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4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0/1964


龚伯遂咳嗽了一声,随即朗声道:“汉唐之君,立国之初,与民休息,授民田土,恩泽百姓,四方归心。故此成就汉唐之盛业。宋初之君,虽有爱民之心,然则不抑兼并,虽然国家富庶,百姓多艰故此国势一日不如一日,败于契丹,败于金国,败于蒙古,直至亡国!”
“元朝之君,并无爱民之心,亦无抑制兼并之念。反而圈占田亩,压榨百姓,以蒙古人,色目人,奴役万千汉人。朝政昏暗,彼此勾心斗角,为了皇位争夺,不惜倾尽国库,收买人心。登基之后,又大肆掳掠,肆意胡为。如此之君,焉能不亡!如此之国,焉能不丧!胡虏无百年国运,此言得之!”
龚伯遂说完之后,贾鲁竟然也长叹一声,“人生天地之间,头顶青天,脚踏厚土,予百姓田亩,便是予百姓安身立命之根本!兼并田亩,就是断绝百姓生机。既然求生无望,自然要奋起一击,斩木为兵,揭竿起义。一夫作难,社稷天崩。元廷空有百万大军,不敌一尊石人。此教训可谓是刻骨铭心!”
朱升更是抚掌道:“天子承天之命,均分田亩,呵护百姓,臣子奉皇命而牧民,百姓虽然供奉天子百官,却并非予取予求的鱼肉,天心民心,天意民意!”
朱升说到这里,眼中冒光,胡须飘洒,神采飞扬。
“张经历,你所讲之道,可谓天地至理,他日超越朱子,也未可知!”
就凭这些话,就能超过朱熹圣人?
李善长还是晕乎乎的。
刘伯温冷冷道:“尔等自吹自擂,说到底,还不是坐而论道,空谈误国而已!”
张希孟一笑,“空谈固然误国,但此言却并非空谈!”
他说完一转身,冲着朱元璋深深一躬,“主公,臣以为当在江南之地,落实分田,请主公恩准!”
他刚说完,贾鲁,朱升,陶安,李习,还有慢了半拍的李善长,也都站起,一同躬身,“请上位恩准!”
朱元璋满脸涨红,他对张希孟的言论,也懂了大半,毕竟他跟着张希孟读了好几年书,张希孟想什么他是知道的。
不过当下朱元璋并不介意张希孟给皇帝套上的枷锁相反,他更喜欢的是张希孟把咱当成了天子!
咱真有皇帝命?
老朱浑身热血沸腾,“好,就按照张先生的意思办!”
此刻张希孟扭头冲着刘伯温一笑,从容道:“现在就不是空谈了,而是身体力行,实干兴邦!”
===第一百八十三章
新生===
这一番谈话下来,朱元璋手下的诸多臣,不论新旧,皆是如沐春风,尤其是贾鲁和朱升,两个老头止不住地笑,可以说是老怀大慰。
其实他们俩和刘伯温有类似的情况,都曾经是元廷的官,贾鲁还做到了中书左丞,属于最高层了。
哪怕他们已经彻底看透了元廷的本质,也没心思替元廷招魂。但过去的经历没法抹除,总会有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
比如朱升,他在历史上辅佐朱元璋夺得天下之后,就立刻急流勇退,不再掺和朝政,作为提出了九字真言的顶级谋臣,在大明建立之后,居然没有多少建树,不得不说,这里面的水真是太深了,他也把握不住!
但是今天的情况大不相同了。
张希孟主持的这场讨论,彻彻底底形成了新的论述这玩意如果发展下去,简直堪比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甚至还要更高一个层次!
后世感激祖龙的人不少,盛赞秦始皇的功劳,没有政哥哥,就没有大一统的中华大地这话倒是千真万确,一点错误都没有,如何盛赞祖龙,都不为过。
但是也不要忘了,秦朝毕竟二世而亡,统一天下仅仅十五年,而在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分封诸侯,把中原天下划分得比战国还要细碎。
如果延续项羽的路子走下去,中华大地短暂的统一,没准就跟孔雀王朝似的了。
在这个时候,是刘邦站了出来,承接了秦朝的基业,汉承秦制,扛起了祖龙的担子,继续完成祖龙没有完成的事业经过汉初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总算是维持住了大一统的局面,而且还延续了数百年之久。
从此大一统才深入人心,不论如何改朝换代,这个统一的大局,谁也抗拒不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原之地,亿兆百姓,以汉人自居,仅仅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刘家的功业,丝毫不在祖龙之下。
刘家人也不是一下子就会当皇帝的,刘邦立国之后,遭遇异姓王造反,碰上了匈奴入侵,辛辛苦苦平叛,被活活累死。
随后外戚专权,吕氏秉政,再之后又冒出了七国之乱,虽然有景之治,但是汉初的天下,还是纷乱不止,想要维持大一统的局面,何其艰难!
而这时候,历史的接力棒到了汉武帝手里。
励精图治,抗击匈奴,刘彻不光铲除了威胁大一统的所有隐患,还把中原王朝推向了新的巅峰,秦皇汉武,并驾齐驱,便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凑巧的是,在这个时候,又有一个儒士站了出来,提出了天人三策,策动天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给这个大一统的国家,注入了思想和灵魂!
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大一统,强调尊王攘夷他的这一套思想,正好给了汉武帝提供了最好的理论依据,推恩诸侯,出击匈奴,大汉江山,步入极盛。
且不论独尊儒术到底好不好,事实上自大汉之后的一千多年,不管朝代变幻,都是延续着相同的框架,大家在里面修修补补而已。
一直到了大宋朝,三百年江山,落到了元廷手里,曾经有的骄傲,碎裂一地在几十年的痛苦压抑之中,一抹红色崛起在黄河与长江之间,一群出身低微的农民拿起了武器,开始恢复旧山河的战争。
黄河南北,淮东淮西,长江上下,不计其数的英豪,投入到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之中,有人喊出重开大宋之天。志在恢复旧山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0/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