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3/1964


一个老农,伸出黝黑的手指,轻轻捻下几个麦粒,他可舍不得扯下一整根麦穗。
在手里搓了挫,而后又放进嘴里咬了咬。
沧桑的面孔露出了大大的笑容。
“孩儿他娘,小兔崽子们,下地干活啦!”
所有的农人,仿佛得到了圣旨似的,天还不亮,就从家里爬起来,拿着镰刀,冲进了田里。
你快,有人更快!
瞧瞧人家,已经割好了一大片。
干活吧!
有人或许疑惑,庄稼就在田里,用得着这么着急吗?
还真用得着。
必须早点收割,早点晒干,然后收入仓库,这才算放下了一颗心。
如果期间遇上了大雨,没法顺利收割,什么都完了。
就拿隔壁阿三来说,他们坐拥广阔的耕地,却还是停留在传统农业的阶段,他们的奇葩不只是人均粮食不足二百千克,还要大量出口换钱。同时,差不多有三成的粮食,会烂在田里,根本收不回来。这就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没有足够收割机,也没有足够的仓库造成的。
因此对于滁州百姓来说,争分夺秒是必须的。
朱元璋亲自带头下地,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不许打扰,他也不会衙门居住,就在田间地头盯着,跟大家伙一起劳作。
不出意外,马氏也发动妇女,蒸馒头,做包子,挑着木桶,给田里劳作的人们送去饭食,就像是普通的农村夫妇一般,丝毫感觉不到一方之主的尊贵。
似乎真应了马氏自己的话,他们两口子,都是牲口命,生来就不是享福的。
但又偏偏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张希孟倒是不用下地干活,可是他却忙成了一颗陀螺。
不断有消息传来,一个又一个的村子,产量如何,是不是附和预估,需不需要派遣人员帮忙他是全力以赴处理。
由于公务太忙了,李善长等人再度得到了拯救,跟张希孟一起坐镇指挥。
渐渐的,老李露出了惊骇的神色,对于张希孟,又多了一分尊重。
这小子简直神了!
谁都知道,征收田赋是最难的,各地都有抗税的情况,老百姓不愿意交,胥吏想着占便宜,双方你争我夺,冲突不断,哪年都会有人被逼死。
可是今年的情况大不相同。
各地已经张贴了告示,每村一张,还有人专门讲解,告诉大家伙,税收标准是怎么制定的,要怎么缴纳田赋。
一切的一切,都讲清楚了。
到了收获的时候,百姓们彻夜劳碌,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把稻麦抢收完备,有八成的粮食,入了仓库。
就在还剩下一些粮食没有收完的情况下,一些村子的老农凑在了打谷场,商量了起来。
“张二叔,咱们村子一共要交一千一百石零五斗,我们都算好了。上位对咱们这么好,不能让上位费事,咱自己送去!”
中间的老汉点了点头,“做人知恩图报,这是好事,谁送去?”
“我!”一个小老头干脆答道:“二叔,我们家丁多,田多,还有牲口马车,我们送去!”
张二叔想了想,斟酌道:“你们愿意为大家伙办事,可也不能亏了你们,村子里再找三十个青壮,跟着你们一起去。对了,再,再多带些粮食,拿一千二百石吧!别到时候不够,丢了咱们上湾村的脸。”
小老头点头,他起身要去安排,张二叔又叫住了他。
“告诉下去,让家家户户都好好挑,把顶好的粮食选出来,可不许有秕谷,更不许掺砂石草棍,明白吗?”谷
“明白!”
小老头转身下去,其他的老农也散了,当天夜里,整个村子就忙活下去,妇人们拿着笸箩,仔细筛选。
将挑好的粮食装进袋子里,每一袋都装得满满的,重量远远超出规定。
即便如此,大家伙还要多准备一些。
“这是给上位的,要是掺了坏的,那就是没良心,这辈子只能生闺女,生不出儿子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3/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