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8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75/1964


各地的年轻才俊,经常给她写信,虽然九成九,都没什么价值,但是总有一些人的想法,能让夏知凤眼前一亮,大感想法的清奇。
“师父,现在才智之士,绝对不少据我所知,咱们在纺织机器这块,已经突飞勐进,利用水车驱动的,畜力驱动的,全都出现了。真正制约进一步发展的,就是一个问题。”
张希孟沉吟少许,“你说的是市场吧?要有足够的需要,要能有利可图这是你的看法?”
夏知凤微微一笑,“不全是,也有庶宁的想法。”
提到了大儿子,张希孟怔了一下,随即道:“你们俩似乎也不小了,有没有更进一步的想法?”
张希孟笑道:“趁着我和你师母还不老,帮你们照顾孩子也是可以的。”
这话一说,夏知凤竟然没有红脸,也没有害羞,显然她的心脏够强大。
“师父,我和庶宁商量过了,我要等他把第一批学生送出贵州,送进济民学堂。”
张希孟又是微微愕然,是啊,当一个地方的年轻人,能够通过公平合理的方式,走出家乡,进入朝廷,成为这个天下的管理者之一,实现了身份的跃升,这块地方,也就会变得忠心耿耿,血肉相连,再也分不开。
“庶宁那小子确实是做一件大事,只是总这么拖延着,似乎也不好吧?万一年头太多了,岂不是耽误我抱孙子了?”
夏知凤呵呵一笑,“师父过虑了,庶宁已经摸清楚了那边学生的程度而且黄观已经去了!”
黄观!
张希孟眼前一亮,要说张庶宁是专研考试规律,从而找到了通关秘密,那么黄观就是天授英才,考试之神。
与生俱来的本事,不服不行。
别管多难的考试,人家都是永远的第一名。
他也从济民学堂毕业,还跑去了贵州帮张庶宁,贵州学子确实希望不小。
“最快三年,最迟五年,贵州就会有一批年轻人,走出崇山峻岭,走进最好的学堂,日后成为大明的顶级人才,为国效力。”
张希孟微微颔首,“那好,我就再等几年抱孙子不过可这个科技发展,却是刻不容缓了。”
张希孟立刻给各处写信,询问各地的情况。
要说发展的速度,还是首推北平。
伴随着岭北之战的胜利,蓝玉移师西域,诸王、诸将,悉数云集,他们堪称眼下大明最强的一个军团。
军中开支,加上蒙古诸部的市场需求,直接给北平喂了一大碗人参百补汤。
军械兵器,呢绒衣料,其他的种种商品,海量的订单落到了北平,使得工厂迅速发展,雇工数量,飞速增加,甚至超过了二十万大关。
有这么多工人,整个北平,连同开平,大沽等地,全都百业兴旺,人口云集。
城市人口的骤然增加,产生了很有趣的变化。
其一,北平等地的小吃开始增多,方便快捷,又相对味美好吃的面条,饺子,包子,馄饨,在北京大行其道。
另外各种熟食也多了起来,烧鸡、烤鸡、熏鸡,猪头肉,猪耳朵快速的城市化,催生了太多有趣的东西。
但是食物能想办法解决,燃料却不是那么容易。
这么庞大的人口数量,要是靠着木材,估计能把北平周围的山都给砍成苏穗宗的脑壳
所以煤炭就成为新的风口
原来北平最可怕的行业是伐木,又累又要命。
现在变成了挖煤更累,更要命!
张希孟从各地收集消息,汇总到了手里,他是惊喜交加。
此时的大明朝,绝对处于一个科技爆发的前夜。
而且大明的发展,还真不是劫掠全世界的那种。
就以安南为例,随着均田推行,安南的老百姓种田一年三熟,很快就有了余粮。
有了余粮之后,他们也需要更好的生活品质。
来自大明的建材,家具,衣料,日用品全都成了安南老百姓的必需品。
仅仅绸缎细布,需求量就超过五十万匹。
因此就在大明的海上,船只往来,满载着中原的丝绸布匹,茶叶瓷器南下,带回来南洋的粮食,木材,香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75/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