证。
而张希孟这一次主持修史,很可能修一部比史记还要庞大精深的鸿篇巨制!
这部史书一成,必定会成为天下读书人的必读之物。
假以时日,史书的观点就会沉积成华夏子民的共同意识,从而影响千年,甚至更久。
宋廉稍微想了想,就觉得热血沸腾,“张相,我,我斗胆恳请,让我追随张相修史吧!”宋廉很感慨道:“这些年来,我都是一个文人,并不太善于当官。如今一把年纪,自问还是一事无成,若是能为了这部史册尽心竭力,就算是死,也能瞑目了。”
张希孟笑了笑,“宋学士,我身边的确是缺少修史之人,咱们配合了这么多年,也是珠联璧合,自然是无话可说。但是有关元史和蒙古史的部分,我的意思是咱们能不能找几个当事人,让他们协助修史!”
宋廉笑道:“张相不是早就让这些人写回忆录了,咱们参考一些他们的东西,也算是利用他们了。”
张希孟一笑,他已经猜到了宋廉的意思,忍不住笑道:“我是想在国史馆里,专门召集一批人,让他们负责元史部分。”
宋廉略微发怔,就说道:“张相,心胸开阔,海纳百川,自然是好的。只是我担心他们久而久之,不免擦胭脂抹粉,违背了我们修史的初衷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23/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