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1964


这十个千户,也就是冯国用见到,那些能够练五天休一天的。
所以说老朱让冯国用随便看,到了张希孟这里,也就是安排他参观最强大的部分难不成谁还会主动让人看自己的不足?不能够啊!
说穿了,这就是张希孟这个大秘书的操作空间,而且还是老朱允许的。
这些士兵训练得狠,伙食待遇也是相当不错的,基本两三天能吃到一顿荤腥。为了保证他们的供应,马氏甚至专门找了一群妇人养殖鸡鸭。
可即便如此,营养供应还是不足的,不可能每天都进行武装越野长跑那种高强度的训练,只能隔两三天一次。但这也足够了,别说彭大和赵均用这些人,就算是元廷的精锐,也未必能达到这个程度。
而且训练五天休一天,还有一层考虑,就是把士兵拴在军营里,免得这帮精力旺盛的小伙子出去闹事。
军规军纪,是朱元璋非常在乎的,他时常晚上巡营,发现有人赌博,或者夜不归宿,就会严惩。
鞭笞,罚去扫茅房,都是家常便饭。
说完了前十个千户,后面的就拉胯了,这里面的兵以驴牌寨和横涧山为主,有许多就是元廷征召抓来的壮丁,战斗力相当成问题。
虽然努力整顿,但也仅仅是初具规模。
他们在老朱手下,主要起辅助作用,平时的训练也是训三天,休一天。不但强度下来许多,还要承担一些土木工程,营房建造,有点类似厢军的存在。
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不管是哪个千户,只要在老朱手下,就都能吃饱。
主力千户有训练伙食补贴,可以吃到肉,其他的士兵也偶尔能得到,大约是十天一次。而且跟大家伙讲清楚,以后咱们地盘大了,条件好了,或者你们立了大功,就可以升格,比照主力千户。
同样的,如果主力千户不给力,那就面临着降级的风险。
不用问了,这种卷起来的主意,一定是张希孟出的。
但是即便区别对待,每个士兵一天一斤粮还是必须的,尤其是乙种千户,油水少,粮食还要更多。
在军中永远都别跟人比饭量,一顿能吃一盆的狠人也不是没有。
“快四万人,一天就是四万斤粮食,一个月就要一万石,一年就要十二万石。这还只是平时消耗如果遇到了战事,需要征调民夫,搬运粮草辎重,消耗的就是几倍还多。再有那几千匹战马还没算,论起消耗,八千匹马,可不比四万人少。”
李善长默默算着,随即眉头紧皱,十分为难。
“上位,当下咱们的粮食来源还是很少的,主要是抢。”李善长也没避讳,濠州兵马溃散,朱元璋弄了不少粮食,后来虽然给了郭子兴一些,但是又从彻里不花那里弄来了更多。
再加上抄了卢家,朱元璋的起步粮食约有六万石。
随后攻取驴牌寨,拿下横涧山,缴获了三万石,又灭了沐氏,得到了一些粮食。
算下来也就是十万石出头。
到目前为止,已经消耗了差不多七万石,剩下的也就够吃几个月了,还是在没有大规模作战的情况下,不然粮食就真的不够了。
“既然以往靠抢,那咱们周围,还有没有能抢的地方?可以补充军粮?”老朱又沉声问道。
这一次张希孟开口了,“主公,怕是不行了,接下来最大的一块肉,也就是滁州了。可滁州商贾往来,贸易繁荣。人口也多,消耗也大。如果我们抢掠粮食,造成百姓饥荒,着实会损伤主公威名。”
李善长见张希孟说了,便也不顾忌了,直接道:“上位,卑职算这一笔账,也是想提醒上位,冯家兄弟提议攻取集庆,眼光是不错,但是以当下的情形来看,确实不行。咱们已经分了土地,最好要等百姓有了收获,税粮交上来,粮仓丰盈,辎重充实之后,才能大举用兵。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这才是王者之师!”
很难得,在对待粮食这件事情上,张希孟和李善长高度一致。
说到底老朱走的不是打一处抢一处,吃光分光再找下一处的流寇路线,而是要均分田亩,建立稳固根据地,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当当,走向胜利的王道路线。
因此必须仔细计算兵力财力,有多少兵马,干多大的事情。
老朱仔细沉吟,又问道:“李先生,眼下咱有多少百姓?”
“回上位,眼下咱们的百姓得自临淮周围,有一万多人,攻取横涧山之后,得七万左右,加之定远等地,如今上位拥有百姓不到十五万,如果攻取滁州等地,治下百姓能达到三十万之数。”
老朱听到这里,不由得吸了口气,就算按照三十万口计算,供养四万兵,不足十人养一个兵,这个负担也是太大了。
只有这点人,合理吗?
张希孟觉得不但合理,而且还多亏了老朱名声好,周围的百姓主动聚拢过来,没有四处逃跑,不然还没有这么多人哩!
按照史料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全国清查,凤阳府拥有七万九千多户,一共四十多万口。
即便算上隐藏的户口,整个凤阳府,也就五十万人左右,别忘了在老朱治下,藏匿户口不会太多,不然砍刀就下来了。
而且明朝立国之后,凤阳府是扩大了许多的,领五州十三县,属于超级大府,中都规制。
显然元末的濠州,远没有这么多人。
要说起来,还是多亏了知院老张,他聚集了十万兵卒家属,屯兵横涧山,算是给了老朱一个超级大补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6/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