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1964


城上城下,竟然叫板起来。
伴随着建筑清理差不多,挖掘壕沟的行动就展开了。
贴着城墙,大约有两丈处,挖掘出一条宽两丈,深一张二的壕沟,环着濠州,每隔几十丈,都有一条通道,可以供兵卒行走,或是换防,或是向城头输送物资,半点不乱。
按照对将士的说法,这是用来防止城外的敌兵挖掘地道入城的。
可事实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朱重八和郭子兴提到的,这一道壕沟,也是督战队。
如果城头的士兵退下来,这么宽的壕沟过不去,就只能走狭窄的通道。
而通道的另一头,就是督战队!
虽说这种拿着刀逼着人打仗的方式,张希孟并不赞同,但是在当下,面对乱糟糟的濠州城,这是唯一的办法了。
一个城,七个大帅,彼此勾心斗角,要不是元廷的巨大压力,如何能同心同德,一起守城?
郭子兴,孙德崖,彭大,赵均用,四位大帅,一人负责一面。由于郭子兴还要纵览全局,所以留在西边,扛下了守城任务的,正是朱重八!
而就在此刻,一面大旗自地平线上出现,很快就变成一条黑线,继而成为一片
“元鞑子来了!”
城头迅速响应,战争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朱重八抽出了佩刀,喝令部下,进入位置,做好战斗准备。
只是老朱也清楚,城外的元兵初至,未必会立刻攻击,只是戒备就好。
他的确猜对了,但是却没有料到,元兵在短暂停顿之后,竟然出来了几十个骑兵,他们簇拥着一位老将,到了距离濠州城两百步的安全位置,停顿下来。
“老夫贾鲁,奉旨讨贼。”
居然是这位治水的奇才!
“烦请城头的弟兄们,告诉郭大帅,老夫率领十万人马前来,濠州城破,就在眼前。让他千万不要自误,赶快投降朝廷!”
又是劝降派了一个卢安民还不够,贾鲁竟然亲自出马了。
他说完之后,又让手下士兵接连喊了三遍,城头沉默无声。
贾鲁同样注视着城头,几天前卢安民狼狈回去,简直丢了半条命,难到这堆贼里,竟然有高人不成?
就在贾鲁疑虑之时,突然城头多了十几个孩子,为首的正是戴着虎头帽的沐英。
不用问,自然是张希孟吩咐的,贾鲁老头把脸送来了,实在是没法不下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小孩子声音清脆,传得极远,城外的贾鲁不免局促,望着城头,怒火泛起。
这时候朱重八大马金刀,站在了城头,大声问道:“老匹夫贾鲁,你可知道这是哪首诗?”
“不过是陆放翁的示儿罢了,你要讽刺老夫为国效力吗?”
朱重八朗声大笑,“你一心忠于元廷,咱无话可说,只是陆游临死之时,尚且念着恢复中原,堪称人表率。真不知道贾老大人,在临死之时,对子孙说什么?难不成要他们世世代代给大元朝当忠臣孝子吗?”
瞬间,贾鲁的老脸黑了
===第十三章
重八守城===
“贾鲁老匹夫,陆放翁示儿北定中原,汝为后辈,何以示先人,何以示后人?”
朱重八声若雷霆,不光是城外听到清楚,就连城下的张希孟都忍不住点头,这话有劲!
只要你贾鲁还自诩读书人就好,在大散关写了一辈子边塞诗的陆游,一心恢复中原。白发苍苍,稼轩居士弹剑作歌,志在华夏一统。
即便过了千百年,这俩人依旧让人钦佩敬仰。
身为读书人,前辈盼你们北定中原,结果你们屈膝投敌,自己给蒙古人做了奴才不说,还要子子孙孙,世代做仆不管怎么说,也是理亏。
贾鲁终究只是一声长叹,调转马头,退了回去。
此刻军营已经扎好了大半,贾鲁直接到了自己的大帐,有一个沧桑憔悴的士,正等在这里,他的腰背弯曲,头发花白,竟然需要拄着拐杖,才能勉强支撑。
这位不是别人,正是去濠州劝降的卢安民!
才几天不见,竟然这么拉了不得不说,老朱的那一顿臭骂,后劲还真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