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7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67/1964


常遇春,你要努力!
(本章完)
===第八百二十三章
皇孙的乐园===
张太师的影响力,自然不必说,轻飘飘的一句话,就把压力送给了海军。
而且通读这篇文章,就会发现,张希孟提出了一个强烈的批评,矛头所指,正是中书省,正是当朝衮衮诸公!
刚刚从凤阳返回的首辅孙炎,立刻就嗅到了张希孟的意思。
他这些日子,可是很不轻松,又是追查拦截凤阳百姓的真凶,又是落实均田,他还亲自跑了十几个村子,脚上都磨出了血泡。
可谓是殚精竭虑,丝毫不敢懈怠。
他可不想,一个不好,把自己搭进去,毕竟有一个汪广洋祭旗已经足够了,他可不想自己成为第二个倒霉蛋。
一番忙碌下来,孙炎总算是将这些事情摆弄差不多了。
可张希孟的这一篇文章,却让孙炎吃惊非小。
其实张希孟这些年之所以写这类文章少了,实在是他的地位太特殊了,一篇文章发出来,几乎跟老朱的祖训差不多了。
若干年后,甚至就在当下,人们也要拿张相的观点,作为说话的依据。
这种情况下,要是张希孟还信口胡说,那就是拿自己的声望开玩笑了。
所以很显然,现在的这篇文章,几乎代表了大明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奥妙全在其中了。
因此孙炎返京之后,立刻召集所有在京重臣,共同研究此事。
眼下诸部尚书已经做了很大调整,比如前面提到江楠卸任了商业部尚书,再有宋濂转任孙炎的都给事中,他虽然也参与内阁会议,但他的职责仅仅是做会议记录。
另外刘伯温转任御史中丞,变成了徐达的助手。
姚广孝接任了新成立的治安部尚书。
值得一提,钱唐也高升教化部尚书。
所以整个朝堂,几乎都是张希孟这一系的人充斥。当然了,张相无私人,只能说大家伙志同道合,主张相似罢了。
“要我说,太师的这一篇文章,其实是抨击了两种延续多年的错误。”钱唐依旧率先开口。
孙炎笑道:“怎么讲?”
“这不是很显然吗!其一,自然是故步自封的错误,张相是主张大力开拓的,这么多年了,已经人尽皆知,不需多言。而第二种错误,就是以为上国无所不有,或者说要靠着自己解决所有问题,须知道,不管我们多强大,有些事情,终归是我们自己解决不了的。”
这话堪称大逆不道,你敢小瞧大明的本事,灭自己的威风,简直该杀!
不过在场众人,都没有跳出来责备钱唐。
因为最显而易见的问题,人口、土地和粮食,就是一直缠绕在中原王朝的魔咒。
有什么办法能真正解决?
均田,引入良种,堆肥,精耕细作……能想的办法都想了。
自力更生很好,靠着自己也不错。
但是任何情况下,自己的力量都会有极限,一旦遭遇了天灾,就扛不住了。
而且即便粮食够吃了,还要肉类,油脂,瓜果蔬菜,吃得饱了,还要吃得好……这个需求几乎是无限的。
一直担任外务部尚书的毛贵突然道:“钱尚书所讲,确实有理,中原当然不是无所不有。但是我觉得是有还是无,不能简单来看。譬如说前些年的粮食涨价,那些豪商巨贾,他们有粮食,数量还不少。这算是大明国内的吧!可问题是危机来了,我们能拿到手吗?”
“再比如燕王朱棣,他从高丽弄来了那么多粮食……高丽算是大明吗?可粮食就及时送来了!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的就是张相讲的,要把贸易规则掌握在咱们的手里,要能说了算,做得了主!”
“要让我说,以后计算粮食的时候,高丽完全可以算入大明的产量之中,倭国也能算进来一半,至于安南,占城,真腊,缅甸,暹罗……这些地方能算进来多少,还要看朝廷的本事,看海军的本事!”
毛贵这一番慷慨激昂之后,罗复仁突然笑了一声道:“毛尚书这么说,怕是又要扩充海军了!”
“没错!”毛贵直接道:“我建议大造船只,既能运输货物,又能载着将士,扬威海上,何乐而不为!”
众人讨论的越发热烈,归结起来,就是绝对支持对外拓展,要给百姓出海提供便利。
跟在百姓和商船的后面,就是大明的海军,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是一切的根基!
听着大家伙的讨论,孙炎颇为满意,他总结道:“太师的文章,要下发每个衙门,要求所有官吏研读,仔细总结,体会用心。至于今年兵部的预算,我主张先增加五百万贯。此外裁撤十五万步卒,把钱转移到海军上面。这事情兵部要和五军都督府妥善商议,尽快拿出一个结果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67/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