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2/1964


杨元杲木头似的接在手里,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出的府衙上位啊,你疯了不成?
还真的以为自己能号令龙神啊?
最关键的还是那个龙神也没出息,愣是配合老朱演戏,你们是一家的吗?
他也万般无奈,只能按照老朱的意思,给龙祠上了一道牌匾。
只不过这事不知道就怎么传开了,渐渐地,竟然有人说降雨的那天,看到了空中有一条四爪黑龙,朝着府衙方向,一拜再拜,隐隐约约还有浑厚的声音:“小龙奉真龙,天心即人心!”
云散雨收,黑龙不在。
试问谁是真龙天子?
百姓们惊讶之余,吴大头的团队竟然推出了一出新戏,就叫“双龙会”,还没上演,就火爆滁州城
===第九十二章
大海===
“几位先生,虽然降下了雨,但到底不能靠着老天庇佑,更何况雨水多了,也会成灾,你们都议一议,要怎么办才好。”老朱冷静说道。
其实李善长等人心里头也清楚,鬼神之说并不可靠,有些事情不过是赶巧了而已。
“上位,如此看来,就只有修河渠,挖水库,打深井,既可以防洪,又能备旱,可保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李善长说到这里,看了眼挨着他坐着的张希孟,主动道:“只是大修河工,耗损民力,唯恐百姓不愿意!眼下仓库存粮虽然不少,但军中开销也大,万一遇到了战事,就怕不够了。到底是等着秋收之后,还是现在就落实下去?”
张希孟笑了笑,“李先生已经说明白了,我的意思还是要相信百姓,相信大家伙。我们派人下去,我和李先生也可以亲自过去,跟大家伙讲清楚,谁修水渠谁受益。我们尽量帮助大家伙,需要的铁锹镐头,各种砖瓦工具,还有一些口粮,都可以贴补但是需要大家伙主动出力,而且没有什么酬劳。”
李善长略沉吟,“这个道理倒是容易讲,就怕有人想不通,在中间闹腾,好事就变成了坏事。”
“那就不许他们家用水!”朱元璋突然开口了,“李先生,咱也是穷苦人出身,乡下又有几个不知道水渠重要的。无非是朝廷大户修水渠,不许百姓用,又要大家出力气,又不给大家伙好处,谁能答应?只要是真正给百姓用,没有欺瞒哄骗。百姓又怎么会不答应?纵然有那么一两个混球,也无关大局!”
朱元璋顿了顿,这才意味深长道:“李先生,你该相信老百姓才是!”
老朱的声音不高,但话却很重,砸在了李善长等人的心头。
李善长略微错愕,细思量又觉得惶惶不安,额头竟有冷汗浸出,他连忙躬身,其他几个人也都是深深一躬,随后赶快下去办事了。
唯一感到了欣慰的或许就是张希孟了,老朱已经渐渐意识到了民众的力量,境界提升飞快,强烈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张希孟又把学生们叫来,由于前面讲解田赋的事情,他们办得很好,这一次轻车熟路,又下去各个村子。
张希孟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每个村子,至少一半的田地,能得到灌溉,还要每十户百姓,挖一口水井,保证大家伙喝到清澈甘甜的好水。
这些事情一公布,老百姓立刻闻风而动。
自家的田地,自己喝的水,谁不想往好了弄?
还是那些挑头的粮长,他们已经渐渐承担起村长的职责,遇到了事情,就把村里的老人召集过来,一起商议,妥当了之后,就告诉所有村民。
本村以内的水渠,水井,直接可以开工。
涉及到几个村子的,就把人叫过来,一起谈。
有太多的政策,设计的初衷都是好的最典型的就是王安石的青苗法,老百姓苦于盘剥,朝廷出钱,低息借贷,让百姓可以安心度日,不用背负高利贷,朝廷也能趁机收点利钱,岂不是两全其美?
但是到了执行的时候,问题出来了,真正穷苦的百姓不信任朝廷,不敢借贷。那些官吏为了绩效考评,也生怕借给穷人变成坏账,就强迫不种田的人借青苗钱。
逼着和尚买假发了属于是。
仅此一件事,就能看得出变法的艰难变法变法,真正的核心不是拟定出多么完善,多么别出心裁的新法条。
而是如何跟而下的有效渠道,光靠着一些三心二意的官员,层层扭曲,到了么意义?
没有基层的组织动员能力,说什么都是虚的。
很幸运的是朱元璋已经开始拥有了这种力量,比起历史上拥有的更早,更强!
从滁州到定远,每一个村庄集镇,都开始动了起来。
百姓们听说是给自家修水渠打井,天不亮就带着干粮,扛着锹镐,主动干活来了。
大地上,一条条引水渠,这才是真正的龙王爷,庇护着百姓们,不惧水旱!
不过道理虽然如此,人们依旧对“双龙会”喜闻乐见,喜出望外!
吴大头的团队已经成功发展到了三十多人。
其中演员十多个,负责化妆场地的也有十来个,尤其让人称奇的是,还有六个人的乐队,锣鼓丝弦,一应俱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2/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