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4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69/1964


其实在华夏大地上,有一段时间,是相当重视技术发明的,也有过工匠受到尊重的时代……至于后来为什么就改变了,似乎不需要多说了。
除了玻璃制造很早之外,张希孟还发现历代都有工艺传承,元朝就专门设有瓘玉局,顾名思义,就是用来烧制玻璃的。
只不过从先秦开始,一直到元朝,烧制出来的多为彩色玻璃。
而且用途也和后世不一样,这些玻璃多数用来平替玉器了。
这也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历代发展的玻璃工艺,和后世大行其道的透明玻璃不同,属于铅钡玻璃这条科技树的。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工匠有了,工艺也不缺,只需要把科技树矫正过来,改走钠钙玻璃的路线,就能得到成品了。
可事实证明,张希孟还是把问题想简单了。
要烧制钠钙玻璃,最大的问题是需要的温度更高,远不如彩色的铅钡玻璃容易烧制。
所以必须提升炉温,然后烧制玻璃的工匠,就和炼铁的工匠走到了一起!
说来惭愧,这两伙人,在从前并没有合作过。
玻璃工匠根本瞧不起铁匠……伱们摆弄的什么玩意?
不就是不值钱的铁疙瘩儿吗?
制造兵器,菜刀,都是杀生害命的。
你看我们烧制玻璃的,烧出来的东西,叫药玉!
君子如玉!
我们就是在造玉石。
山川灵秀之气,才能孕育出来玉石。
我们烧制玻璃的,就是夺天地造化,是神仙手段!
而且我们的成品,都是给达官显贵用的,皇后的凤冠都有我们的产品。
你们铁匠拿什么跟我们比?
好家伙,原来工匠里面还有歧视链!
张希孟狠狠批评了玻璃匠人一顿,亲自组织联合攻关……还真别说,在他干涉之下,大明的玻璃烧制技术,取得了飞跃,终于在洪武八年的时候,大批量烧制出透明的玻璃。此前也能烧制,但是由于杂质的问题,会有淡淡的绿色。
直到洪武八年,问题彻底解决,良品率达到了八成五。
而与此同时,明朝的冶铁工业也提升了不少。
属于砥砺前行,互相进步了。
而且张希孟也发现由于行业的壁垒,敝帚自珍,工匠非常排斥和其他人交流,别说外人了,就算本行业的也不行,互相防着,就跟防贼似的。
虽然张希孟狠批了这种情况,但他觉得这种问题,很难解决。
除非把基础科学传播开,让更多的人了解技术,能够参与到发明当中……摘掉各种技术的神秘面纱,让工匠没法敝帚自珍。同时也要提升工匠的地位,才能够顺利解决问题。
所以说这也是张希孟决心过来讲学的原因所在。
在过去的几年里,他完成了行省重划,改革了官制,成立了商业部,确立了义务教育,打通了和海外的联系。
可谓是万事俱备,接下来只需要推动科学进步,爆发生产力,就能以一种无与伦比的伟力,带领华夏百姓,高歌猛进!
只不过在此之前,张希孟还要先从江州启程,前往济民学堂,直奔目的地。
刘三吾是来迎接张希孟的,随同刘三吾来的先生里面,还有齐泰,练子宁等人,都是名师高人。
张希孟也只是跟他们打打招呼,勉励两句。
毕竟以张希孟的涵养,还是能做到心平气和的。
毕竟就算是垃圾,送到了电厂里,也能发电的。
不能因为人家白痴就歧视他们。
毕竟白痴不是他们的错,把他们提拔到那个位置上的人,才是傻透了。
张希孟不动声色,前往济民学堂。
而此时的济民学堂,已经快要沸腾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69/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