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2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97/1964


张希孟笑道:“如今大明立国,驱逐元廷,开国之功,已经封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开拓之功。没有开疆灭国的功绩,最好不要轻易封赏。而且这个灭国之功,也要看是什么国家。总不能三五十人,百八十人的一个国家,也赏给爵位,那就太掉价了。”
老朱反而笑了,“先生,那是一个国家吗?那不是村子吗?”
张希孟正色道:“主公,正所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等走出中原大地,就会感叹世界的参差,人类的千差万别。臣以为您最好还是提升一点想象力,也免得被太多稀奇古怪的奇葩,影响了心情。”
朱元章眉头挑动,半晌哂笑。
区区奇葩罢了,再怎么样,也是大活人的国度,还能有多颠覆认知?先生这纯粹是吓唬人。
不过话又说回来,蓝玉这一次出击大漠,打到了和林,总算是越过了长城一线,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今往后,就要往外打了。
还真要做好准备。
“既然先生这么说了,爵位也就不赏了。不过他缴获了宋理宗的头骨酒碗,此物非比寻常。咱以为还是找个妥当的地方,安葬了吧!”
朱元章忍不住轻叹,“咱虽然瞧不起赵宋天子,觉得他们太过丢人,简直是华夏之耻,但是头骨变成酒碗,被人把玩几十年,便是寻常之人,也是奇耻大辱!那些畜生,简直不配为人!”
老朱怒气冲冲,张希孟也是相当赞同,确实需要安葬妥当。
毕竟是一个皇帝的头骨,总不能随便挖个坑就埋了。
朱元章降旨,要求百官聚集,商议此事。
这差不多是调整之后,第一次亮相奉天殿。因此显得十分重要。
而整个大明文官体系,也初露端倪。
李善长为首,身后依次是朱升、汪广洋、杨宪、胡惟庸等各部尚书侍郎,构成了中书省的体系。
而在另一边,右相张希孟为首,他的属官包括都给事中四人,谏议大夫四人,其余录事。令史若干人。
这一套人马,采用了一些三省六部制时期,门下省的属官,又有所损益。
大体上都给事中,品级等同尚书,谏议大夫等同侍郎,录事、令史等官职,类似于郎中、主事。
简单对比就能发现,张希孟的人马当中,除了没有副相参知政事之外,其余和中书省相差不多,只是数量上略有区别。
过去的门下省,就是张希孟老哥一个,大家伙都弄不明白,设这个衙门到底干什么,还不如就让右相和左相一起,坐镇中书省,轮流值班,不也挺好吗!
甚至更方便架空李善长。
莫非是老李害怕张希孟夺权,这才弄出来的?
好家伙,黑锅又甩给了李善长。
而直到今天,众人才咂摸出一点滋味来。
初具规模的门下省,那叫一个人才济济,杀气腾腾。
宋廉、刘基、姚广孝、龚伯遂,四大都给事中,能文能武,才德兼备。
宋廉辞去了翰林学士,转任都给事中之后,兼修国史,算是张希孟在文字方面的助手。
刘基分管六部人事,甚至连五军都督府的武将履历,也都捏在他的手里。
姚广孝则是分任风宪,御史台,大理寺,刑部等方面的官吏卷宗,都归他监察执掌。
至于龚伯遂,则是负责地方上的官吏任用。
六部侍郎以下,地方上布政使,按察使以下,全都在门下省的管辖范围之内。
而且话又说回来,尚书侍郎,也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也是从格了,才能步步升迁,达到高位。
当然了,作为左相的李善长,也可以绕过门下省,直接越级超擢,或者从外面提拔一些人,担任尚书侍郎,只要能得到皇帝恩准就行。
只不过这种从外面弄进来的人,大概率会遭到所有官吏的抵制,想干出什么业绩来,那是相当不容易。
而且由于不熟悉内部运作,往往会碰的头破血流,狼狈不堪。
顺便说一句,原来张希孟想过设立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但是随着六部的格局打破,六科也没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门下省相当程度上,兼并了六科,或者说把六科升级之后,纳入了门下省体系。
反正总而言之,此时的门下省,才算是初步成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97/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