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5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09/1964


张庶宁办个书坊,想的是和同学合伙,想的是雇佣学生家长……虽说利润也不少,但是远远到不了竭泽而渔的程度。
朱棣就不一样,这混小子一开始想的就是利用那些犯人,想的是拼命压榨,做到利润最大。
一看这就是个大缺大德的好苗子,值得栽培!
老朱家三口人又商议了一阵子,朱棣缺的不光是钱,还有各种便利。
“父皇,北伐的时候,疏通运河,现在漕运已经能达到北平,但到了冬季,河水结冰,水位下降,就没法通航了。孩儿以为,应该安排一个海港,能够走海路运送物资。”
朱元璋点头,“还有什么能做的?”
“孩儿以为,辽东的木材,矿产,数量众多,似乎可以放在北平交易。南方的丝绸茶叶,也要放在北平交割……这样一来,南北物资汇聚,光是收到的税金,就相当可观。再有,如果要用高丽的人,孩儿以为能不能放在铁岭交割?”
“为什么放在铁岭?别的怎么都在北平?”
朱标无奈道:“父皇,铁岭在山海关以北,到底不是长城以内,像这种以人为畜的事情,还是离着远一点比较稳妥。”
朱元璋呵呵冷笑,行,咱没看错,你小子也是外表老实,心里头花花肠子一点不少。
“朱标啊,你当初把朱棣弄去北平,还给他留守司大印……是不是就为了今天?”朱元璋突然伸手,点着朱标的脑门,“你小子算计得很深啊!咱也要给你鼓掌!”
朱标脸色一变,终归于无言。
老朱家这仨人商量妥当,马皇后出了点私房钱,朱标也替朱棣争取了不少好处,老朱又从宗正寺那边拿了一笔……给朱棣凑了一百万贯。
消息传到了北平,朱老四把嘴一撇,“不够,太不够了!就这么点支持,够干什么的!”
李景隆,花炜,包括黄子澄,全都脸黑了,这么多还嫌少啊?
“殿下,钱尚在其次,咱们的毛纺作坊能免税三到五年,咱们能向草原专卖茶叶,还有木材、药材、矿场,这都是油水最丰厚的地方,殿下一口气都给你了,你们可真是兄弟情深,我都羡慕了。”李景隆怪叫道。
朱棣略沉吟,算吗?
我怎么只记得大哥成亲,我求蓝玉帮忙,送去了三百六十五颗硕大无比的东珠啊!
“你们糊涂了?我说的不是钱!钱是小事!知道吗!”朱棣不客气道:“黄子澄,你说要四处聘请名家讲学,我问你,咱大明最大的名家是谁?”
黄子澄稍微迟疑,脱口而出道:“是张相!”
“对!就是张相公!”朱棣嘿嘿道:“现在张相在江西讲学差不多结束了。你说咱们想办法把张相请过来,给北平大学堂讲学……顺便再给张先生一个名誉山长的头衔,你们说怎么样?”
几个人互相看了看,心说行啊,论起心眼,你朱棣最多不过了。
“殿下,我联络学子,一起给张相写信!你再给陛下写信,恳请张相北上,如何?”黄子澄兴奋道。
朱棣点头,“就这么办了!我还不信,请不来张先生!”
(本章完)
===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镇校之宝===
黄子澄返回住处,立刻找来了几个同伴,互相商议了一番。
这几个人听说要请张相公过来,简直是喜出望外,乐得合不拢嘴。
张相公是什么身份?
且不说官场地位,光是在学界,那也是顶尖儿的存在,站在山巅之上,被尊为当世圣贤,夫子在世。
甚至早早就有张氏之学的说法。
但话虽如此,在此之前,张氏之学还是有点空。比如张希孟对待历史的划分,主张均田,主张万民一致,主张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些内容,虽然比程朱理学能更进一步,可以说言之有物,但总还是差点意思。
就好像孔孟之道一样,孔夫子,孟夫子所讲的东西,有着巨大的空白,这才给了汉儒机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展到了程朱理学这里,几乎把孔孟之道给架空了。
孔夫子孟夫子,就像是两扇大门的门神,贴在外面。
等推开大门之后,里面有什么东西,就不是两位夫子能管得了了。
张希孟也是如此,如果他只有那些主张,或许若干年后,就会被新的主张架空,或者干脆将张相公也变成一个符号象征,让人们忘记张希孟的主张。
只不过事到如今,想这样做,难度直接超级加倍。
张希孟在济民学堂讲学,除了阐发师道师德之外,他还重新讲了算学,梳理了历史学,讲了历代得失,山川地理。
张希孟这些年也算是走南闯北,从最南端的崖山,一直到北平,张希孟都走过。
他结合各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又融合历史掌故,讲课引人入胜,天花乱坠,相当受欢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09/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