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8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16/1964


张希孟决定仔细询问一番,事情的突破口就在这个小小的马三宝身上。
马三宝的祖上是色目人,他们是随着蒙古大军到达云南的。情况有点类似察罕帖木儿家里。只不过马三宝的父祖不是那么简单的,他们都曾经跋涉千里,回到故乡圣地朝拜。
由于顺利完成了壮举,返回家乡,很受云南百姓的敬重。
朱英进入云南之后,也听说了马家的情况。
因为按照道理,马家算是色目人豪强,是需要严厉处理的。比如历史上的三宝太监,就是如此,他们家被俘虏,小小年纪的三宝太监就遭到了宫刑,送到了应天为奴,后来分给了燕王朱棣,这才有了接下来的传奇。
这么干也符合明初的历史,朱元璋是非常厌恶宦官干政的,因此他选择一些色目人宦官,这些人不懂文字,不同语言,非常适合洒扫劳作,不用担心他们扰乱宫廷。
朱英作为老朱的干儿子,孝敬老爹,弄一些小太监送给朱元璋,也是情理之中。
不过由于和张希孟混在一起,让朱英下手处置小孩子,实在是太为难了。
而且就连老朱都在调整策略,皇宫的太监已经越来越少,能用女官的地方用女官,白天的一些重体力活儿,交给侍卫。
此时整个应天皇宫,太监数量还不到五百,而且其中还有不少是大元皇宫的旧人。
虽说宦官一时还不可能消失,但是也形不成多大的势力。
再说回马家,朱英了解了他们家的经历之后,就跟马三宝的父兄谈。
按照常理,你们给蒙古人当部下,很多百姓是希望没收家产,甚至是发配千里的。但是考虑到你们没做太多的恶事,名声不坏,且有一定的才能。
可以给你们一条活路。
说白了就是充当向导,协助大明向外开拓,寻找道路。
话说起来,这已经是十来年前的事情了。
朱英为了经略南方,也着实费了不少力气。
他安排人,随着马家父辈,走丝绸之路,到达了波斯,大食,足足转了一大圈。然后又借助海商的船只,到达了泉州港,算是回到了大明。
有了这一次陆上经历之后,朱英又安排人走海路,这一次不光是马家,他还邀请了方家帮忙,凑了十艘船只,从大明出发,向西航行……这一次他们可是走了不少地方,南洋,天竺,波斯,一直到了红海。
连续的探索,让朱英大为振奋。
而且他们的航海发现,也给夏知凤的地圆学说提供了有力支撑。
就在夏知凤彻底提出地圆学说之前,朱英资助的船队就已经出发,进行了环球航行……这一次他们沿着非洲海岸南下,穿过印度洋,驶入大西洋,随后又进入太平洋。
前后历时三年,总算回到了大明。
十三艘船只出海,回来的只有八艘。
足有一百多人,葬身他乡,损失不可谓不惨重。
但即便如此,朱英也觉得是赚大了。
事实上过去几年,朱英,方家,甚至是花云,他们都在资助探索……张庶宁他们编写海国图志,也借助了不少资料。
虽然有些东西错得离谱儿,但问题是离谱也要先有谱,不然凭空设想,提到海外,要么是三仙山,上面长着长生草,要么就是九州之外大九州……完全是凭空臆想,更加要不得。
总而言之立国十多年,张希孟喊了多外发展开拓也有十来年了,身为他的最好兄弟,朱英岂能不为了大哥的主张卖力气!
毫不夸张讲,朱英几乎把这事当成他的使命来做了。
大哥是当世圣贤,他说出的东西,绝不可能有错。
就让我这个小弟,替他证明!
也正是这一股劲儿,支撑着朱英开拓了眼界,摸清楚了吕宋的情况,这才有了种甘蔗的动议。
总体而言,对外的探索,成果斐然。
至少大明百姓的知识极大丰富,对海外的情况有了新的认识,还顺带弄回了好些新奇的东西。
但是同样的,付出的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
且不说花了多少钱,损失了多少艘船……光是人员损失,就相当巨大。
比如说马三宝的父亲和大哥,他们是在一年之前出海的。这一次他们想弄点稀罕物回来,就是土豆!
前面航行,他们发现了这个东西,甚至还吃过。
他们认定了这东西会改变大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16/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