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8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83/1964


漂洋过海,即便最快的船只,也有一年的时间,才能送回大明朝。
而就在这段时间,倭国方面,土豆已经连续三年丰收。
在西南方面,种植土豆的百姓,已经超过了五十万户伴随着土豆的快速传播,整个大明的主张,也在快速推进。
以遣明使为代表的全面学习大明派,还有以幕府为首的适当学习大明派,矛盾越来越激化,双方的冲突,已经近在迟尺,即将爆发。
而大明朝,也进入了洪武十八年,朱元章依旧在带着孙子,只不过又陆续来了一些新的种子,比如红薯,比如玉米,还有葵花籽
老朱带着朱雄英,忙碌在田间地头。
而张太师,还是在着书,但也有一个好消息,打破了张家的平静张庶宁会率领一批龙场中学的学生,参加济民学堂的考试。
他还跟张希孟讲,如果方便的话,他想带着这些学生来应天瞧瞧,去看看皇宫,去看看位于棋盘天街的英烈祠堂。
面对这个要求,张希孟毫不迟疑答应了。
“师父,庶宁居然提前一年完成了教学,确实厉害。您老人家要不要打个赌,看看有几个学生,能够通过考试?”
张希孟翻了翻眼皮,看着兴奋的夏知凤,他只能哼了一声,“我现在不关心学生,我关心什么时候抱孙子!不要说朱雄英了,就连朱高炽都满地跑了,你们知道吗?”
夏知凤瞬间红了脸,,不过很快就恢复了正常。
“瞧您老人家说的,这事又不是我说了算,跟你儿子讲去!”
张希孟气得翻白眼,“那个混小子要是听我的,我还着急什么!你们务必抓紧点,让我赶快抱孙子,我不能在这事上输陛下太多啊!”
夏知凤到底忍不住,笑了出来,“我跟庶宁写信,您老等消息吧!”
夏知凤开开心心走了,而此刻的张庶宁,带领着超过两百名学生,从贵州出发,浩浩荡荡,向着济民学堂进发。
黄观并没有跟着过来,而是留在学堂,继续教导其他的学生。
“这就是咱们的大明物阜民丰,山河壮丽!”张庶宁迎着阳光,笑呵呵道:“你们是第一批走出龙场的学生,日后还会有更多勿负韶华,勿负大明!”
===第八百七十五章
去应天===
勿负韶华,勿负大明!
这是张庶宁对学生们的期待,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要求。
他相信一个伟大的国家背后,必定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支撑着,唯有如此,才能将亿万人的心,凝聚在一起。
放在如今的大明,最大的公约数,就是公正公平,机会均等。
虽然大明也在积极开拓,利用海外的财富,填补窟窿,发展工商,积累财富。但是在张庶宁想来,要真正积累财富,最好的办法还是激发所有人的热情,让大家伙努力起来,各尽所能,唯有如此,才能迅速让大明朝强大。
在国家发展这一点上,张庶宁和朱棣简直南辕北辙,想法完全不一样,朱棣是一心琢磨着从外面想办法。
就在去年的时候,他带着船队,南下旧港,设立旧港宣慰司。
而且朱棣以旧港为基础,向四周辐射,包括爪哇,三佛齐,真腊,占城等地,全都纳入了朱棣的势力范围。
值得一提,朱棣还很快发现了来钱的路子,那就是数量惊人的香料。
没错,朱棣开始疯狂向大明输送各种香料,一船一船,在朱老四的努力下,大明老百姓终于能吃上廉价的五香毛豆了。
要知道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香料都是很昂贵的东西,比如大明朝给官吏发俸禄,就出现过用胡椒、八角充数的例子。
现在昂贵的香料,终于走入了寻常百姓。
在另外一面,老朱和朱雄英,也在培育花生,要不了多久,花毛一体就要占领大江南北的酒桌了。
这个天下处于一种高歌勐进之中,新鲜的事物不断涌现,到处都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繁荣。
大批的海外夷商学者,充斥其中。
无论南北,任谁看来,都不会有丝毫怀疑,即便是盛唐气象,也就是如此罢了。
此刻的大明,到底还缺少些什么呢?
或者说,盛世大唐,又是怎么因为一场安史之乱,彻底终结的?
这一点张庶宁并不是完全清楚,或许他爹可以给出相对客观的答桉。只不过有答桉,并不意味着就能避免。
一个国家,在快速高歌勐进的时候,必定会吸纳无数的土地,吞并许多的部族,在这个国家的边缘地区,大肆开疆拓土,吸收许多对这个国家没多少归属感的群体。
这样成就了国家的庞大,也为国家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83/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