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8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77/1964


作为权势最大的太子爷,谁敢动朱标,那不是找死吗?而是还是九族消消乐的极品死法。
朱标早逝最大的问题,还是压力太大,长久郁积。
这和朱元章的治国理念过于刚勐有很大关系,老朱动不动就掀起大狱,处斩几万人,从臣到武将,连皇亲国戚都不客气。
身为老朱最喜欢的儿子,自然会有人寻找朱标庇护,朱标又是公认的好孩子,备受呵护,深孚众望,他要是不出头,实在是对不起大家伙的期望。
就这样,朱标很不幸夹在了朱元章和群臣中间。
尤其是自从马皇后死后,这种压力更大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有扛不住的时候。
给圣君雄主当儿子,都有这个毛病。
比如汉武帝的太子,还有李二的太子。
甚至包括历史上朱棣的大胖儿子,朱高炽仅仅当了十个月皇帝,也死去了,要是朱棣再坚持一段时间,好好养生,没准大胖子就熬不住了。
其实看懂这些规律,再看张希孟对朱标的呵护,简直堪称神仙手段。
他是朱标的师父,但是并不亲近朱标别人也不要想通过朱标,让张希孟帮他干什么事情,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随后张希孟张开了一张大网,限制住了老朱的手脚。
朱元章想要发脾气,首先就会落到张希孟的布局上面,层层叠叠,他们君臣之间你来我往,就卸去了朱标身上的压力。
再有,张希孟也没有太过安排朱标比如让他学武领兵,学,也没有继承科学,做一派学宗的意思。
反正朱标就是大略知道一些事情,掌握了一些做事的方法,能够揣摩些人心很难说他多强,但他几乎都明白点。
身边的人也不多,更没有那种过命的交情。
甚至张希孟的长子张庶宁和朱棣是好朋友,跟朱标却很疏远。
一度都让人怀疑,张希孟是不是瞧不上朱标,打算扶持朱棣?
当朱标做了几年监国,真正开始处理政务之后,张希孟的安排,渐渐产生了效果。
就算是朱标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先生高明,足以堪称储君之师的表率。
首先朱标这个储君,是当之无愧的,谁想换了他,那是吃错药了。在这种情况下,你还疯狂往朱标身边拉人,让他学这个,懂那个,培植势力,笼络人才你想干什么?
当真要考验一下父子之情吗?
就算朱元章愿意让出皇位,朝野上下,又会怎么想?
这不是开玩笑嘛!
所以张希孟只是悄无声息,隔绝了各种势力,同时又适当给朱标提点,仅此而已。
这也就是北平的那一摊子,必须朱棣来做的原因。
不是放着太子不用,非要安排燕王而是这个逻辑之下,并不能让朱标冲在前面。
就好像王阳明那么大名气,但是一辈子没有进入内阁,没有执掌中枢大权一样。朱棣在外面做得越好,动静越大,他就离皇位越远。
应天的这帮当官的,是不会放朱棣进京的,不然他们岂不是要被北平的那帮人取代了?
所以说,这里面有太多细腻的操作,里面充满了深邃的算计。
张希孟不会告诉任何人,外面的人也未必猜得出来。
皇宫和太师府,朱元章和张希孟,绝不只是君臣相得,互相信任那么简单,光靠着友情,是没法维系两个人走到今天的。
这里面有老朱的雄才壮志,也有张希孟的心思细腻,巧妙安排。
或许有朝一日,翻开老朱的实录,再找出来张希孟的日记,对照着看,能从中猜出一些端倪。
好玩的是,对于朱标,张希孟基本采取了放养的态度,但是到了朱雄英这里,张希孟却是支持自己的爱徒,提点教导,甚至是从小栽培。
这又体现了张希孟的另一重算计。
朱标的储君之位,不需要什么怀疑。
但是到了朱雄英这一代人就不行了。
天下承平日久,储君无甚威望,只能靠着祖辈恩泽,坐上皇位,又能有多少威望?
所以说朱雄英在学问上下功夫,研究农学,取得一定成就,对他这个皇孙,是极大的助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77/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